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进:极简创新,浮梁建造“降本提效”
后晋副总管李存进要在德胜建造浮桥。按照以往的规矩,造浮桥得用竹索、铁牛(固定桥身的重物)和石囷(圆形石墩),工序复杂、耗费巨大。
李存进跳出常规,用苇索拴住大型战船,再把战船固定在王山的大树上,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建成了浮桥。浮桥建造变得简便高效,就是从李存进这里开始的。
樊若水:精准测量,渡江浮梁“一次成型”
南唐池州人樊若水,考进士没考上,于是谋划归顺宋朝。他每天在采石江上钓鱼,乘着小船,把绳子一端系在南岸,然后快速划船到北岸,用这种方式精准测量出江面的宽度。
之后他赶到宋朝京城上书,请求建造浮桥方便大军渡江。大臣们都觉得江宽水深,自古以来没人能在这建浮桥渡江,纷纷反对。但宋太祖没听这些意见,提拔樊若水为右赞善大夫,派石全振去荆湖地区,建造了几千艘黄黑龙船。
又用大船装载着巨大的竹索,从荆渚顺江而下,先在石碑口试建浮桥,成功后再转移到采石江面。只用了三天,浮桥就建成了,桥面宽度和测量的尺寸分毫不差。
两人能攻克浮梁建造难题,核心逻辑是“跳出传统框架,用精准方法+简化方案,让不可能变可能”
- 打破传统束缚:李存进摒弃“竹笮、铁牛、石囷”的复杂流程,樊若水无视“江阔不可建桥”知,都跳出了思维定式;
- 精准把控核心:樊若水用“钓鱼测宽”的实操方法,摸清江面关键数据,为建造提供精准依据;
- 试点验证落地:樊若水先在石碑口试建,再转移到采石江,确保方案可行后再规模化推进。
这种“删繁就简、精准实操”的思路,对现代产品研发、项目落地、难题攻坚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简单说就是:“很多看似复杂的难题,核心需求其实很简单。跳出传统框架,用精准的方法摸清关键,用简化的方案落地执行,再难的任务也能高效完成。”
晋副总管李存进造浮梁于德胜。旧制浮梁须竹笮、铁牛、石囷。囷存进以苇笮维巨舰,系于王山巨木,逾月而成。浮梁之简便,自存进始。
唐池州人樊若水,举进士不第,因谋归宋。乃渔钓于采石江上,乘小舟,载系绳维南岸,疾棹抵北岸,以度江之广狭。因诣阙上书,请造浮梁以济。议者谓江阔水深,古未有浮梁而济者。帝不听,擢若水右赞善大夫,遣石全振往荆湖,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絙,自荆渚而下,先试于石碑口。移置采石,三日而成,不差寸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