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镇常见的野生鲍鱼品种有三种,杂色鲍、耳鲍以及羊鲍。
其中,耳鲍是安宁镇野生鲍鱼中最为名贵的品种,素有‘南方鲍王’之称,唐代以来均被列为贡品。
源自未来的交谈声中,那男子发现的那窝鲍鱼便是耳鲍。
只是,不管哪个品种的鲍鱼,在没有人工干预,纯粹野蛮生长的情况下,均需要三年左右方能长成巴掌大小,也就是壳长6-8厘米。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人是2003年才在鬼礁林中发现的那窝鲍鱼。
如今才2000年,也不知道这窝鲍鱼长成了没。
看了一眼已经走远了的胡大为,杨旭摸了摸绑在鱼篓上的撬棍,又看了一眼鬼礁林,最后选择快步跟上胡大为的步伐。
烂石滩这边贝类产出虽多,但鱼产却要比尾海那边少上许多。
在尾海那边,两个小时时间,通常能挖到一斤甚至一斤半的泥鳅。
可在烂石滩这里,经过两小时不间断的劳作,杨旭鱼篓中的泥鳅却只有可怜巴巴的二十来条,其中一半还是只有尾指大小的幼鱼,距离长成还有着小半月的距离。
“烂石滩这边真的不行,鱼又瘦又小,完全卖不上价,别说华海饭店了,就算是鱼贩子,都不乐意收,还不如回家歇着去了”
“是呀,忙活了两个小时,抓到的鱼还不到一斤”杨旭顺着话头往下接了一句,敲了敲后腰,“胡叔,我上岸歇会,你要一块不?”
“去吧,我往那边走走,那边靠海一些,说不定泥鳅能肥点”
“”
杨旭沿着来时路往岸上走,但在经过鬼礁林的时候,却一个闪身,拐了进去。
鬼礁林不愧有鬼礁之称,明明外面是大晴天,跨入林中后,礁石遮天蔽日,天色陡然一暗,恍如阴雨天,可是范围降到了身遭五米。
其中礁石缝隙更是深不见底,黝黑一片。
“早知道要到鬼礁林来的话,就带个手电筒了,现在真是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真切啊”
每经过一个礁石缝隙,杨旭都用捡来的长树枝往缝隙两侧的礁石壁上探寻。
遗撼的是,这些试探都落了空。
连着半小时查找无果,杨旭开始怀疑那窝鲍鱼如今尚处于幼年期,仅有硬币大小,所以才能躲过自己的探寻。
但来都来了,且烂石滩这边鱼产着实感人,还不如将这鬼礁林彻底搜个遍,了却心中念想。
杨旭长腿一迈,跳到了对面那块略显平缓的礁石之上,正准备将手中树枝往礁石缝隙中探去时,眼尖地发现残存于礁石缝隙间的海水中,漂浮着海藻碎屑!
众所周知,野生鲍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大型藻类,其依靠腹足前段那类似锉刀的‘齿舌’来刮取藻类食用。
在刮取过程中,难免会有少量碎屑掉落,而这掉落的碎屑,便是最好的辨认方式之一。
看着海水里漂浮着的藻类碎屑数量,想必附近必定潜藏着一窝数量巨大的鲍鱼啊!
只要找到了蛛丝马迹,接下来的工作便简单多了,不过按图索骥罢了。
鲍鱼喜阴不喜阳,需要礁石替它们抵挡那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冲击,附近还得有足够它们食用的海藻
顺着海水流动的方向往上追寻,杨旭最终驻足于一片攀附满各式藻类的礁石壁前。
右手轻柔地按压藻类根部,不过换了两处地方,杨旭便摸到了一个手感异于礁石壁起伏的硬块。
手指轻轻拂去其表面浮泥海藻,双指捏住鲍壳边缘,杨旭不由地发出了一声叹息,这是一头亚成鲍。
如何辨别鲍鱼长成与否,老渔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
【六厘为界看大小,壳厚纹深是成鲍;壳薄纹细幼鲍样,孔小足纤吸附弱。】
意思是成鲍与幼鲍的界限为六厘米,六厘米及以上为成鲍,反之即为幼鲍。
其次是看鲍壳,鲍壳厚重纹路深且宽的便是成鲍;鲍壳薄脆纹路浅且淡的便是幼鲍。
不过,在成鲍跟幼鲍之间,还有一个阶段,叫做亚成鲍,意思是距离长成还差些火候功夫,但也脱离了幼鲍阶段,是否捕捞全看个人意愿。
一般情况下,老渔民都不会捕捞亚成鲍。
杨旭上辈子不但是老渔民,且还是经历了大肆捕捞导致野生鲍鱼一蹶不振时代的老渔民,这点子保护意识还是有的。
所以,杨旭松开了手,沿着这个亚成鲍摸向另一侧,下一秒,杨旭眼睛便瞪得溜圆。
入手的这只鲍鱼,光是宽度就有手掌宽,长度更是惊人,仅比手掌略短一截。
这是一头成品鲍!
换左手按住鲍鱼壳,用小撬棍从壳与礁石壁的缝隙处发力,撬棍在轻轻摇晃中缓缓前进,随着一声清脆的‘波’声,鲍鱼落入了手中。
外形呈狭长耳状,壳面色彩斑烂,腹足肥厚发达,是耳鲍无疑。
常见的成年耳鲍长度为八厘米左右,可杨旭手中这头耳鲍,长度直逼成年男性手掌,保守估计有个十四五厘米长。
这不仅是一头成品鲍,还是成品一头鲍!
虽然字还是这么几个字,但一头成品鲍与成品一头鲍之间可是银河之隔!
成品鲍价格在六百左右一斤,成品一头鲍,价格可不是按斤算的,直接送拍卖会都不成问题。
当然,前提是你得有门路。
看着手中这只成品一头鲍,再看一眼鱼篓里那些瘦巴巴的泥鳅,杨旭毫不尤豫地拔掉竹塞,鱼篓往下一扣,辛辛苦苦抓了半天的泥鳅‘噼里啪啦’地落入水中,消失不见。
于礁石壁茂密处扯了一把海藻,将鱼篓底部铺满后,杨旭小心翼翼地将这成品一头鲍放入鱼篓中,末了再扯了一把海藻复盖之上,这才将竹塞塞了回去,再次挥舞起了撬棍来。
可惜的是,这一窝耳鲍虽数量不少,但拢共只有九只成品鲍,除却最开始那只,馀下八只都是普通成品鲍,长度最长不过十厘米。
只是这耳鲍撬起来颇费功夫,加之鬼礁林又格外险峻,这一窝耳鲍才刚撬完,太阳已然西斜,本就十分黯淡的光线又昏暗了几分,能视度不过一米。
为了安全起见,杨旭选择了撤离,下回再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