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萧砚舟落下最后一笔,今日的试题终于答完。
他这才惊觉,从清晨到现在,整整一天过去,竟没有一个兵丁来为他更换炭盆。
他举目四望,发现其他号舍的炭盆都换过了,唯独他的号舍被刻意遗忘在这冰天雪地之中。
寒意从四面八方渗入骨髓,连呼出的白气都在面前凝成了霜花。
那兵丁如泥塑木雕般立在风雪中,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科场规矩,值守兵丁不得与举子交谈,违者杖三十——这本是为防舞弊所设,如今却成了最好的推诿借口。
萧砚舟望向巡绰官所在的方向,只见那老吏正站在廊下,远远地朝这边投来阴冷的注视。
四目相对的瞬间,老吏转身隐入号舍背面。
他早该想到的,从那个特意少装的炭盆开始,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局。
如今炭火断绝,分明是要在这雪夜里,活活冻坏他这个&34;特殊关照&34;的对象。
但那些人不知道的是,萧砚舟可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文弱书生。
他们的算盘注定是要失败的。
天色渐暗,风雪依旧肆虐。
萧砚舟静坐调息,耳中却时刻留意着贡院内的动静。
他知道,巡绰官不过是考场内最低级的官员,真正能主持公道的,还在后面。
如今这么大的风雪,考场里接二连三的出事,他相信他等的机会很快就会出现。
果然,礼部尚书李大人带着几位副考官亲自巡视考场来了。
这场三十年一遇的暴雪,加上彻夜的严寒,不仅有举子的号舍坍塌被砸伤,居然还有举子冻死在号舍里。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主考官难辞其咎,不得不从暖房中出来巡视考场。
他不希望伤亡继续增加。
李尚书看到号舍内东倒西歪的举子们,脸色骤变。快!立刻调集炭火分发下去,多加炭盆!
好些号舍里面的炭火虽然有,但是依然难阻寒气。
不少举子已经冻得嘴唇发紫,神志不清,考卷上墨迹凝结,显然根本无法作答。
当一行人来到萧砚舟的号舍前,只见他面色苍白,身着单衣,双臂环抱瑟瑟发抖。
案几上的考卷一片空白,当然这是萧砚舟将已经完成的试卷放进考袋里了。
最触目惊心的是,他的号舍内炭盆里面根本没有炭火!
李尚书摸了下炭盆,寒彻刺骨,想来已经停了好久。
这不是前些日子在御前大放异彩,被皇上亲口称赞过的那位才子吗?
三殿下还特意嘱咐过要关照此人。
如今这般情形,分明是被人刻意针对了。
李尚书眼中寒光一闪,心中已然明了——能在礼部有这般能耐,又敢如此明目张胆针对萧砚舟的,除了范同还能有谁?
他转头看向萧砚舟时,语气缓和了几分:&34;萧公子放心,本官定会彻查此事。
一旁的巡绰官早已面如土色,扑通跪倒在地:&34;大人明鉴!
两名侍卫立刻上前,不由分说摘下了巡绰官的官帽。
那巡绰官瘫坐在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执行上峰的命令,竟会落得丢官问罪。
李尚书吩咐完,又意味深长地看了萧砚舟一眼,&34;萧公子且安心应考,此事本官自会给你一个交代。
不多时,整个贡院都忙碌起来。
一队队兵丁扛着沉甸甸的炭篓,挨个号舍分发双倍份量的炭火。
熊熊燃烧的炭火很快驱散了号舍内积攒了一夜的寒气,冻僵的举子们终于能够活动手指,继续作答。
萧砚舟的号舍内,崭新的炭盆里堆满了炭,将整个号舍映照得暖意融融。
他慢条斯理地搓了搓手,往砚台里倒了点热水,看着凝结的墨汁渐渐化开。
他抬笔蘸墨,在考卷上写下第一个字时,听到隔壁号舍传来如释重负的叹息声。
整个贡院的温度渐渐回升,咳嗽声也少了许多。
虽然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已经让不少举子元气大伤,但至少现在,他们有了继续坚持的条件。
萧砚舟专注地运笔如飞,炭火的光影在他沉静的侧脸上跳动。
剩下的几天,再也没有人敢给他使绊子,炭火给的足足的。
这场百年难遇的暴风雪足足肆虐了三天。
直到第二场考试开始的锣声响起,铅灰色的天空才勉强止住飞雪。
第二场的论、判、诏、诰。
第三场的策问。
温度虽低,但他有内力支撑,所以影响并不大,所有试题都答得得心应手。
最后一天交卷时,他才稍微感觉到劳累,毕竟时刻运行内力也非常辛苦。
走出贡院大门时,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恍如隔世。
虽然内力消耗甚巨,但他身形依旧挺拔,只是脸色比平日苍白几分。
萧砚舟稳步走去,小桃却已经红了眼眶:&34;您瘦了&34;
她盯着自家少爷凹陷的脸颊,声音发颤。
马车里,萧砚舟闭目调息,“林夫子那里?”
小桃小心翼翼地点了暖炉,又递上温热的参茶:&34;少爷我们先回去,奴婢已经安排人等着林夫子。
马车刚停稳,萧砚舟便径直走向内院。
九日科场虽未伤他根本,但内力耗损也需调养。
他简单沐浴后便倒头就睡,连小桃备好的参汤都未及用。
再睁眼时已是次日晌午。
萧砚舟披衣起身,却见小桃端着药罐匆匆走过廊下。
萧砚舟眉头一皱,快步走向西厢。
推门便见林墨昏卧榻上,面色惨白如纸。
他执起林墨手腕,三指轻按寸关尺,脉象浮紧而数。
萧砚舟看了下药方,稍微修改了一下,让小桃重新抓药。
如今他的医术比太医都强。
林墨重新喝了药,呼吸平稳了许多。
随后的几天,他们一直在家休养等待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