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秋意愈发浓烈,国子监内的古柏苍翠如墨,枝头缀着零星金黄叶片,与红墙黛瓦相映,平添几分古朴雅致。沈清辞身着一袭月白色绣竹纹宫装,裙摆绣着暗金色流云纹,腰间的明德凤佩温润如玉,随着步履轻摇,漾出淡淡的光晕。她立于国子监的藏书阁前,目光沉静地望着眼前的景象——各国使者与学子们正围在阁前的银杏树下,认真聆听博士讲学,朗朗书声与秋风落叶交织,奏响一曲文明交融的乐章。
“皇后娘娘,国子监已按您的吩咐,整理出三千卷经史子集、农桑医卜之书,供各国使者与学子研习;同时开设了文字、礼仪、书画、音律四门课程,由国子监最资深的博士授课。”国子监祭酒李大人躬身禀报,语气恭敬。
沈清辞颔首,声音清越如泉:“李大人费心了。文字是文明的根基,礼仪是相处的准则,书画音律是文化的载体。让各国学子学有所成,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更能让我大齐的文明传播四方。记住,授课要循循善诱,不可急于求成;对待学子要一视同仁,无论出身国别,皆以学识论高低,这便是我大齐的治学之道。”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敬佩。皇后娘娘不仅精通治国之道,对文化教育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难怪大齐能在短短数年内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沈清辞抬手示意:“请引我去文字课堂看看吧。”
步入国子监的东侧厢房,只见屋内摆着数十张案几,案上放着笔墨纸砚与《仓颉篇》《尔雅》等启蒙书籍。倭国与高丽的学子们正端坐案前,认真临摹汉字,一位白发博士手持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示范,讲解着汉字的源流与笔法。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看到沈清辞到来,博士与学子们连忙起身行礼。
沈清辞微微一笑:“诸位免礼。继续授课吧,朕只是来看看。”
博士躬身应道,继续讲解:“汉字起源于象形,如‘日’字,形似太阳;‘月’字,状如月牙。而后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逐渐演变至今。书写汉字,讲究横平竖直,结构匀称,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
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一个“和”字,笔锋遒劲有力,结构端庄匀称:“如这个‘和’字,左边为‘禾’,右边为‘口’,意为人人有饭吃,天下方能太平。这便是我大齐文化的核心——以和为贵,以民为本。”
倭国学子们眼中满是惊奇,纷纷拿起毛笔临摹,虽然笔法稚嫩,却格外认真。一位倭国使者上前躬身道:“皇后娘娘,贵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实在令人敬佩。我国虽有文字,却多借鉴汉字,如今能系统学习,实在是难得的机缘。”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客气了。文字无国界,文明亦无国界。汉字不仅是书写的工具,更是承载思想与文化的载体。希望你们能认真研习,将汉字的精髓与我国的文化理念带回本国,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她转头对李大人道:“将我国的《说文解字》《书法大字典》各抄录十份,赠予倭国与高丽使者,供他们带回本国传播。同时,挑选十位书法精湛的学子,担任他们的助教,随时解答疑问。”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应下。
沈清辞看着学子们认真临摹的身影,心中思绪万千。前世,大齐的文化虽盛,却因闭关锁国,未能广泛传播,最终在战乱中逐渐衰败。今生,她要以文化为桥,让大齐的文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各国的土壤,让和平、包容、以民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杜绝战乱的根源。
离开文字课堂,沈清辞前往礼仪课堂。此时,西域与漠北的使者们正身着大齐的儒衫,在博士的指导下学习礼仪。从拱手作揖、跪拜行礼,到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博士讲解得细致入微,使者们学得一丝不苟。
“礼仪之道,在于敬人敬己。”博士站在堂中,声音洪亮,“拱手作揖,以示尊重;跪拜行礼,以示虔诚。日常交往中,要言而有信,行而有节,待人以礼,方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便是我大齐的礼仪之邦的由来。”
西域使者们身着儒衫,虽有些不习惯,却依旧认真模仿着博士的动作。一位西域使者躬身道:“皇后娘娘,贵国的礼仪繁琐却不失庄重,蕴含着深刻的处世之道。我国向来崇尚自由奔放,却也深知礼仪的重要性。今后,我国定会将贵国的礼仪融入日常交往,促进与各国的友好相处。”
沈清辞颔首:“使者所言极是。礼仪并非束缚,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润滑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礼仪习俗,我们尊重各国的差异,也希望你们能借鉴我国的礼仪精华,形成适合本国的礼仪规范。”
她转头对博士道:“将我国的《礼记》《仪礼》各抄录五份,赠予西域与漠北使者。同时,编排一套简化的礼仪教程,供他们带回本国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我大齐的礼仪文化。”
“臣遵旨!”博士躬身应下。
离开礼仪课堂,沈清辞又前往书画课堂。此时,堂内挂满了各种书画作品,山水、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笔墨精湛。各国使者与学子们正围在画作前,听博士讲解书画的技法与意境。
“书画之道,在于意境与神韵。”博士指着一幅《千里江山图》,缓缓说道,“这幅画以青绿山水为主,笔法细腻,色彩艳丽,将千里江山的壮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画不仅是描摹景物,更是抒发情感与志向的载体。”
