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银锭样式古朴,上面刻着三个小字——宝源局。
郭珩的眼睛瞬间直了。
宝源局,那可是京城专为皇家和顶级勋贵打理钱庄的所在,等闲的富商根本没资格接触。
“贾兄,你”
郭珩的舌头都有些打结,他指着那块银锭,眼神里全是震惊和渴望。
千面脸上出现一抹“惊讶”,仿佛这才意识到自己不小心露了富。
只见千面连忙把银锭收回袖中,脸上带着一丝歉意,又有些恰到好处的矜持。
“让郭兄见笑了。家里管得严,出门在外,带点散碎银子傍身罢了。”
这句“散碎银子”,让郭珩直接瞪大了眼睛。
“贾兄!你可真是我的好哥哥!”郭珩激动地抓住千面的手。
“你一定要帮我!只要能拿下那座金山,我分你三成!”
郭珩犹豫了一下,然后又开口道:“不,我给你四成!”
千面闻言,却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可是孙郡守那边若是知道了,怕是不好交代啊。”
“不过话说回来,这等天大的功劳,若是被其他人先下手抢了去,郭兄你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唉,小弟我人微言轻,也就是家里有几个臭钱罢了。调兵遣将这种大事,郭兄你才是行家啊!”
千面看似“好心”地为郭珩分析利弊,一边劝他“三思”,说私自调兵风险太大,一边却又不断暗示金矿若被他人捷足先登,那损失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这一番话下来,郭珩已经被他说得热血沸腾,但是又心急如焚。
他不再满足于钱宝等人的拖延,而是彻底将希望寄托在了这位新结识的“贾兄”身上。
郭珩相信,只要有贾兄在财力上的支持,他一定能绕过姐夫从而私下调动一部分郡兵,干成这件大事!
看着郭珩那张因为贪婪和激动而涨红的脸,千面端起酒杯,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他那双含笑的眼睛,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真诚。
郭珩也举起酒杯一口闷了,然后重重地拍着千面的肩膀。
他一张脸涨得通红,也不知道是因为醉酒还是激动。
郭珩口中带着浓重的酒气大声说道:“好一个贾兄!你放心,只要你助我拿下金山,以后南扬郡就是我们兄弟二人的天下!”
说罢,他又做贼心虚似的朝门口望了一眼。
然后压低了声音,几乎是贴着千面的耳朵说道:“贾兄有所不知,我姐夫他唉,一言难尽。”
“他那个人做事太稳,说难听点就是胆小怕事!”
“他若是知道金山之事,必定会选择上报朝廷,到时候你我兄弟哪还有汤喝?”
千面听着这番话,身子微微后仰,避开了那股酒气。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端起了面前那杯清澈的酒,对着烛火晃了晃,似乎在欣赏酒液的颜色。
这个动作让雅间内的气氛有了一个短暂的停顿,也让郭珩那颗狂热的头脑稍微冷却,转而用一种期盼的眼神看着他,等待着“知己”的认同。
“郭兄所言极是。”千面放下酒杯,看向郭珩。
他的眼神十分诚恳,“孙郡守身居高位,考虑的自然是朝廷法度,是官场规矩。”
“这等泼天的富贵,若是走了官面上的流程,必然经过层层盘剥。最后落到你我兄弟手上的,怕是连汤都剩不下几口了。”
“正是这个道理!”郭珩重重地一拍大腿,感觉自己遇到了生平唯一的知己。
“我姐夫就是个死脑筋!”
“所以这事绝对不能让他知道,我们得赶快下手,那黑风口如今就是个无主之地,谁先占了,谁就能发这笔横财!”
千面没有直接附和他的狂热,反而伸手按了按,示意他稍安勿躁。
他换上了一副更显关切和审慎的表情:“话虽如此,可兵贵神速。”
“郭兄,你想想,那李胜能凭空变出‘天兵’,大破两千联军,就算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也绝非易与之辈。”
“黑风口虽是无主之地,但若想将其彻底掌握在手中,没有雷霆之势恐怕不行。”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看似不经意地提点道:“万一消息走漏,引来了旁人的觊觎,比如颍水那位杨总管届时你我再想动手,恐怕就晚了。”
杨清源这个名字,像是凉水泼进了热油锅,让郭珩脸上的焦急之色愈发明显。
“兵马兵马”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房间里来回转了几圈,眉头紧锁。
“南扬郡的都尉们都是我姐夫提拔的,若无他的手令,怕是难调。就算我能说动一两个,也凑不齐‘雷霆之势’啊!”
