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房玄龄也立刻出列声援。
这位老成谋国的宰相,心领神会地将话题从危险的道德哲学和过往是非,引向了更实际、皇帝也必然关注的问题:
“陛下!赵国公(指长孙无忌)所言甚是。太子殿下忧心国事,其情或可悯。”
房玄龄语气恳切,“然殿下今日所提诸事——府兵之制如何稳固?田亩兼并如何抑制?灾荒流民如何赈济?朝堂议论如何归于至公?……”
他每说一项,殿中不少务实的大臣都微微颔首,这些都是贞观盛世光环下真实存在的棘手难题。
“此皆历朝历代积存之痼疾,牵涉极广,非一日之寒,亦非一时可解!
需朝野同心,群策群力,徐徐图之。
太子殿下拳拳之心,或可导引其关注于此等具体实务,由浅入深,方是储君进学之正途。
至于经义之辩,是非之论,宜在精舍从容探讨,方不失君臣、父子、师生之礼。”
房玄龄的策略更高明:承认问题存在(堵住太子之口),强调问题复杂非短期可解(给皇帝和朝廷开脱),建议引导太子关注具体政务(转移焦点),并委婉指出朝堂非论学之地(为惩罚提供理由,但建议李世民不要重惩)。
李世民脸上的冰霜,在长孙无忌引经据典的“开脱”和房玄龄务实恳切的“疏导”下,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他胸中那滔天的怒火并未熄灭,但理智已重新占据上风。
他需要一个体面的收场,也需要时间消化今日的震惊和审视太子的真实意图。
“哼!”李世民重重地哼了一声,目光如刀般最后剐了李承乾一眼,声音恢复了帝王的冰冷与威严,但那份冷意已悄然收敛:
“太子李承乾!”他不再用“承乾”这个亲昵称呼。
“尔于大朝之上,狂言悖论,不敬师长,失仪失度!虽有论学之名,然言辞无状,冲撞君父,搅扰朝堂!岂可轻恕?!”
他顿了顿,目光扫视群臣,最终落回李承乾身上,下达了裁决:
“着即闭门东宫,禁足思过两月!非朕诏令,不得出宫门半步!东宫属官,亦当自省其责!”
“退朝!”李世民不再给任何人说话的机会,拂袖转身,龙袍带起一阵冷风,径自离去。
留下满殿心思各异的臣子,和那位跪在冰冷金砖上、低着头看不清表情的太子。
一场足以掀起腥风血雨的滔天巨浪,在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两位能臣的巧妙斡旋下,终于被暂时按回了水面之下。
然而,那深沉的暗涌,却已在太极宫深处,悄然弥漫开来。
……
返回东宫途中
残冬的寒风卷着宫道上的细雪,刮在李承乾略显单薄的太子常服上。
他拖着那条不便的左腿,在两名面如土色、恨不得把头埋进胸口的引路内侍身后,一瘸一拐地向着东宫方向行去。
冰冷的金砖地面映着他微跛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
李承干的内心,远不如他表面看起来那般平静,甚至充满了……巨大的意外和一丝难言的失望。
他本以为,今日在太极殿上,那番直刺玄武门旧事、戳穿盛世疮疤、甚至近乎指着鼻子骂皇帝“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狂悖之言,足以让那位以“天可汗”威名震慑四海的李世民瞬间暴起,当场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他甚至……隐隐期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期待那句雷霆般的“今日朕就废了你这逆子!”的宣告!
为此,他精心铺垫了“论学”、“求教”的台阶,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困惑的学子”。
他赌的就是李世民在盛怒之下,会不顾一切地踩碎这个台阶!
然而,李世民……竟忍住了!
滔天怒火之下,竟只是轻飘飘地落下个“禁足东宫两月”的惩处!
这算什么?挠痒痒吗?与他犯下的“罪过”相比,这简直是不痛不痒!
冷风吹在脸上,李承乾嘴角却勾起一丝冰冷的、近乎自嘲的弧度。
他之所以失望,是因为若李世民真敢在那种情境下——在他已精心构筑了“论学”外壳、并抛出那些直指帝国道德根基内核问题的情境下——强行废黜太子……
那场面,李承乾几乎能想像出来!
那时,他便可撕下所有伪装,以更加悲愤、更加绝望的姿态,向天下、向史书发出终极质问:
一个只因太子忧虑国本、探讨历史教训、质问道德根基便遭废黜的王朝,其君王是何等心胸?其法度是何等荒谬?!
你李世民标榜的“从谏如流”、“虚怀若谷”,岂非天大笑话?!
他赌的是,满朝文武,即便是那些厌恶他的、支持李泰的,在那种赤裸裸挑战“程序正义”和“道德制高点”的行为面前,也会心生疑虑,必定会有人会出言劝阻!(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这类人,或一些重名声的清流)
废太子?
岂是说废就废?
李世民若一意孤行,必将自损其“明君”金身,在史册上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
为君者,因言废储,且是在储君以“求学”为名的辩论之后!
若强行废储,会如何?
其不仅难以功成,甚会更加稳固他李承干的储君之位!
李承干的脚步微微一顿,目光扫过宫道两侧肃立的、披着寒甲的金吾卫武士。
这些武士像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可以轻易碾碎他。
然而,经过今日这一遭,他心中对权力的本质有了更深一层的明悟:
“呵……”他心中冷笑一声,“权柄虽重,却非无垠!天子行事,亦需服赝于‘势’与‘理’!”
此句内核思想接近后世所谓“权力有其边界/代价”,
唐代人能理解的“势”【形势、力量对比】、
“理”【道理、法度、道德准则】
李世民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权柄虽重”),但这权力并非毫无限制(“却非无垠”)。
皇帝行事(“天子行事”),也必须要考虑当时的形势(“势”——如朝野舆论、潜在反对力量、历史评价)和法理道德(“理”——如废太子的正当程序、表面的道德依据)。
强行逆“势”悖“理”,纵然是皇帝,也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自食恶果”)——比如威望受损、朝局动荡、青史恶名!
寒风更紧了。李承乾裹紧了衣袍,继续前行。
东宫那巍峨却冰冷的宫门,已在望中。
李承乾本以为李世民至少会重惩他,但结果令人失望啊!
李承乾神色复杂:“这李世民不愧千古一帝,不好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