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秋晨,薄雾如纱,漫过朱红宫墙与鎏金飞檐,将整座皇城晕染得朦胧而庄重。沈清辞身着一袭正红色织金凤尾宫装,裙摆绣着缠枝莲纹,金线银线在晨光中流转,腰间的明德凤佩温润莹泽,随着步履轻摇,漾出细碎的光晕。她立于紫宸殿外的白玉阶前,目光沉静地望着远方,今日是各国使者正式开始系统学习的第一日,由她亲自统筹接待,既要让使者们学有所获,更要彰显大齐的大国风范。
“皇后娘娘,各国使者已在馆驿外集结完毕,等候您的吩咐。”鸿胪寺卿王大人躬身禀报,语气恭敬。
沈清辞颔首,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王大人辛苦。按既定章程,今日分四路接待:西域使者前往西市榷场与户部衙署,由户部侍郎陪同,讲解商贸税制;高丽使者赴城外农庄与农技学堂,由工部郎中引路,传授农耕之法;倭国使者前往洛阳城防与工部工坊,由兵部主事与工坊监事接待,演示技艺与城防规制;漠北使者则去军营与北疆粮仓,由秦风将军陪同,交流治军与粮草储备之策。”
她顿了顿,补充道:“每一路都要安排专人记录问答,使者们有任何疑问,务必详尽解答;若有合理请求,只要不涉国本,皆可酌情应允。记住,待人以礼,处事以公,既不可自傲轻慢,也不可卑躬屈膝,这便是我大齐的待客之道。”
“臣遵旨!”王大人躬身领命,眼中满是敬佩。皇后娘娘虽为女子,却有如此周全的考量与深远的见识,难怪陛下对其言听计从,大齐也能在短短数年内重现盛世。
沈清辞抬手示意:“出发吧。”
凤辇缓缓驶离皇宫,沿朱雀大街前行。此时薄雾已散,阳光穿透云层,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粼粼微光。街道两旁,商铺早已开门纳客,绸缎庄的幌子猎猎作响,食肆的炊烟袅袅升起,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正是大齐繁荣的最好注脚。各国使者的车队紧随其后,眼中满是新奇与赞叹,昨日的走马观花已让他们震撼,今日的系统学习,更让他们对大齐的治国之道充满期待。
凤辇行至西市榷场,沈清辞率先下车,等候在此的户部侍郎连忙上前行礼。西域使者的车队也已抵达,为首的老者看到沈清辞,连忙上前躬身:“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劳烦娘娘亲自前来,实在折煞外臣。”
沈清辞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仪:“使者远道而来,为学习治国之道,这份诚意让朕与陛下深感敬佩。大齐向来以礼相待友邦,亲自陪同是应有之义。请随我来,今日便让侍郎大人为你们详解我大齐的商贸制度与榷场管理。”
她引着西域使者步入榷场,此时的榷场早已褪去了往日的喧嚣,却更显井然有序。一排排商铺整齐排列,货物分门别类,从江南的丝绸、瓷器,到北方的皮毛、药材,再到西域的香料、宝石,琳琅满目。榷场中央的高台之上,悬挂着巨大的市易榜,上面清晰地写着各类商品的税收标准与交易规则。
“使者请看,”沈清辞指着市易榜,缓缓说道,“我大齐推行‘轻税薄赋,公平交易’之策,凡入榷场交易的商户,只需缴纳三成商税,且税收标准公开透明,由户部与鸿胪寺共同监管,杜绝苛捐杂税与中饱私囊之事。”
西域使者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贵国竟如此信任商户?不怕有人偷税漏税吗?”
