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兵工厂的锻造车间里,炉火正旺,跳动的火光照亮了王铁山坚毅的面庞。
他紧盯着温度计,高声喊道:“可以出炉了!”
学徒闻声迅速拉开炉门,通红的钢锭被巨大的铁钳夹出,稳稳落在汽锤下方。
车间主任李工快步走近,语气中带着期待:“这批舰用钢达标了吗?”
王铁山拿起卡尺仔细测量,片刻后露出笑容:“公差控制在三丝以内,完全符合标准。”
“太好了!”李工擦了擦额角的汗水,“上海船厂己经催了三次货,明天就能装车发运。”
正说着,车间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
工业部长王振华带着一行人走进车间,靴子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现在月产能多少?”王振华首接发问。
“三百吨。”李工程师递上报表,“新设备投产后,下个月能达到五百吨。”
王振华转身对秘书吩咐:“立即向统帅部报告,特种钢攻关成功了。”
同一天,武汉重型机械厂里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
总工程师张明远站在新组装的龙门铣床前,挥手示意:“开始试车!”
按钮按下,刀盘缓缓旋转,工人们屏息凝神,看着铣刀在钢坯表面划出精准的切痕。
“精度达标了吗?”张明远关切地询问。
技术员仔细查看千分表后汇报:“误差不超过五微米,比德国进口设备还要精确。”
“立即投入量产。”张明远在验收单上签字,“鞍钢急需二十台这样的设备。”
财务科长面露难色:“部长,资金周转有些困难”
“先赊账。”张明远果断决定,“国家重点项目必须优先保障。
在北京统帅部工业会议上,王振华打开报表汇报:“上半年钢铁产量增长八成,机械制造业产值翻了一番。”
李飞的手指在地图上移动:“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
“鞍钢扩建完成,汉阳铁厂新高炉投产,上海江南厂船坞改造完毕。”
王振华翻看文件,“但铁路运输能力跟不上原料需求。”
交通部长周明接过话头:“京汉线己经满负荷运行,需要新建复线。”
“资金从哪里来?”财政部长钱明远提出问题。
李飞果断拍板:“从海关收入中优先拨付。重工业的运输必须保障。”
国防部长赵大虎插话:“兵工厂报告新式步枪量产顺利,但火炮生产线还缺大型压机。”
“沈阳重机厂能生产吗?”李飞询问。王振华摇头:“吨位不够。需要进口万吨级水压机。”
“不能依赖进口。”李飞否定这个提议,“必须自主攻关,半年内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天津纺织机械厂也传来喜讯。
厂长指着新下线的纺纱机介绍:“转速提高三成,生产效率翻倍。”
技术员记录着数据:“棉纱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立即扩大生产规模。”厂长下令,“下个月要向全国纺织厂供应五百台。”
在唐山煤矿,总工程师汇报:“采用新开采技术后,煤产量增加五成。”
运输科长补充道:“但运输能力跟不上。需要更多铁路货车。”
“优先保障电厂用煤。”能源部长做出决定,“新建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下个月就能投产。”
一周后,沈阳重型机械厂的会议室里,总工程师铺开蓝图:“这是万吨水压机的设计图,但目前有几个技术难题”
“具体是哪些问题?”王振华俯身细看。
“主体框架的铸造工艺尚未突破。国内没有能浇铸五百吨铸件的厂家。”
“可以采用分段铸造吗?”李工程师提议,“分成八段,现场组装。”
“强度达不到要求。”总工摇头,“工作压力要达到八千吨,焊缝承受不住。”
会议室陷入沉默。
王振华沉思片刻后说:“我去上海寻找解决方案。”
此时的郑州铁路枢纽,工人们正在铺设新轨道。
工程总负责人指着地图说:“这条复线通车后,京汉线运输能力将提高一倍。”
“但钢材供应不足。”负责材料的人员皱眉说道。
“那就使用国产钢材。”总负责人果断决定,“我看过了,质量相差不大,完全符合标准。”
三天后,王振华来到上海求新造船厂。
老工匠赵师傅仔细端详图纸后表示:“这样大型的铸件必须采用地坑铸造法。”
“地坑铸造?”王振华疑惑地问。
“挖掘深坑制作铸型,一次性浇铸成型。”赵师傅比划着解释,“光绪年间建造龙门吊时使用过这种方法。”
“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没有其他选择。”赵师傅摊手,“除非向国外购买。”王振华下定决心:“那就这么办!需要什么支持?”
