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城回了家,坐在火炉子旁,向林知念仔细讲了今晚所发生的几件事儿。
林知念站起身,左手横在胸下,右手手肘搭在左手手背,葱白玉指轻轻摸着下颌,缓缓踱步。
“依照你的话,杨大叔多半要选周峰。不过我刚刚想明白了,他们选谁,并不重要。
因为不管他们要选谁,一定要给官府送银子。这事儿既然没定下来,则说明他们没有凑齐了银子,官府没有发告身。
银子绝不可能变出来,所以他们一定还在想方设法凑银子。”
林知念停下脚步,微微颔首。
接着竖起食指,继续踱步。
“或是田地,或是屋舍,或是家当。又或者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他们的利益。”
林知念竖起的食指微微弯曲握入秀拳,双手抱在胸前。
“杨大叔当了乡官,赵家人的心思定会有所动摇。不过这件事情,我已经有了对策,暂时能稳定赵家人的心。
赵家人肯定拿不出巨额的赋税出来,这钱你肯定要替他们补,但是同样不能白送人家。
先看看杨大叔的后手。如果能等他们给了官府银子之后,夫君再把里正夺过来,这样就能釜底抽薪,让他们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林知念说着,停下来脚步。
沈玉城有些不可置信的看着林知念。
原来她之前说的釜底抽薪,是这个意思啊。
官府吃了他们的银子,肯定不会吐出来。
不是,娘子你这么会算计别人我可太喜欢了!
“还有。”
林知念补充了一点。
“你若是得了先手,可以跟官府先通气儿,让官府先别明着下告身,也别把你登上功德榜。
反正,杨大叔他们迟早要给官府送银子的,让他们把这钱花了,他们就少了些许本钱。
到时候,谁有本钱,谁有好说话了。杨大叔当了乡官,你得在他拿到下一笔本钱之前,站稳了脚跟。
好傢夥,这算计的很全面啊。
这小娘子,得亏杨有福没自己留着。
不然她这么阴,浑身上下八百多个心眼子,沈玉城觉得自己肯定斗不过。
“敌明我暗,优势在我。”林知念最终下了定论。
“娘子是贾文和转世啊!”沈玉城惊叹道。
你能说这不是毒计吗?虽然不是绝户计,但确实是釜底抽薪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夫君该多赚些钱,还有能打掉栖在龙门障那头黑瞎子的话,这事儿十拿九稳。赚钱打猎的事儿,妾可就不擅长了。”林知念说着,在沈玉城旁边坐了下来。
看着沈玉城充满欣赏的眼神,林知念非常欣慰,也有些小得意。
她除了收拾收拾简单的家务之外,对夫君来说也还是有作用的。
这就很满意了。
其实村里就这么点人,把根底摸清楚后,玩转起来并不难。
所有斗争,无非是为了功名利禄。
当然,主要还是沈玉城有头脑有主见,知进退,晓变通,会演戏。更重要的是,非常听劝。
初二,沈玉城本想请村子里懂建筑的人,划张图纸。
结果王大柱就会,而且他的效率很高,根据沈玉城的要求,当天就出了图纸。
这可真是深藏不露啊。
初三,沈玉城再去请赵家汉子们,前来干活。
但他没有急着挖地基,而是先让赵家汉子们,帮王家把他们家左侧的地清出来。
让赵家人多干点活儿,暂时也能稳定这一层关系。
这日,林知念支来几个汉子,指挥着他们在中间的空地上支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棚子。
穹顶随便用茅草一搭,也能遮挡下的断断续续的雪花。
当天晚上,吃了晚饭后,林知念叫上了周氏,与她一块去村子里串门子,很晚才回。
初四早上,沈玉城照常起床。
由于周氏是其他村的,今日两口子回娘家,所以沈玉城今天的琐事很多。
刚洗漱完,便听到院外传来呼喊声。
沈玉城开了屋门,唤雷霆去开了院门。
只见一对夫妇带着个七八岁的孩子进了院子站下。
汉子叫吴亮,是吴山的堂弟。
吴亮两口子脸上,都堆着不好意思的笑容。
“那什么,玉城啊,也没什么能送你的,给你带了半捆柴来。知道你家也不缺,就是老叔我的一点心意。”
吴亮说着,就将半捆柴放在了院中一角。
沈玉城纳闷了,他跟吴亮的关系不好,见了面可是连招呼都不打的。
他婆娘更是没正眼瞧过自己。
他可没少跟着村里人说自己的坏话,初一那天晚上,当杨有福提议沈玉城为里正候选人之一的时候,他可是贴脸嘲讽了一波。
半捆薪柴,确实不算什么。
但吴亮为何要给自己送东西?
