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智囊里的管理学 > 第440章 察智之二《诘奸》27 陈襄

第440章 察智之二《诘奸》27 陈襄(1 / 1)

陈襄:宋代“攻心断案巧匠”!用“神钟辨盗”之计,让小偷自露马脚

宋代的陈襄代理浦城县令时,面对一群互相推诿的嫌疑人,没靠刑讯逼供,而是用“神钟辨盗”的攻心妙计,让真正的小偷因心虚不敢触碰钟体,主动暴露身份,轻松破获失物案。

有百姓丢失了物品,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抓了几个小偷嫌疑人回来,可这些人互相拉扯推诿,没人肯承认自己偷了东西。

陈襄见状,心生一计,说:“县城某座庙里的钟有辨别盗贼的神力,偷了东西的人摸它,钟就会发出声音;没偷的人摸它,钟就安安静静的。”

他先派官吏带着嫌疑人提前去寺庙,自己则带领下属来到钟的所在地。先是祭祀祷告,暗中却在钟上涂满了墨汁,再用帐幕把钟围起来,然后命令这群嫌疑人依次去摸钟。

过了一会儿,把嫌疑人叫出来检查,发现只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墨污。陈襄立刻审问他,这人果然就是真正的小偷。原来他害怕一摸钟,钟就会发出声音暴露自己,所以根本没敢去摸钟。

冯梦龙点评:陈襄在东南沿海一带倡导理学,和陈烈、周希孟、郑穆三人是好友,四人被当时的人称为“四先生”。

【管理智慧】

陈襄的厉害,在于“吃透‘盗贼心虚畏罪’的心理,用‘神秘暗示’让贼自曝破绽”

换别的官员,面对互相抵赖的嫌疑人,可能会挨个严刑拷打,要么屈打成招,要么迟迟无法定罪;但陈襄不一样——他不纠结于“如何逼供”,而是抓住了盗贼“做贼心虚、敬畏鬼神”的心理弱点。

他故意编造“神钟能辨盗”的说法,用神秘色彩给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没偷东西的人坦荡无畏,自然敢摸钟;真正的小偷因害怕“神钟显灵”,反而不敢触碰,最终因手上没有墨污露出马脚。整个过程靠心理博弈破局,既巧妙又高效。

陈襄能快速破案,核心是抓住了两个关键:

1盗贼的“心虚畏罪”会主导行为:真正的小偷内心恐惧被识破,面对“能辨罪的神物”,会因害怕暴露而做出反常举动(如不敢触碰),反而留下破绽;

2“神秘暗示”是施压破局的关键:借助“神物辨罪”的说法,用超自然的神秘色彩放大嫌疑人的心理恐惧,让心虚者在压力下主动放弃伪装,无需审讯就能锁定真凶。

这就像现在处理团伙盗窃嫌疑案,若无法确定主犯,可谎称“现场遗留的特殊痕迹只有真凶会留下,马上能通过技术鉴定匹配”,心虚的主犯可能会因害怕而神色慌张,或在后续询问中露出破绽。

陈襄的思路放现在超实用,生活、职场中遇到类似人员甄别问题都能用:

- 应对“纠纷中难辨对错”:比如发生矛盾纠纷,双方各执一词。可借助“第三方见证”的暗示(如“附近可能有监控拍到”),让理亏的一方因担心被证据揭穿,主动软化态度或承认事实。

简单说就是:“遇到多人牵涉、难辨真凶或责任的情况,别盲目对峙。先给对方营造‘有手段能辨明真相’的心理压力,利用心虚者的畏罪心理,诱导他们主动暴露破绽,轻松厘清事实。”

【原文】陈襄

襄摄浦城令。民有失物者,贼曹捕偷儿数辈至,相撑拄。襄曰:“某庙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否则寂。”乃遣吏先引盗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而阴涂以墨,蔽以帷,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扣之,乃盗也。盖畏钟有声,故不敢扪云。

按:襄倡道海滨,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号“四先生”云。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混沌至尊鼎 长生从吞邪噬祟开始 斗战万界 天青之道法自然 我在星墟苟成农场主 海贼之铠铠果实,开局纯金到手 我在江湖社恐的那些年 综漫:从鬼灭之刃开始卍解 小纨绔靠贴贴拿下未来首辅 道门混子:我能杀你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