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杨旭这无赖模样,杨父不由地翻了个白眼,转身便往鬼礁林里走,来了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小子海运咋就这么好呢,昨儿鲍鱼今儿龙虾的”
杨旭皮了这么一下十分开心,不管多少岁,只有在父母跟前的时候,才会有这般逗趣的兴致。
看着杨父远去的背影,杨旭‘嘿嘿’笑了一声,快步赶上。
鬼礁林跟昨日一般,阴暗、潮湿,海生物活动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三百六十度立体环绕,听声辨位这一招在这里头算是彻底歇菜。
昨日杨旭因为缺少趁手设备与工具,只在鬼礁林外头这一块徘徊。
今日杨旭不仅有了趁手的设备工具,还有杨父作伴,自然得深入了解一番这鬼礁林。
杨旭两人就这么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戴着头灯,边查找耳鲍的痕迹边往鬼礁林深处走去。
有头灯相助,查找起耳鲍来自然是事半功倍,走入鬼礁林不过二十馀米,杨旭便发现了耳鲍的踪迹。
“阿爸,停一下,这水里有不少碎藻,附近估计有耳鲍!”
“好,我找这头,你找那头,谁找着了就喊一声!”
不过两句话功夫,杨旭二人便已分配好任务,各自在各自划定的局域忙活了起来。
论赶海经验,杨父自然比不过有着两辈子经验的杨旭,那边杨父还在拎着根树枝东戳一下西戳一下,杨旭这边已顺着藻屑流动的方向,越过了杨父,径直朝前头走去。
这般行事,直惹得杨父嘀咕其不守规矩。
只是这话才刚出口,便被杨旭那一声‘找到了’给打断,杨父再也顾不得什么规矩不规矩的,忙迈步上前,站到了杨旭身旁,旋即皱起了眉毛。
杨旭找到的这条礁石缝隙,上方不曾被海水浸泡的礁石局域还挺宽敞的,便是壮如杨父,都可侧身进入,进去后手脚也能活动开来。
可下方常年被海水浸泡的局域却陡然收窄,最窄处连五厘米都不到,只能勉强将手塞进去,手指都屈不起来。
“阿妈不是给咱准备了两个铁钩么,这里用正合适!”
说罢,杨旭兴冲冲地取出铁钩,小心翼翼地往礁石缝隙处探去。
一路上磕磕绊绊,好几回杨旭都以为是碰着耳鲍了,结果勾上来一看,不是辣螺就是石夹螺。
杨旭倒是还沉得住气,杨父却有些坐不住了。
“会不会是看错了,不是这地儿就算这里真的有,就这缝隙大小,想钩出来也不容易”
絮絮叨叨了一大堆后,见杨旭依旧不为所动地捣鼓他那铁钩,杨父扔下一句‘那你在这里忙活,我到前头看看’后,抬脚便要离开。
这时候,杨旭却来了一声惊呼。
“好象上货了!”
听到这话,杨父那抬起的脚落回了原位,伸长脖子看向礁石缝隙。
杨旭不疾不徐地往回收铁钩,花了十多秒才终于将铁钩收回,待看清铁钩上挂着的事物后,两人同时轻叹了一口气。
这钩上来的并不是耳鲍,也不是其他品种的鲍鱼,而是一只海胆!还是一只黑长棘胆!
黑长棘胆,正式名称为长棘海胆,海胆黄量少、口感偏腥,多作为水产饲料原料,或者本地渔民自食。
换句话来说,这玩意跟辣螺一个档次,都是没人要的货色。
杨父收回的脚再度迈出,杨旭却仍未死心,取下铁钩上挂着的长棘海胆,准备再次放钩的时候,视线馀光却瞥见刚刚取下的长棘海胆下方似乎有个细长状的物什。
伸手捡起长棘海胆,翻过来一看,杨旭顿时眼前一亮。
这细长状的玩意,不正是自己想要查找的耳鲍幼苗么!
能钩着幼苗,那就意味着底下必有成品耳鲍!
至于为什么这耳鲍会跟着长棘海胆一块上来,那是因为,耳鲍处于长棘海胆的食物链之中。
在海洋中,五毛钱的东西吃五百块的东西,这种现象彼彼皆是,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阿爸,底下有货,刚就有一只耳鲍跟着黑长棘胆一块上来了!”
杨父都已走出两米远了,听到杨旭这话后又转身折返了回来。
“嚯,还真给钩上来一个耳鲍苗儿,看来这下面确实有货!”
见着耳鲍幼苗,杨父也来动力了,嘴上也不抱怨了,掏出铁钩便与杨旭一块忙活了起来。
因为操作空间有限,且缝隙里生长着的黑长棘胆数量不少,杨旭父子俩的铁钩,往往钩个十回,方能钩上一只耳鲍。
若是钩着的是幼鲍或者亚成鲍,还得找个缝隙让它们粘回去,这么一来一回地忙活了大半个小时,两人这才终于将这条礁石缝隙给清了个遍。
象昨天成品一头耳鲍那样的大货是可遇不可求的存在,今日钩上来的都是身长8-10厘米的成品鲍,共计八头。
天色尚早,距离太阳下山还有一段距离,杨旭父子俩乘胜追击,一连搜寻了七个礁石缝隙,又寻着了四头成品耳鲍。
至此,太阳开始西斜,尽管距离彻底下山还有个把小时,可鬼礁林中环境复杂,外面光线稍弱,里面便黑得仅能看清身遭半米范围,再远便漆黑一片。
加之今日收获实属不错,杨旭父子俩也就没有贪心,将安全摆在了第一位,缓步从鬼礁林中撤离了出来。
走出鬼礁林不过五点多钟,距离退潮还有着个把小时时间,但考虑到还得将今天的鱼货送到镇上去,杨旭二人便没有在外面的浅礁区逗留,直接骑车往家里赶。
出发的时候便说了今儿会提早回来,杨母早早便开始准备饭菜,杨旭二人到家时,饭菜正好出锅。
家常豆腐、清炒时蔬、猪骨海带薏米汤,外加昨儿杨旭顺手捞回来的两只石头蟹与杂鱼杂虾给凑了一碟子清蒸海鲜,又是丰盛的一餐。
吃过晚饭后,父子俩一块往镇上赶去,路上与浪海湾赶海归来的胡大为撞了个正着。
一边赶着去镇上卖鱼货,一边赶着回家洗澡吃饭,双方都没有停下寒喧,仅是打了个招呼,便擦身而过,继续赶各自的路。
“都这个点了,父子俩一块往镇上赶,肯定是掏着什么好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