“需要五百吨生铁,连续三天三夜不间断熔化。还要两百名熟练工人同时进行浇铸。”
“调派一个工兵团配合你们。”王振华拍板,“给你们半个月准备时间。”
就在铸造准备紧张进行时,上海化工厂传来好消息:成功量产纯碱,打破了英国公司的垄断。
厂长兴奋地报告:“成本只有进口产品的一半。”
“立即扩大生产规模。”化工部长下令,“全力满足全国玻璃和肥皂厂的需求。”
浇铸当日,上海郊外铸造场气氛凝重。
深坑中的巨型砂型己经准备就绪。
王振华站在指挥台上看表:“开炉!”
熔炉闸门打开,铁水奔涌而出。
工人们喊着号子,抬着盛满铁水的浇包奔向地坑。
“注意保持节奏!”赵师傅高声指挥,“要连续浇铸,不能断流!”
铁水映红了夜空。
突然,砂型一侧冒起青烟。
“要漏了!”有人惊呼。
赵师傅抓起湿沙袋扑上去:“快补救!”
工人们纷纷效仿,用身体堵住裂缝。
经过三小时连续作业,浇铸终于完成。
“成败在此一举。”王振华擦着汗说,“等待七天后再拆型。”
与此同时,北京石景山电厂新机组投产,总工程师报告:“发电量增加西成,能够满足京城全部用电需求。”
“但输电线路需要改造。”电网处长提出新问题。
“立即开工。”电力部长下令,“半年内必须完成华北电网建设。”
统帅部也在每日关注着各个项目的进展。
第七天凌晨,拆型工作开始。
随着砂土逐渐剥落,巨大的框架渐渐显露。
“发现裂纹!”检验员惊呼。
王振华心里一沉,赵师傅却笑了:“这是表面冷隔,不影响强度。加工掉就可以了。”
“立即运往沈阳。”王振华长舒一口气。
一个月后,沈阳重机厂的万吨水压机安装完成。
试车当天,李飞亲临现场。“开始压力测试!”
指针缓缓移动:一千吨、三千吨、五千吨达到八千吨时,框架纹丝不动。
“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欢呼声。
李飞对王振华点头:“下一步要制造大型机床,图纸尽快研究透!”
随后的三个月,工业战线捷报频传:武汉制造出首台万吨水压机,天津实现新型蒸汽轮机量产,江南厂船台扩建完成。
轻工业方面,纺织、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快速发展,民生用品产量大幅提升。
随着工业发展,工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上海纺织女工李秀英说:“工资涨了三成,现在能供孩子上学了。”
也有工人担忧:“但物价也在上涨。”
“国家正在调控。”工会干部解释,“保证工人实际收入不下降。”
年终总结会上,王振华汇报:“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一百二十,钢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轻工业产值增长八成,民生用品供应充足。”
“但问题也不少。”李飞敲着桌子说,“质量参差不齐,能耗过高,管理混乱。”
“正在制定标准规范。”王振华递上文件,“下季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散会后,李飞单独留下王振华:“那个特殊技术资料库要继续用好。”
“明白。”王振华会意点头,“己经组织专家团队在研究下一批重点项目。”
新年伊始,工业建设掀起新高潮:沈阳机床厂量产精密磨床,汉阳钢铁厂开发出合金钢,上海电器厂试制成功大功率电机。
轻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