“难调,却并非不能调。”千面不疾不徐地续道,声音里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他慢悠悠地给自己斟满酒,话题却仿佛飘到了千里之外:“京城那些大商号,为了自家商路的安全,私下里和各地的卫所都有些交情。”
“有些势力雄厚的,别说通融一二,便是直接让地方上出兵护送,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只不过”他话音一拖,带着些许的感慨。
“这些都需要庞大的钱财去打点,更需要有人在中间牵线搭桥,一般人可是没这个门路。”
说着,千面再次从袖中摸出那块刻着“宝源局”的银锭,轻轻地放在了桌上,用指尖在上面摩挲着那古朴的字迹。
他没有看郭珩,只是看着那块银锭,仿佛陷入了某种追忆。
但那恰到好处的炫耀,却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郭珩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银锭,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猛地一步上前,双手按在桌上,身体前倾,隔着桌子抓住了千面的手臂。
“贾兄!莫非你有门路?”郭珩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
千面这才如梦初醒般抬起头,收回了银锭,脸上带着一丝被看穿的“不好意思”。
“贾某人虽不善舞刀弄枪,但在京城那些三教九流之中,也算有几个薄面。若是郭兄真想干一番大事,贾某倒也能从中搭个线,尽些绵薄之力。”
他谦虚地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只是这其中耗费的银钱,怕是”
“钱不是问题!只要能拿下金山,多少钱都行!”郭珩此刻已经被贪婪和野心彻底冲昏了头脑。
他一把抓起桌上的酒壶,将里面剩下的酒一饮而尽,然后将酒壶重重地顿在桌上。
“好!贾兄,你我兄弟就干他一票大的!”
看着郭珩那副兴奋到有些扭曲的脸,千面再次端起了酒杯,眼中含着真诚的笑意,向他举杯示意。
杯中的酒液,在烛火下清澈透明,映照出郭珩那张被欲望填满的脸。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
“干得好。”李胜把土豆递还给周石,“统计好总产量,给仙豆做好分级。”
“品相最好的留给咱们自己人,中品的拿出去跟商队和周边进行贸易,个头小的做成仙豆泥给外面的那些灾民。”
“从今天起,所有参与重体力劳作的乡民,每日的口粮标准再往上提一成。”
“好嘞!”周石应得干脆响亮。
李胜笑着拍拍周石的肩膀,然后离开了热火朝天的丰收现场。
吃饱是活下去的第一步,但想安然度过这个世界的冬天,光有食物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李胜走向了位于后山山坳的炭窑区,这里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
十几座经过改良的新式炭窑正冒着袅袅的青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木材燃烧后特有的干燥暖意,驱散了山间的寒气。
窑口附近堆积着小山一样乌黑发亮的成品木炭,另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木材被运送过来,正通过烧炭工人的手投入窑中。
负责烧炭的老把式叫王伯,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人,用长长的铁叉将一批烧好的木炭从窑里扒拉出来。
王伯看到李胜,满是炭灰的脸上咧开一个笑容,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嘴。
“李大人,您来啦!”
李胜点点头,跟王伯打了招呼。
接着李胜走上前,随手拿起一块放凉的木炭掂了掂。
木炭分量很轻,但是手感很坚硬,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一看是上好的硬炭。
李胜心下了然,然后问道:“王伯,你这边有什么困难吗?”
“好得很!”王伯一挺胸膛,颇为自豪地指着身后的炭窑,“您给的这个新窑的图纸,可真是神了!”
“比咱们以前那老土窑省柴火不说,烧出来的炭也又黑又硬,还耐烧!”
“一小筐就能让咱一家人暖暖和和睡一宿。按现在的进度,入冬前保证让乡里每家每户都分到足够的过冬炭!”
