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茅山归来,得了完整八大神咒及诸多道门秘传的各派,仿佛约好了一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长久的静默。
山门紧闭,谢绝外客,门人弟子皆被告诫潜心修行,不得喧哗,三一门亦不例外。
三一门驻地,一处位于幽深山谷中的静室。
此地灵气氤氲,却带着一种不同于别处的,近乎绝对的静,仿佛连空气的流动都变得迟缓。
静室中央,一道素白身影正静静悬浮于离地尺许的空中。
正是三一门门主,大盈仙人左若童。
其周身散发着柔和而纯粹的莹莹白光,那光芒并非向外扩散,而是紧密包裹着自身。
将身周约一尺的空间映照得纤毫毕现,纤尘不染。
赤着双足,道袍的下摆自然垂落,纹丝不动,整个人仿佛脱离了大地引力。
又似与周遭空间融为了一体,进入了一种玄之又玄的修行状态。
左若童面容依旧完美得不似凡人,肌肤呈现出冷玉般的白淅。
在自身散发的白光映衬下,更显得剔透无暇,宛如最上等的白玉精心雕琢而成。
然而,这份极致的美貌之下,此刻却隐隐透出一种缺乏生机,且近乎非人的沉寂。
不象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反倒更象一尊巧夺天工,却没有灵魂的玉瓷人偶。
良久,那包裹周身的莹莹白光开始如同潮水般缓缓收敛,尽数纳回体内。
左若童飘然落地,双足无声地踏上蒲团,缓缓睁开了双眼。
“逆生三重,返归先天一炁,这条路,真的走对了吗?”
作为将三一门绝学《逆生三重》修炼到第二重极致,几乎触摸到那传说中的第三重门坎的当世第一人。
左若童本应是对自身道路最为坚定,最无疑惑的人。
三一门的理念,便是通过极致的逆练,将后天沾染浊气的血肉之躯,一步步重新炼化回最本源纯净的“先天一炁”状态。
以此超越生死,达到羽化登仙的终极境界,但现在,这位大盈仙人,有些迷茫。
“顺势堪避纪算祸,逆行方得会元功。
炁入玄关转死生,白血化汞魄重凝;
骨肉更借青莲火,一念散形一念成;
三花骤聚非我相,五贼再乱是吾兵;
逆行到此须回首,原来太上本无形。”
口中喃喃自语逆生三重的总纲,这就是三一门进举门之力所研究的羽化成仙之路。
第一重,皮肉炁化,可将肌肉皮肤瞬间转化为高密度之炁,力量、速度、防御激增。
寻常刀剑难伤,浅表伤势瞬息愈合,然内脏依旧脆弱。
第二重,脏腑炁化,心肝脾肺肾、血液骨骼皆可化炁重组,断肢续接,内腑创伤极速愈合,近乎拥有不死之身。
更能局部透明化规避致命攻击,左若童便屹立于此境绝巅。
而那无人抵达的第三重,描述的乃是全身彻底炁化,肉身化作一团可散可聚、无形无质的先天一炁。
飞天遁地,变幻无穷,物理打击、剧毒、窒息皆归无效,灵魂与炁合一,寿元绵长,堪称陆地真仙!
这曾是左若童毕生追求,坚信不疑的境界。
然而,此次茅山之行,参与玄门这种层次的论道。
亲眼见证感悟了完整的道家八大神咒以及诸多古老道统的内核秘传后,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始动摇了。
尤其是当左若童深入参详了道门中,关于尸解仙的诸多古老记载与秘传法理之后。
这才对这以前不屑一顾的一道,真正的重视了起来。
尸解仙,乃道教成仙途径之一,指修道者通过兵解,即借外力杀伤,文解,即服丹饵药后自然形解,水火解等方式。
舍弃旧有肉身这个臭皮囊,元神解脱,蜕化成仙,其内核在于假死欺天,弃形存神。
而三一门的《逆生三重》呢?
其终极目标,是将整个肉身彻底炼化,返归先天一炁,实现灵神俱妙,羽化登仙。
一个是要舍弃肉身,一个是要将肉身炼成先天一炁,其最后也相当于没有了肉身。
这两道表面上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一个是尸解后的灵仙,一个是羽化后的真仙。
但以左若童现在的境界和眼界,在博览诸法相互印证之后,却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极为相似。
都是不满足于后天血肉之躯的局限与腐朽,都要以某种方式逆天而行,超越常规的生老病死。
只不过,尸解仙选择了金蝉脱壳,而逆生三重选择了点铁成金,要将躯壳本身炼成炁。
“原来我三一门孜孜以求的逆生之路,其本质竟与那被视为下乘小术的尸解之道,在根源上同出一辙。
只是走了不同的分支,一个选择了弃,一个选择了炼。”
左若童喃喃自语,那完美无瑕的脸上,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复杂的神情。
有震撼,有迷茫,有被颠复信念的苦涩,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拨云见日,窥见更大真相的狂喜。
他之前一直感觉《逆生三重》前两重虽强,却总象是在一条越走越窄,越来越非人的路上狂奔,第三重更是虚无缥缈,仿佛空中楼阁。
如今,将尸解仙的理论与逆生三重相互对照,许多以往晦涩难明、甚至觉得有些矛盾冲突的关窍,壑然开朗。
“顺势为人,逆则为仙,这逆字,原来并非单指将肉身炼回先天一炁这一条路。
尸解亦是逆,兵解亦是逆,将身体练为先天一炁,还是逆,万法归一,皆是为了超脱。”
左若童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无数灵感与感悟纷至沓来。
以往执着的完美羽化,反而可能是一种作茧自缚。
若能借鉴尸解仙弃形存神,假死欺天之路,或许能为停滞已久的第二重巅峰,找到一条通往第三重,乃至更高境界的全新路径。
这不是背离三一门的道统,而是融会贯通,以他山之石,攻三一之玉。
哪怕到最后逆生三重通不了天,但不代表,他左若童通不了天。
“通天之路,原来,路不止一条,亦不必拘泥于一形。”
“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