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板声响了三下。
衙役举着写有题目的木牌,在考场上巡行展示,直到所有考生都将题目抄写下来。
邢崧坐在号房内,提笔记下泰安十四年嘉禾县县试第一场的题目。
《四书》题一:不以规矩。
《四书》题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试帖诗题:赋得“李泌赐隐”,限十五删韵。
邢崧抄下题目的同时,也在脑中搜索到了题目的出处。
第一道题“不以规矩”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敏锐的视力,有公输班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离娄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人,视力极佳,能在百步之外看清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公输子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鲁班,春秋末期的着名工匠,姓公输,名班,子则是尊称。
第二题“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可以简化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县试正场试题有未冠、已冠之分,未冠指的是二十岁以下的童生。同场考试而题目各出。第一题是未冠者的题,已冠者则是答第二题。
而对邢崧来说,答哪道题都没有关系,这两题对他来说都挺简单。
邢家此次参加考试的五人,堂叔邢孝与三堂兄邢岳都是二十多岁,答第二题。峥、嵘兄弟与邢崧三人未及弱冠,答第一题。
邢崧拿着写有题目的稿纸,脑中思索解题思路。
根据此题出处,“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借此说明,即使是有再高的天赋和智慧,行事也必须要遵守基本的法则和标准。
邢崧记得,族叔邢有为曾说过,本县县尊张大人,出身仕宦之家,祖父曾任大理寺卿。在嘉禾县为官五年,判案必依《大汉律》,不藏私心秉公直断,明察秋毫,五年来无一冤假错案。
而此题的内核,更是强调法则和标准的重要性。
规矩,本指画圆测方的工具,后来引申为一切法则、标准、礼仪、法度。
那此题的解题思路就出来了。
可以从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两个层面展开论述,再引申反例,说明没有规矩的危害,同时还可以联系《大学》中的“絜矩之道”,将外在的规矩,提升到内心准则的高度
将思路捋清楚之后,邢崧抽出一张稿纸,用中楷笔在上面写下题目:《不以规矩》。
而后换了小楷笔,醮墨写下破题:
规圆矩方,器之准也;礼法道义,人之防也。故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为先。
意思是,圆规和曲尺,是测量器物方圆的准则;礼仪法度和道德正义,是约束人行为的防线。所以技艺高超的工匠教导他人,必定先把规矩放在首位。
破题已经有了,本文的立意内核也就出来了,可以以“规矩”为内核意象,阐述论证法度的重要性。
通过“工匠离不开规矩”,再上升到“治国离不开法度”,强调任何领域都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是以少年以法度严谨的馆阁体写下承股及其后续:
夫规矩至拙也,而巧者不能废,何则?舍此则方圆之度乖,而工无所施其巧矣
少年从思考再到落笔,不过半刻钟的功夫,在旁人还在思索着题目出处,破题思路之时,邢崧心中已然有了完整的腹稿,从提笔到在稿纸上写完初稿,也不到半个时辰。
此时,号房内大部分的考生还在思索,迟迟未曾落笔,少年已然完成了初稿,一气呵成,不易一字。
且论证层层递进,从具体工具上升到具体法则,再结合历史背景点明现实意义,多用排比、正反论证,行文汪洋恣意,天马行空,却又严格遵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写完这篇文章,少年鼻尖隐隐有了汗意,搁笔望向号舍外,太阳已在东边升起,驱散了些春日的寒气。加之狭窄的号舍内还燃着炭火,邢崧一时间觉得号房内有些热了。
将写好的文章摊开放在桌上晾干,邢崧起身将身上的披风脱了下来,又将炭炉移到了号房门口。
身上的衣裳是不能脱的,虽出了太阳,二月的嘉禾县仍旧寒冷,只是不会象凌晨时那般,刺骨的寒风直往人骨头缝里吹。
少年起身在号房内稍微活动了一下身子。
稿纸上写好的文章业已晾干,便坐回去将文章誊抄到考卷上。
县试考五场,第一场又称正场,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场考试,这一场会淘汰大部分的考生,基本决定了考生能否通过县试。
是以邢崧半点不敢放松,从考篮中取出考卷,平铺到毡布上,平复了一下心绪,提笔开始写卷头。
考卷用的是上好的宣纸,乃是多张纸连接起来裱糊而成的长卷,考生需要在这个长卷上连续书写,不能有留白、错字和涂改。
卷头是考卷试卷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包含了考生的“简历”,用于防止作弊。
在卷头的部分,还额外留出了部分空白,在考生答题完毕之后,将卷头折叠起来并用纸糊住,并加盖官印,这就是“弥封”
邢崧提笔在卷头写下他所在的号舍号,这就是他在这场考试中的姓名,也是为了防止阅卷官徇私。
接着还要填写祖宗三代的姓名、职业,以及本身样貌,认保廪生姓名等。
将这些都按照一定的格式填写完,才是这场考试的正文部分:
誊写他方才写好的八股文《不以规矩》。
用于书写答案的卷面上印有红色的竖线格,又称朱丝栏。
邢崧观察了一下朱丝栏的行距与间宽,大致估算了一番字体大小,方才用馆阁体在纸上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