沈清辞莞尔,抬手示意户部侍郎递上一本账簿:“使者请看,这是上月榷场的交易明细与税收账目。每一笔交易都有商户签字画押,每一分税收都有专人记录入库,且每月都会公示账目,接受百姓与商户监督。诚信者,可享三年税收减免;偷税者,不仅没收货物,还要记入黑名单,终身不得入榷场交易。以制度约束,以诚信激励,自然能减少乱象。”
老者接过账簿,细细翻阅,只见上面字迹工整,账目清晰,每一笔收支都有据可查,不由得赞叹道:“皇后娘娘真是智慧过人!我国商贸向来混乱,官员与商户勾结偷税之事屡禁不止,百姓苦不堪言。贵国的制度如此完善,实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沈清辞淡淡一笑:“使者过奖了。治国之道,在于因地制宜。西域诸国商贸发达,可借鉴我大齐的监管之法,结合本国国情稍作调整,或许能有所成效。”她转头对户部侍郎道:“将我国的《商税律》与榷场管理章程各抄录一份,赠予西域使者,供他们参考。”
“臣遵旨!”户部侍郎连忙应下。
西域使者大喜过望,躬身行礼:“多谢皇后娘娘慷慨!这份厚礼,比金银珠宝更显珍贵,我国定当妥善保管,认真研习。”
沈清辞微微颔首,心中思绪万千。前世,大齐与西域诸国因商贸摩擦不断,最终反目成仇,成为敌国入侵的助力。今生,她要以商贸为桥,以制度为纽带,让西域诸国与大齐成为利益共同体,既促进双方繁荣,也为边疆安宁增添一道屏障。
安抚好西域使者,沈清辞乘坐凤辇赶往城外农庄。此时已近正午,阳光温暖和煦,田野里金黄的稻穗随风起伏,如波浪般翻滚,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高丽使者正围在田埂边,听农技官讲解高产水稻的种植技巧,看到沈清辞到来,连忙纷纷躬身行礼。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使者免礼。”沈清辞走上前,目光落在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上,眼中满是欣慰,“这便是我国推广的高产水稻,比传统水稻亩产高出三成有余。你们看,这水稻的根系发达,抗旱耐涝,且成熟期短,非常适合在平原与河谷地区种植。”
一位高丽使者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拨开稻穗,眼中满是惊奇:“娘娘,这水稻的颗粒比我国的饱满许多,不知种植时可有什么诀窍?”
沈清辞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稻叶,语气温和:“诀窍有三:一是选种,要挑选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浸泡三日后方可播种;二是育苗,苗床要选向阳肥沃之地,控制好温度与湿度,待秧苗长至三寸高再移栽;三是灌溉,采用‘浅灌勤灌’之法,分蘖期浅水,孕穗期深水,灌浆期干湿交替,这样才能保证水稻长势。”
她转头示意农技官:“取些种子与育苗图谱给使者们,再让他们亲自体验移栽之法,实践出真知,亲手操作过,才能记得更牢。”
“是,娘娘!”农技官连忙取来种子与图谱,分给高丽使者。
高丽使者们捧着沉甸甸的种子,眼中满是感激。他们的国家多山地,平原稀少,粮食产量一直很低,百姓常年饱受饥饿之苦。这些种子与种植技巧,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救命之物。
“皇后娘娘,您的大恩大德,我国百姓永世不忘!”高丽使者首领热泪盈眶,躬身行了个大礼,“若我国能推广这种高产水稻,百姓们便能免于饥馑,这都是娘娘的功劳啊!”
