太守府深处那间僻静的侧院内,奇异药香的青烟依旧袅袅。
士燮屏退左右,独自对着那座半人高的青铜丹炉,眉头微蹙。
炉火正旺,噼啪作响。
他小心地将一勺研磨好的硫磺粉末投入炉中。
看着那艳黄色的粉末渐渐熔化,与先前添加的硝石溶液混合,发出“嗤嗤”声。
“硫磺、硝石,还有这木炭粉……”
他口中喃喃低语,眼神专注。
“一硝二磺三木炭……口诀是这么说的,怎地就是不成型?威力更是无从谈起……”
他又添加一勺木炭粉,用长柄铁钳小心翼翼地搅拌着炉内粘稠的混合物。
心中却是不停盘算着配比。
“莫非是纯度不够?还是这搅拌、加热的时机火候不对?”
他回想起前世模糊的化学知识,知道这黑火药的发明绝非易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个控制不好,别说杀敌,自己就得先交代在这丹房里。
“嘭!”
一声闷响,炉内冒起一股浓烈的黑烟,带着刺鼻的气味。
又一次失败的尝试。
士燮被呛得连连咳嗽。
用湿布捂住口鼻,脸上却不见多少沮丧,反而露出一丝玩味的笑意。
“又炸了……可惜,不是我要的那种‘炸’。”
他摇摇头,自嘲般地低语。
“记得材料就是硫磺、硝石和碳啊……嗯,定是缺失了某种条件,看来还得再多试几次。”
他走到一旁的水盆边,仔细洗去手上沾染的黑灰,目光扫过案几上那些写满实验记录的帛纸。
忽然,他象是想起了什么极其有趣的事情,轻轻哼唱起一个古怪调子。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这没头没脑的话若是让旁人听了,定会以为府君炼丹炼得魔怔了。
但士燮脑中清淅的,却是另一幅图景。
“曹孟德此番兴兵,气势汹汹,欲吞徐州以壮声势。可惜啊可惜,”
他踱步到窗边,望着北方。
“你家中后院就快要起火了。陈公台岂是久居人下之辈?吕奉先那头虓虎,又岂甘永远寄人篱下?”
他早已知晓,历史上那着名的一幕即将上演。
陈宫将联合吕布,趁曹操主力深陷徐州之际,偷袭其兖州老巢!
“兖州若失,粮道断绝,大本营不稳,你曹孟德在前线还如何能安心攻打徐州?怕不是要气得‘拔剑砍案’,上演一出‘盖饭’的戏码了?”
想到这里,士燮几乎要笑出声来。
这才是他敢于痛快答应糜竺求援,雪中送炭的真正底气!
“此番无论我援助与否,徐州之围必解。”
“刘备必能守住,而且经此一役,其仁德之名、坚韧之志,将更为天下所知,更能收获徐州民心。”
“我此时相助,不过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或许算不上,但这雪中送炭的情谊,他刘玄德和糜子仲必定铭记于心。”
“如此一来,不仅还了上次鹰游山相助的人情,更是将这条线扎扎实实地绑紧了。”
“未来战马贸易,乃至更多互通有无,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他的思路愈发清淅。
战马来源一旦稳定,便可与交州本地的矮脚马进行杂交选育。
“北马雄骏,冲击力强,南马耐劳,适应湿热。”
“若能取长补短,一代代优化下去,未必不能培育出适合岭南气候地形的特有马种。”
他仿佛已经看到。
数年之后,一支打着“交州”旗号、装备着高桥鞍双边镫、马蹄铁,骑着改良战马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之上。
那种石破天惊的效果,足以让所有轻视南疆的对手大吃一惊!
“慢慢来,不急,总有一天,我交州也会有自己的骑兵劲旅……”士燮负手而立,心中暗爽。
发展的根基,终究在于人口和粮食。
“如今交州连年丰收,仓廪渐实,名声也借许文休那篇《交州工巧述略》渐渐传扬出去。”
“中原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我这里便是世外桃源。”
“只要政策得当,示之以富足安稳,不愁没有流民南下。”
“人口一多,兵源、工匠、赋税……什么都好说了。这才是真正的百年大计。”
“府君,”
桓邻的声音在院门外响起,带着几分请示的意味。
“张医官(张汶)关于在各县设立‘惠民药局’的章程草案已初步拟好,您可要现在过目?”
士燮收回远眺的目光,深吸一口带着药香的空气,脸上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拿进来吧。”他扬声道。
炼丹求索,布局未来,稳固根基,招揽流民……千头万绪,皆需他一步步踏实走下去。
这岭南王的种田日常,还长着呢。
……
数日后,交趾城西市,新设的“招贤纳士”公示栏前,围了不少人。
不仅有衣衫褴缕的流民,还有一些看着象是读过书、但面带风霜之色的人。
墙上贴着太守府的告示,言词恳切。
言道交州仰慕中原文化,亟需各类人才。
凡精通农事、工巧、医术、算数、乃至识文断字者,无论出身,皆可至郡府登记,经考核后,量才录用。
一经录用,不仅分予田宅,更有优厚钱粮供给。
同时,另一份告示则宣布,将继续大力收容安置流民,无地者授田,无粮者借贷,鼓励垦荒。
“这交趾太守,倒是求贤若渴……”
一个穿着破旧儒袍的中年文士捻着稀疏的胡须,低声对同伴道。
“听闻此地连年丰收,官府还兴修水利,制造新奇器械,或许真是一条活路。”同伴点头附和。
不远处,几名刚从九真郡安置下来的流民,正操着外地口音,向新来者比划着名。
“俺们刚来时也不信,可官府真给分了坡地,还借给种子农具。”
“你看那边那水车,就是官府派人来建的,浇地方便得很!”
“是啊,只要肯下力气,就能吃饱饭,比在北边提心吊胆、不知道哪天就没命强。”
类似的场景,在交州各郡边境的安置点悄然上演。
士燮的“种田”大业,正缓缓吸纳着乱世中离散的人心和人力。
而这一切,都将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支撑他更大野心的坚实基础。
太守府书房内,士燮看着桓邻报上来的最新户籍增长预估,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传令下去,各郡安置流民,务必妥善,若有官吏敢趁机盘剥克扣,严惩不贷。”
“喏!”
桓邻躬身领命,又道。
“主公,糜家商队又送来了一批北地带来的书简和种子,您可要看看?”
“哦?快拿进来。”士燮眼中露出兴趣。
种子,意味着新的可能。
书籍,则承载着知识与文明。
这都是他未来蓝图中不可或缺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