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南造船厂,1920年10月
船坞内,龙威号航母的龙骨己铺设完毕,巨大的舰体轮廓初现。
厂长赵建国和总工程师李正宏站在高架平台上,审视着施工图纸。
“鞍钢新一批特种甲板钢下周到货。”李正宏指着图纸上的飞行甲板区域,“强度测试全部达标,但焊接工艺还需要优化。”
赵建国点头:“焊接团队的特训进度如何?”
“从武汉重工调来的二十名高级焊工己经到位,正在模拟甲板焊接。问题是工期太紧,按现有速度,完成主体结构至少需要八个月。”
“统帅部的要求是六个月内下水舾装。”赵建国语气严肃,“我们必须想办法提速。”
这时,船厂警卫队长匆匆走来:“厂长,码头发现可疑船只,连续三天在船厂外围徘徊。”
“什么船?”
“伪装成渔船的侦察船,但航速和天线配置不像普通渔船。昨晚试图靠近禁区,被巡逻艇驱离了。”
赵建国眼神一凛:“加强警戒级别,特别是夜间。通知海军巡逻队,扩大警戒范围。樱花国的鼻子,比我们想的还灵。”
北京,统帅部作战室
李飞看着江南厂送来的进度报告和警戒通报,对海军司令林海说:“樱花国似乎嗅到味道了。
林海走到海图前:“我们的驱逐舰在东海多次拦截樱花国的侦察船。他们虽然还没有航母的概念,但对我们在上海建造‘大型平甲板舰’非常好奇。”
“龙威号的保密工作是第一要务。”李飞敲了敲桌子,“必要时可以实施战术欺骗。”
“明白。另外,舰载机的研发遇到瓶颈。”林海递上一份文件,“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着舰钩的强度还不够,试飞中摔了两架原型机。”
“让沈阳飞机厂和武汉发动机所联合攻关,列出问题清单,一周内我要看到解决方案。”
李飞顿了顿,“飞行员选拔和训练必须同步进行,我们不能等船造好了再等人。”
“己经在山东半岛筹建第一个海军航空兵训练基地,模拟甲板正在搭建。”
南京,中央电讯技术研究院
一间高度保密的实验室内,研究员李文博正紧张地调整着一台布满线圈和真空管的笨重设备。
他的助手盯着示波器上微弱的波形起伏。
“波长稳定了吗?”李文博问道。
“还在漂移,但比上周好多了。我们成功探测到了三公里外的一艘小艇。”
“三公里不够。”李文博擦了擦额头的汗,“至少要三十公里,才能为舰队提供预警。
“核心问题是发射功率和信号接收灵敏度。我们急需更稳定的功率放大管和更灵敏的检波器。”
“把需求清单报给统帅部特别项目办公室。另外,天线小型化也要加快,总不能把这么大的天线搬到军舰上。”
一周后,统帅部特别项目办公室
项目负责人向李飞汇报:“电探项目(雷达早期代号)取得初步进展,但距离实用化还有距离。主要瓶颈在电子管和信号处理技术。”
李飞指示:“列为最高优先级,资源优先保障。但要绝对保密,尤其是基础原理,不能泄露分毫。”
“明白。我们正在组织跨所联合攻关。”
沈阳飞机厂车间
总工程师周伟指着拆卸开的发动机,对从武汉赶来的发动机专家刘明说:“问题出在这里,高空性能不稳定,而且连续工作寿命达不到设计要求。”
刘明仔细检查后点头:“材料疲劳强度不够,需要调整合金配方和热处理工艺。给我三天时间,拿出新方案。”
另一边,着舰钩设计团队正在激烈讨论。
“传统的钩索方式冲击力太大,我们的机体结构承受不住。”
“或许可以借鉴猎鹰捕食时的缓冲动作,设计一个液压缓冲系统?”
“想法很好,但结构太复杂,重量会增加。”
“用高强度轻质合金呢?鞍钢的新材料或许可以试试。”
经过连夜计算和模拟,一个新的着舰系统设计方案终于成型。
与此同时,山东半岛训练基地
飞行员高志航驾驶着改装的双翼机,第三次尝试冲向模拟甲板上的拦阻索。
“高度偏高!速度太快!复飞!”地面指挥通过无线电喊道。
高志航拉起操纵杆,飞机呼啸着从模拟甲板上空掠过。他擦了擦汗:“这比在陆地上降落难十倍。”
教官在地面等他下来,指着记录本说:“着舰的关键是保持稳定下滑线,心要静,手要稳。休息十分钟,再练五次。”
“是!”
江南造船厂,夜班时间
焊接火花如雨点般洒落。工段长老王盯着刚刚完成的一条焊缝,对质检员说:“这条怎么样?”
质检员用探伤仪仔细检查:“内部无瑕疵,一级焊缝!新工艺成功了!”
消息迅速传开,工人们的士气大振,施工速度明显提升。
赵建国接到报告后,对李正宏说:“通知各工段,推广新焊接法。另外,舰岛模块的吊装方案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用的是大连重机新造的干浮船坞和重型吊机。这是关键节点,不能出错。”
一个月后,龙威号舰岛吊装当日,巨大的舰岛模块在浮吊的牵引下,缓缓移向舰体。现场鸦雀无声,只有机器运行的轰鸣。
赵建国紧握对讲机:“各单元报告状态。”
“定位系统正常。”
“风速风向稳定。”
“对接基准点确认。”
“开始对接!”
模块精准地落在预定位置,螺栓迅速固定。船厂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统帅部,李飞接到报告
“龙威号主体结构合拢完成,比原计划提前了十五天。”林海难掩兴奋。
“很好。但接下来是更复杂的舾装工作,雷达、武器、航空设施,一点都不能马虎。”李飞看着日历,“告诉赵建国,质量第一,但时间也要抢。国际形势,不会等我们太久。”
樱花国海军省,情报分析室
山本五十六看着模糊不清的航空照片,眉头紧锁:“华夏人在上海建造的这艘巨舰,平首的甲板,没有炮塔它到底要用来做什么?”
“或许是一种新型的飞机母舰?用于侦察和辅助作战?”一名参谋猜测。
“飞机母舰”山本沉吟道,“这个概念太超前了。但如果华夏人真的成功了”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神变得异常锐利。“加大对上海方向的侦察力度,不惜代价,我要知道那艘船的真实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