沈清辞扶起他,语气诚恳:“使者不必如此。天下百姓,皆盼温饱安宁。大齐与高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你们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对大齐而言,也是边疆的安宁。后续我国会派遣三名经验丰富的农技官,随你们回国指导种植,直到你们能独立培育出高产水稻为止。”
高丽使者们闻言,更是激动不已,纷纷跪地行礼,口中高呼“皇后娘娘千岁”。沈清辞看着他们真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前世,她只知深宅内斗,从未想过,能为天下百姓做些实事,竟是如此有意义。今生,她不仅要守护家族,更要让这盛世之下,更多人能远离苦难。
离开农庄,沈清辞又赶往工部工坊。此时,倭国使者正围着一台改良后的织布机,满脸惊叹。这台织布机由沈清辞根据前世记忆与工匠们共同研发,比传统织布机效率提高了两倍,织出的布料也更加细密光滑。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倭国使者看到沈清辞,连忙躬身行礼。
沈清辞颔首,走到织布机旁,示意工匠演示:“使者请看,这台织布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踏杆与经线分综装置,只需脚踩踏杆,便能控制经线开合,手投梭子,一日可织三丈布,而传统织布机一日最多织一丈。”
工匠们依言操作,踏杆轻响,梭子来回穿梭,丝线在经纬间交织,很快便织出一段带着缠枝莲纹的布料,色泽鲜亮,纹路清晰。
倭国使者眼中满是痴迷,伸手轻轻抚摸着布料,感慨道:“皇后娘娘,这织布机实在精妙!我国的织布技术落后,织出的布料粗糙,效率也极低。若能引入这种织布机,我国的手工业定能大幅发展。”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若有需要,我国可提供织布机的图纸与工匠指导。但有一事,我需言明:技术可以共享,但工匠精神不可丢。我大齐的工匠,每一件作品都倾注心血,精益求精,这才是技艺传承的根本。”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国的瓷器、丝绸之所以闻名天下,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在于工匠们对品质的追求。希望使者们不仅能学到技术,更能学到这份精益求精的态度。”
倭国使者连忙躬身应道:“娘娘教诲,外臣铭记于心!我国定会效仿大齐,重视工匠,传承技艺,不负娘娘的厚爱。”
沈清辞点点头,引着他们前往另一处工坊,这里陈列着改良后的农具与瓷器烧制窑炉。“这是曲辕犁,比直辕犁更省力,深耕浅耕皆可;这是水车,无需人力,借助水力便可灌溉农田;这是马蹄窑,烧制出的瓷器色泽均匀,不易破损。”她一一讲解,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让倭国使者们听得连连点头,不时提笔记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沈清辞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心中暗忖。倭国虽偏小,但向来善于学习,前世正是因为他们吸收了各国先进技术,又加以革新,才逐渐强盛,甚至一度觊觎大齐疆土。今生,她主动分享技术,既是彰显大齐的包容,也是希望能以文明教化,让其明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离开工部工坊时,夕阳已西斜,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绚烂的橙红。沈清辞顾不上歇息,又赶往北疆军营。秦风将军早已等候在营门外,看到凤辇驶来,连忙上前行礼:“末将参见皇后娘娘!漠北使者已在营中参观完毕,正在探讨治军之策。”
沈清辞步入军营,只见漠北使者们正与大齐将领们围坐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战术布局。漠北使者们性情豪爽,说话直来直去,大齐将领们也不藏私,坦诚分享平叛与戍边的经验。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看到沈清辞,漠北使者们纷纷起身行礼。
沈清辞微微一笑:“使者们不必多礼。听闻你们正在探讨治军之策,不知可有什么收获?”