高丽使者眼中满是痴迷,轻声道:“皇后娘娘,贵国的书画作品实在太美了,如诗如画,令人沉醉。我国的书画多借鉴贵国,却始终未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此次前来,定要好好学习,将贵国的书画技艺带回本国。”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过奖了。书画技艺的高低,不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心境的平和与对生活的感悟。希望你们能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意境与神韵,将本国的风土人情融入书画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她转头对李大人道:“挑选二十幅精品书画,赠予各国使者;同时,将我国的《历代名画记》《书法正传》等书籍,以及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各准备十套,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臣遵旨!”李大人躬身应下。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书画作品,心中满是欣慰。书画是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象征。前世,她被困冷宫时,曾对着窗外的残垣断壁,用树枝在地上画下家乡的山水,那是她心中唯一的慰藉。今生,她能将大齐的书画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其中的魅力,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离开书画课堂,沈清辞前往音律课堂。此时,堂内摆放着各种乐器,琴、棋、书、画,一应俱全。乐师们正演奏着《高山流水》,琴声悠扬婉转,如高山流水,意境深远。各国使者与学子们围坐一旁,听得如痴如醉。
“音律之道,在于和谐。”乐师演奏完毕,起身向沈清辞行礼,而后对使者们说道,“这首《高山流水》,讲述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琴声中蕴含着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然的热爱。音律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传递情感与思想。”
漠北使者们性情豪爽,向来喜爱豪放的乐曲,此刻听着悠扬的琴声,眼中满是新奇。一位漠北使者上前躬身道:“皇后娘娘,贵国的音律温柔婉转,与我国的豪放乐曲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着迷。我国的牧民们擅长弹唱,若是能将贵国的音律融入其中,定能创造出更美妙的音乐。”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说得好。音律无国界,不同的风格碰撞,往往能产生奇妙的火花。希望你们能将我国的音律与本国的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作品,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她转头对乐师道:“将我国的《乐经》《琴谱大全》各抄录五份,赠予各国使者;同时,挑选五位技艺精湛的乐师,为他们演奏更多经典乐曲,并传授基本的演奏技巧。”
“臣遵旨!”乐师躬身应下。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音律课堂的地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沈清辞走出国子监,心中满是感慨。从商贸、农耕、治军,到文化、礼仪、书画、音律,大齐的文明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向各国传播。这不仅是对大齐文明的认可,更是和平盛世的重要标志。
返回皇宫的路上,凤辇缓缓行驶在朱雀大街上。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灯火初上,百姓们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沈清辞撩开珠帘,看着眼前繁华安宁的景象,心中满是坚定。前世的她,只为复仇而活,心中充满了仇恨与痛苦;今生的她,不仅守护了家族,更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传播文明,守护和平。
凤辇驶入皇宫,萧玦早已在紫宸殿外等候。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身姿挺拔,看到凤辇驶来,连忙上前亲自搀扶沈清辞下车。
“清辞,今日辛苦了。”萧玦的声音温柔,眼中满是心疼,“一整天在国子监忙碌,定是累坏了。”
沈清辞依偎在他怀中,感受着他温暖的怀抱,心中满是安宁:“陛下,臣妾不累。今日在国子监,看到各国使者与学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们对我国的文化充满了敬佩与向往,这正是文明传播的力量。”
她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只有让文明传播出去,让和平、包容、以民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大同,长治久安。前世,大齐因内斗不断,文化衰败,最终走向灭亡;今生,我们不仅要让大齐的经济繁荣、军事实力强盛,更要让大齐的文明远播四方,成为各国敬仰的天朝上国。”
萧玦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认同与爱意:“清辞,你说得对。文化的力量,远比武力更持久。有你辅佐,朕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齐的文明便会传遍天下,各国都会以大齐为榜样,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他扶着沈清辞步入紫宸殿,殿内早已备好晚膳,山珍海味,琳琅满目,却皆是沈清辞喜爱的菜肴。两人相对而坐,萧玦不时为她夹菜,轻声询问今日的细节,气氛温馨而融洽。