李胜点了点头,夸奖了几句。
这些木炭不仅是乡民过冬的保障,更是未来可以对外交易的硬通货。
离开炭窑区之后,李胜前往了最后一站,也就是设在原先寨子里最大一间库房里的“被服厂”。
一走进大门,一股混合着棉絮和布料的气味便迎面而来,伴随着的是几十台老式纺车和织布机发出的“嗡嗡”和“咔哒”声。
库房内,数百名妇女正坐在一起,或纺线,或织布,或裁剪,或缝制。
她们的动作算不上熟练,但都极为专注。
在她们的手边是一堆堆雪白蓬松的棉花,还有一匹匹染成灰黑色的粗布,这些都是之前用曲辕犁和土豆种子从周边村寨换来的。
李胜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
在库房的一角,几位手艺最好的裁缝师傅,正带着一群学徒,将织好的布和弹好的棉花缝制成一件件厚实的冬衣。
虽然样式简单,就是最朴素的短袄和棉裤,但填充的棉花都极厚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
一位正在缝制棉裤的妇人抬头时看到了李胜,连忙想要起身行礼,被李胜用手势制止了。
那妇人便不再拘谨,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对他扬了扬手中缝了一半的棉裤。
“大人您看,这棉裤可厚实了,给俺娃穿上了,今年冬天肯定冻不着!”
周围的妇人们也纷纷抬起头,冲着李胜善意地笑了起来。
她们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在这乱世里,能亲手为自己的家人缝制一件厚实的冬衣,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李胜对着她们点了点头,然后和来时一样悄然退出了库房。
走在返回议事厅的路上,李胜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平静。
粮食现在已经可以自给自足了,不需要再依赖幸福商城额外购买。
木炭不光够自己人使用,将来还能大量进行贸易。
棉衣也正在有条不紊地生产,在入冬前也能让每个乡民都穿上一件。
这个冬天,幸福乡的乡民们将第一次不用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求生。
他们将吃饱肚子,穿上暖衣,围着火炉,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安然度过这个乱世中最难熬的季节。
幸福乡已经从战争后的阴影中逐渐走出,成为一个让人们能活得像“人”的地方。
李胜陷入了沉思,当他再次抬起头时,目光已经投向了棘阳县城的方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等到了明年开春的季节,棘阳县城里面那些豪绅们估计还得想办法来骚扰幸福乡。
时间,还是有点紧了。
与棘阳县城内暗流涌动的酒楼不同,清晨的幸福乡是被劳作的号子声唤醒的。
深秋的寒意已经相当明显,尤其是在日出之前,空气冷得像冰块,但这种寒冷丝毫没有影响到幸福乡的热度。
无论是修补寨墙的工地,还是开垦荒地的农田,到处都是攒动的人影和升腾的白气。
李胜没有待在温暖的议事厅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天一亮就开始视察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
他的第一站是南坡的沙地,那里是第一批土豆的收获现场。
因为之前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土豆,加上这次又碰到大丰收,所以还有一些土豆在地里没有收获完。
还没等李胜走近,一股混杂着泥土和土豆清香的气味便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成片翻开的土地上都是一筐筐堆积如山的土豆,几乎要将负责运输的板车给淹没了。
乡民们脸上挂着汗珠,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们有的用手刨,有的用锄头挖,每当从土里翻出一串沉甸甸的土豆时,都会引来一阵满足的笑声。
农垦队的队长周石正赤着膀子,和农垦队的队员们一起,将一筐筐的土豆往地窖里搬。
他看到李胜来了,连忙用搭在脖子上的布巾擦了把汗,然后小跑了过来。
“大人!这仙豆的个头真的够大!”
他从筐里随手抓起一个,那分量十足土豆足有成年男人的拳头大小。
“照这个收成,别说让咱们乡里的人过冬,就是再多来两千人也饿不着!”
李胜接过那个还带着新鲜泥土的土豆,感受着掌心的重量。
真好起码这个冬天,幸福乡外面的那些流民也不用再为“饿死”这件事而焦虑了。
他看向那些在地里忙碌的乡民,他们的衣衫依旧破旧,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初见时的麻木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他们不再是茫然求生的灾民,而是为自己和家人的明天而努力劳作的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