漠北使者首领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壮汉,脸上带着风霜之色,他粗声说道:“皇后娘娘,大齐的治军之策实在高明!士兵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粮草储备充足,后勤保障完善。我国部落常年征战,士兵勇猛却缺乏章法,粮草也常常短缺,若是能学到这些,定能让部落更加强盛,百姓也能少受战乱之苦。”
沈清辞颔首:“治军之道,在于‘严’与‘仁’。严者,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令行禁止;仁者,体恤士兵,保障后勤,让士兵们无后顾之忧,方能奋勇杀敌。漠北草原辽阔,骑兵勇猛,这是你们的优势;但缺乏统一指挥与后勤保障,这是你们的短板。”
她转头对秦风将军道:“将我国的《军律》与《后勤保障章程》抄录一份赠予漠北使者,再让他们观摩士兵们的夜间训练与粮草调配流程。”
“末将遵旨!”秦风将军躬身应道。
漠北使者们大喜,纷纷说道:“多谢皇后娘娘!大齐如此慷慨,我们定当牢记这份恩情,今后与大齐守望相助,共护边疆安宁。”
沈清辞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心中安定了许多。漠北诸部与大齐接壤,前世正是因为双方关系紧张,敌国才得以趁机挑拨,让大齐腹背受敌。今生,她要以真诚换真诚,以利益结同盟,让漠北成为大齐的屏障,而非隐患。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军营的旗帜上,猎猎作响。沈清辞乘坐凤辇返回皇宫,一路之上,她望着窗外繁华的街巷与安宁的百姓,心中满是感慨。从重生时的满心仇恨与决绝,到如今的心怀天下与从容,这一路,她走得步步惊心,却也收获满满。前世的她,被困于深宅后院,眼界狭隘,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今生的她,走出了方寸之地,以智谋守护家族,以才干辅佐君王,以胸怀接纳友邦,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凤辇驶入皇宫,萧玦早已在紫宸殿外等候。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身姿挺拔,看到凤辇驶来,连忙上前亲自搀扶沈清辞下车。
“清辞,今日辛苦你了。”萧玦的声音温柔,眼中满是心疼,“一整天奔波劳碌,定是累坏了。”
沈清辞依偎在他怀中,感受着他温暖的怀抱,心中满是安宁:“陛下,臣妾不累。今日所见,使者们都很真诚,也学有所获。西域使者对我国的商贸制度赞不绝口,高丽使者拿到了高产种子,倭国使者对织布机与农具很感兴趣,漠北使者也认同我国的治军之道。”
她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陛下,臣妾今日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大国风范,不是武力的威慑,而是文明的感召;不是强权的压迫,而是互利的共赢。只要我们坚持开放包容,以文化与技术为纽带,联结各国,天下定能长治久安。”
萧玦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认同与爱意:“清辞,你说得对。你今日的表现,让各国使者见识到了我大齐皇后的风采,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齐的诚意。有你在,朕如虎添翼,这大齐江山,定能千秋万代,繁荣昌盛。”
他扶着沈清辞步入紫宸殿,殿内早已备好晚膳,山珍海味,琳琅满目,却皆是沈清辞喜爱的菜肴。两人相对而坐,萧玦不时为她夹菜,轻声询问今日的细节,气氛温馨而融洽。
“对了,陛下,”沈清辞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倭国使者今日提及,他们对我国的文字与礼仪很感兴趣,希望能派人前来学习。臣妾觉得,这是传播我国文明的好机会,便应允了他们,后续会在国子监开设专门的学堂,供各国学子学习。”
萧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清辞考虑得极为周全。文字与礼仪是文明的载体,让各国学子学习我大齐的文字礼仪,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更能让我大齐的文明传播四方,这正是大国应有的担当。”
他顿了顿,补充道:“朕明日便下旨,让国子监选址扩建,挑选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先生授课,待遇从优。同时,也可邀请各国使者参加下月的中秋诗会,让他们亲身感受我国的文化魅力。”
沈清辞微微一笑:“陛下英明。中秋诗会是我国的传统盛会,文人墨客云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定能让使者们大开眼界。臣妾也可借此机会,向他们展示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让文明与物产一同传播出去。”
萧玦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憧憬:“清辞,有你辅佐,朕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齐便会成为各国敬仰的天朝上国,文明远播,万国来朝。我们所期盼的和平盛世,终将实现。”
沈清辞靠在他肩头,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挑战与波折,但只要她与萧玦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前世的遗憾,今生已弥补;前世的苦难,今生已化为动力。她要以女子之身,在这男权当道的世界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更要与萧玦一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盛世,让大齐的文明,如日月般光辉,如江河般绵长。
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殿内,帝后二人相视而笑,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而此刻的馆驿内,各国使者们正挑灯夜读,认真研习今日所学的章程与图谱,心中满是对大齐文明的敬佩与向往。他们知道,此次大齐之行,注定会改变他们的国家,也注定会让大齐与各国的关系,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次日清晨,沈清辞又亲自前往国子监,查看学堂筹备情况。国子监内,古柏参天,书香浓郁,学子们身着青衫,诵读声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