“对了,陛下,”沈清辞忽然想起一事,说道,“今日在国子监,倭国使者提及,他们对我国的印刷术很感兴趣,希望能学习相关技术。臣妾觉得,印刷术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若是能推广到各国,定能让文明的传播更加迅速。”
萧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清辞考虑得极为周全。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确实是传播文化的利器。朕明日便下旨,让工部挑选技艺精湛的工匠,向各国使者传授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同时,将我国的经典书籍,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百套,赠予各国使者,让他们带回本国广泛传播。”
沈清辞微微一笑:“陛下英明。印刷术的推广,不仅能让我国的文化更快地传播出去,还能促进各国的文化发展与教育普及。此外,臣妾还想在国子监设立一座国际学堂,常年招收各国学子,让他们系统学习我国的文化、技术与治国之道,培养更多促进两国友好的使者。”
萧玦点点头,眼中满是憧憬:“这个主意甚好。国际学堂的设立,能让各国学子长期交流学习,增进彼此的友谊与了解,为天下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朕会下令扩建国子监,拨付专项经费,确保学堂的正常运营。”
沈清辞靠在他肩头,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文化交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努力。但只要她与萧玦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前世的遗憾,今生已弥补;前世的苦难,今生已化为动力。她要以女子之身,在这男权当道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更要与萧玦一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让大齐的文明,如日月般光辉,如江河般绵长。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殿内,帝后二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而此刻的国子监内,各国使者与学子们正挑灯夜读,认真研习今日所学的文化知识,心中满是对大齐文明的敬佩与向往。他们知道,此次大齐之行,注定会改变他们的国家,也注定会让大齐与各国的关系,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次日清晨,沈清辞又亲自前往工部工坊,查看印刷术的传授准备情况。工部工坊内,工匠们早已忙碌起来,雕版、刻字、排版、印刷,每一个步骤都做得一丝不苟。看到沈清辞到来,工匠们连忙躬身行礼:“参见皇后娘娘!”
沈清辞颔首,声音温和:“诸位免礼。今日开始,你们要向各国使者详细传授印刷术的技艺,从雕版的制作、活字的雕刻与排版,到油墨的调制、印刷的技巧,都要毫无保留地教导。记住,要耐心细致,不厌其烦,让使者们能真正掌握这项技术。”
“臣遵旨!”工匠们躬身应下。
不久,各国使者便来到了工部工坊。看到工匠们正在演示印刷术,使者们眼中满是惊奇。当看到一张张字迹清晰、排版整齐的书籍从印刷机中印出时,使者们纷纷发出赞叹之声。
“皇后娘娘,贵国的印刷术实在太神奇了!”西域使者上前躬身道,“用这种方法,能快速印刷大量书籍,比手工抄写高效得多。若是能将这项技术带回本国,定能让我国的文化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客气了。印刷术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如今能与各国共享,是我们的荣幸。希望你们能认真学习,将这项技术带回本国,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能读书识字,了解文明的魅力。”
在工匠们的耐心教导下,各国使者们开始认真学习印刷术。他们亲手雕刻活字、排版、印刷,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工匠们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看着自己亲手印刷出的书籍,使者们眼中满是喜悦与成就感。
沈清辞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印刷术的传播,不仅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还能让和平、包容的理念深入人心。她知道,这只是文明传播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技术与文化需要推广。但只要她与萧玦携手并肩,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
离开工部工坊时,阳光正好,天空湛蓝如洗。沈清辞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挑战与波折,但只要她与萧玦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让大齐的文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天下,让和平之花,在各国的土壤中绽放。
而此刻,在遥远的西域、高丽、倭国与漠北,各国的国王正翘首以盼,等待着使者们带回大齐的文明与技术。他们知道,与大齐的交流与合作,注定会让他们的国家走向繁荣与强盛,也注定会让天下迎来一个和平、繁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