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得到的一两条线索,比如“背黑包的人”、“楼顶的响声”,都因为缺乏关键细节而无法串联,无法形成有效的追踪链条。
就在走访组在街头巷尾艰难推进的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省公安厅技术大楼一间被戏称为“暗室”的录像分析室内同步打响。
这路人马,由省厅技侦支队的骨干和京州市局熟悉本地监控布局的老民警组成,他们的战场,是那个年代对于普通民众还略显神秘的“天眼”——城市治安监控系统。
技术负责人老周,一个头发稀疏、常年与各种电子设备打交道的中年人,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黑色录像带,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些都是从市公安局周边仅有的几个路口、银行门口、以及少数几个重要单位出入口调取来的,记录着上周三下午关键时间段的宝贵影象资料。
然而,老周心里清楚,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天眼”的能力实在有限。
“同志们,咱们这次是‘小米加步枪’,对付的可能是‘隐形飞机’。
老周拍了拍一摞录像带,语气带着技术人员的严谨和一丝无奈,“摄象头数量,大家心里有数,覆盖范围就那么几个关键路口,大片局域都是盲区。
象素嘛……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能看清是辆什么车就算不错了,想看清车牌都得靠运气和人品。
至于人脸识别、行为分析?
那是科幻片里的玩意儿。
咱们现在,就得靠这双眼睛,一帧一帧地‘海选’!”
分析室里,厚重的窗帘被拉上,隔绝了外界的光线,只有几台大脑袋的监视器闪铄着幽蓝的光芒,映照着几张聚精会神而又疲惫不堪的脸。
空气中弥漫着设备散热产生的微热和淡淡的磁带氧化气味。
录像机发出单调的“滋滋”声,伴随着按键操作的“咔哒”声,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技侦员小赵负责查看市局正门对面路口的一个摄象头录像。
他紧盯着屏幕,右手搭在录像机的慢放键和暂停键上,眼睛几乎要贴到屏幕上。
画质确实堪忧,色彩泛白,噪点明显,动态物体拖拽着残影。
下午三点到四点,正是车流人流相对密集的时段,屏幕上充斥着模糊的自行车流、行色匆匆的路人、以及偶尔驶过的老式轿车、吉普车。
“周工,这……这看得我眼睛都快瞎了。”
小赵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忍不住抱怨。
“所有人都是一个个移动的色块,别说长相了,连男女有时候都分不清。”
“分不清也得分!”
老周的声音从另一台监视器后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
“我们的目标不是看清他长什么样,是找出‘异常’!
一个背着可能装有包的人,他的轮廓、行走姿态,总会和普通行人有点区别!
还有,注意观察有没有人在监控范围内长时间停留、徘徊,或者刻意躲避摄象头正脸!”
命令下达,众人只得再次沉下心来,投入到这枯燥至极的“象素狩猎”之中。
时间在无声的凝视中缓慢流逝,一盒录像带看完,换另一盒。
屏幕上,无数模糊的人影来了又走,如同按下了快进的无声电影,却始终没有出现那个期待中的“异常”目标。
偶尔,也会出现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
“这里有个人!
背着一个长方形的包!”
负责另一个路口监控的小钱突然低呼一声,立刻按下暂停键。
几乎整个分析室的人都围了过去。
屏幕上,一个穿着深色衣服的人影,侧身对着镜头,肩上确实背着一个看起来比普通挎包更方正、体积更大的包。
“放大!能再放大点吗?”
老周急切地问。
小钱操作着设备,画面被局部放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严重的马赛克和模糊,包的细节根本无法辨认,连颜色都糊成了一团。
“跟踪他!看他往哪个方向走!”
老周下令。
小钱切换了相邻摄象头的录像,利用时间点进行追踪。
只见那个背着方包的人影,在下一个路口拐了个弯,走进了……旁边的中山公园。
“公园里面没有监控……”
小钱颓然地靠在椅背上。
线索到此中断。
这个人很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或者包里装的压根就不是相机。空欢喜一场。
这样的情况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又发生了两三次。
每一次发现疑似目标,都会让分析室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但随着追踪的深入,目标要么消失在盲区,要么进入没有监控复盖的建筑或局域,要么最终证明其行为并无异常。
一次次燃起的希望,又一次次被冰冷的现实浇灭。
昏暗的灯光下,是熬得通红的双眼,是因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而僵硬的脖颈,还有弥漫在空气中的、越来越浓的焦虑和挫败感。
烟灰缸里的烟头堆积如山,浓茶也抵挡不住阵阵袭来的疲惫。
他们面对的不是穷凶极恶、正面交锋的歹徒,而是隐藏在模糊象素和巨大信息量背后的、一个幽灵般的影子。
这种有力使不出、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最是消耗人的精神和意志。
老周站起身,活动了一下酸痛的腰背,看着手下这群疲惫的“猎手”,沙哑着嗓子给大家打气。
“都别泄气!
这才哪儿到哪儿?
对方越是这样隐藏自己,越说明他心里有鬼,也越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
就算他是孙猴子,能七十二变,只要他在这几条街上出现过,就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痕迹!
继续看!
把每一帧画面都给我嚼碎了!
我就不信,抓不住他的尾巴!”
他的话语带着老刑警特有的执拗和信念。
众人默默点头,再次将目光投向那闪铄不定的屏幕,继续在这由模糊影象构成的迷宫中,搜寻着那一丝可能存在的、微乎其微的破绽。
这场与时间和模糊象素的较量,考验的不仅是眼力,更是毅力与信念。
另一路人,则扑向了那个年代还相当稀缺的城市“天眼”——治安监控摄象头。
他们调取了市公安局周边所有路口、重点单位门口在那个时间段内的监控录像带。
然而,95年的技术条件限制是硬伤。
摄象头数量少,覆盖范围有限,而且大多象素低、画面模糊,主要对着机动车道,对于人行道、楼顶、窗户等细节位置的捕捉能力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