沈玉城确定自己没在做梦,而且吴亮喊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沈玉城满脸疑惑。
“之前的事儿是老叔不对,不该跟个妇道人家一样背后嚼舌根子。你跟老沈一样有肚量,别跟老叔我一般见识。”吴亮脸上堆着笑容,显然有些窘迫。
沈玉城眉尖微蹙,心头更加疑惑。
这时,吴亮忽然按住了他儿子的头,说道:“还愣着?快磕头行礼啊。”
小男孩顿时跪在了院中,朝着沈玉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你这小子,连个话的不会说?长张嘴巴做什么的?”
吴亮先朝着儿子没好气的训斥一句,然后又讪讪的笑着看向沈玉城。
“别跟孩子一般见识。”
这时,林知念从屋子里走了出来,见沈玉城一头雾水的样子,心头一乐。
转眼赵忠牵着他儿子来了,手里拎了个篮子。
“哟?吴老六?你也有脸来啊?”赵忠吐槽了一句。
“关你屁事,又不给你家送东西。”吴亮没脸见沈玉城,但听到赵忠嘲讽,直接怼了回去。
紧接着,赵忠那五岁的小儿子,跪在地上磕起了头。
然后沈玉城就看到,林知念走到了自己身边。
“起来吧。”
直到林知念说话,吴亮和赵忠这才将自己的儿子从地上拉了起来,一个比一个慈爱的拍着各自儿子膝盖上的尘土。
紧接着,赵家几个汉子,都带着孩子来了,有的还有妇人陪着一块过来。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送来了些许东西。
有的送来两三个鸡蛋,有的送了几两腊肉,有的挑了半捆薪柴,有的带了一块麻布,五花八门。
赵家给沈玉城送东西的话,沈玉城并不奇怪。
可其他人是怎么回事儿?
他沈玉城成了富户,遭了红眼。近来跟赵家结了善缘,可没这么好的人际关系啊。
又是送礼,又是磕头的。
不过好像不是给沈玉城磕头,而是给林知念磕头。
林知念都一一受着。
她本想将各自带来的礼物打回去,可她还是拗不过村里的汉子妇人,只能收下。
这些小东西不算什么,她都会回馈给这些孩子们。
看着院子里聚集了十七八个孩子,沈玉城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这是要开讬儿所?
“都跟我来。”林知念说着,带着孩子们出去了。
沈玉城好奇,跟了过去。
他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林知念之前买了几本书,原来是三百千。
也就是三大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原来她昨晚拉着周氏去村里串门子,是为了说服村里人送小孩来读书识字。
林知念不收学费,也明确说了不要拜师礼,可拜师礼多少是要送点的,这是规矩。
沈玉城真没想到这一辄,难怪林知念说能暂时稳住赵家人的心。
他们自己没读过书,字也不认识几个,难道不知道认字的好处吗?
不如放在林知念这里,学学读书认字,学学规矩。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像赵家人这样想。
也会有人觉得,山里的孩子读书作甚?有这时间不如帮着家里做些杂活。
孩子们坐在小板凳上,赵明家的半大小子赵根全也来了,他坐在最后排,高大的身板显得格格不入。
可他却听得格外认真,虽然看起来开口很难的样子,可终归是跟着喃喃念叨了起来。
还别说,林知念看着温婉柔弱,可一手持书,严肃的模样,真有几分女夫子的既视感。
多吃点米饭怎么了?少干点活怎么了?
贤内助,妥妥的贤内助啊。
林知念这种士族出身的女子,是真懂得布施恩泽、拿捏人心。
其实林知念想得比沈玉城稍远一些。
人跟羊差不多,都有从众心理。
如果只来三两个小孩,这事儿多半要黄。可来了十几个,这就不少了。
估计后续还会有更多的人,送小孩过来跟她读书识字。
若是村里的孩子,将来有了大出息。那林知念就是他们的启蒙老师。
这也是培养人脉的一种方式。
这村里所有人都想不到,有朝一日,村里面也会传来郎朗读书声。
虽然这声音不那么整齐,但确实成为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村里有不少妇人,时不时的来瞄一眼,而后又走了。
又有小孩过来看看,但很快就会被自家娘亲,打骂着回去。
不理解的愈发不能理解。
不管是沈玉城花费高价请赵家汉子干活,还是林知念买了书籍,免费教孩子们读书。
在部分人看来,不过闲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