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实的太平道,或许与后世多数人的固有认知大相逕庭。
在黄幣起义之前,太平道並非以推翻汉室为宗旨的隱秘结社,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以忠君爱国为核心理念、公开活动的教团。
张角之所以能够公开传教十余载而不受阻碍,正是因其教义深合上意。
从皇帝內廷到文武百官,皆认为张角劝导民眾勤勉劳作、忠君爱国並无不妥。
因而太平道势力日益壮大,信徒遍及八州,甚至连宫廷深处亦不乏其信奉者。
直至太平道势大难制,以刘宽、杨赐为首的经学之士方提醒灵帝应予制裁,然天子並未採纳。
当时內廷宦官更將太平道视为制衡外朝经学士族的利器,十常侍中信奉此道者不在少数。
故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內,东汉朝廷实则鼓励太平道在民间传播。
地方州府数次打压张角,皆被灵帝下詔赦免。
即便黄巾事起后,中常侍吕强諫言:“党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
灵帝之后因畏惧天下大乱而赦免党人。
然较之黄幣作乱,汉灵帝好似更为忌惮天下士人群起造反。
另一证据就是,与黄巾勾结之人本就包括內廷宦官。
宦官封谐和徐奉是张角在汉灵帝皇宫中的臥底。
封谓的地位非常高,也是汉灵帝老妈董太后身边最得宠的太监。
在他的努力下,汉灵帝的皇宫中扩充了上千名太平道受眾。
就连汉灵帝他自己也信奉道教。
黄幣起义时,豫州刺史王允曾查获张让、赵忠与黄幣往来书信,灵帝知后不但不惩处,反將举报者中郎张钧处死,王允亦两度下狱。
战后,灵帝更对宦官大加封赏,张让等十二常侍皆获列侯之爵。
更令人费解的是,平叛將领如卢植、董卓於征途中被召还朝,下狱,减死罪一等,朱偽亦险遭召回。
立下赫赫战功的汉末三杰事后因替党人进言,皆遭朝廷打压,其中尤以皇甫嵩为甚。
汉灵帝不仅收回他的左车骑將军印綬,还削夺封户六千,並夺兵权,一夜回到解放前朝中似有一股势力在刻意针对平乱的功臣。
其实汉末『通黄”嫌疑最大者,非汉灵帝本帝莫属。
至於其中种种缘由,刘备目下尚且不明。
他只看的到黄幣蔽野的结局,而其中过程,倒是无人得知了。
看到刘备困惑的眼神,张角起身登上高台,取出一个黑匣子。
“你一路跟隨我教中人至此,心中一定有想不透之事。”
“尔,欲求之答案,尽在此书中。”
当张角將《太平清领书》递至刘备面前时,一切豁然开朗了。
歷史记载,这本书的原本为: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意思就是:採用白绢为底、朱色界栏、青首朱目的装帧形制。
绢是一种丝织品,在汉末货幣经济崩溃以后,绢就是朝廷徵收赋税的等价货幣。
能以绢作为书写文书,可见太平清领书从传播之初,就是为了在上流社会传播。
刘备草草翻阅了一眼。
太平清领书,通篇都是教大汉百姓如何忠君爱国的。
现代留存的残本中,此书除了教人治病和学习各种道教神仙术以外,还记录了几条关键文字。
这些文字暴露了汉代方士撰写这本书的真实目的。
例如文中写道:
现在汉王朝虽然遇到了天灾人祸,但这都是奸臣蒙蔽皇帝导致的,绝对不是皇帝的错!
解决困难的办法自然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反应问题,给皇帝上书言事,只要一起进忠言!黄天后土自然会来拯救大汉。
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呢,那也不是皇帝的错,而是百姓懺悔不够,诚心不足导致神明不肯降世。
虽然世道艰难,再苦不能苦皇帝,再难不能反皇帝,都是贪官污吏导致。 《太平经》本质上乃是道家方士根据汉朝意识形態编造出来去愚弄百姓,维持汉王朝统治的宣传手册。
汉王朝不会蠢到充许不利於自己统治的教团存在,张角最初的目的或许是当一个汉末改革家。
而推动太平道发展的正是灵帝本人一一只是未料到张角最终失控,反给了王朝致命一击。
以道教教团化解社会矛盾,在汉代早有先例。
儒学官方化以后,形成了累世经学的世家大族。
道教从官方转入民间,四面传播。
张良八世孙张道陵於章、和二帝时被征太傅而不就,入蜀创天师道,组织百姓治病、
治炼、生產,极大稳定了巴蜀百姓。
灵帝或欲效仿此法,在民间培植宗教领袖以维系统治,故而汉末道教教团活动风起云涌,张角即为其中翘楚。
张角低声告予刘备:
“《太平经》有云: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財,人失阴阳则绝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当今社稷之乱,实因君臣阴阳失序。”
“自周以降,君王为天子,依天意行事,国运长短悉归天命。然在三代以前,天下共主不仅是世俗君主,更是能直通苍穹的神明,乃天下万民精神领袖,是开天闢地的圣人,故而君威无可匹敌。”
“今汉祚已歷三百余载,民间盛传『尧后禪舜”之说。刘姓既为唐尧之后,谁为虞舜后?”
“自王莽以来,权臣迭起,外戚、宦官不再敬畏君威,废立天子易如反掌。”
“经学家持六经批判君德,动軾要求君王依儒家之意行事,汉天子几乎被训成温犬)
“加之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四帝,五后临朝称制,女主皆定策帷,委政父兄,贪立幼主以久其权,抑贤明以专其威。”
“君威既失,则依附於君威存在的汉法只剩一纸空文,地方小吏便不畏君主,转而竞相巴结外戚、宦官自保,狗仗人势,肆意奸掠,欺压黎民。”
“民生早已困顿,天下百业凋,灾异频出,百姓易子而食。”
“朱门权贵只知沽名钓誉,全然不知大难临头,自古,民生多艰者,国祚岂能长久?”
张角长嘆一声,眼中儘是无尽的苍凉。
“玄德且看这天下,已乱至何等境地!若君主果真能管得了大汉,世事何至於此?”
“但凡神志清明之君,莫不希望天下太平,百姓安乐。此非关德行,实系社稷。再昏的君主,也不愿见百姓困顿,揭竿而起,皇帝其实是最惧造反的。”
“相比之下,大汉官吏反倒最需民变。文吏要榨取民脂养娇妻美妾,激起变乱后,武將便可平乱立功。”
“此正是大汉衰落之根。”
张角目光灼灼,言及核心:
“之所以浊世如此,皆因当今皇权尚不够强大一一远远不够!”
“真正的皇帝不仅要主宰世俗,更要成为大汉天下的精神领袖,此正是《太平经》提出的救世良方!”
“若使万民敬皇帝如神明,君言即法,天下景从,何来这许多纷乱?”
刘备闻言,心中剧震。
张角所倡,实是要將汉灵帝塑造为政教合一的绝对君主。
事实上汉代君王始终在向此方向努力。
汉儒將天命、五行与君德绑定,就是要建立君权神授的体系。
然儒家土人自己也不能践行自己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表里不一,徒务虚名之辈窃据高位,反而进一步引发了汉末道德大崩溃。
可若依张角之策,以宗教统治挽救汉室,后果恐更加可怕—
刘备试探问道:“自董仲舒倡『春秋大一统”以来,儒术独尊,经学家岂容朝堂出现第二种思潮?若若世俗君王成不了宗教共主呢?”
张角眼中闪过一道幽深的光芒,缓缓道:
“那便人为造就这样一个皇帝。”
“这世上最大的权力,不是掌握人的命运,而是控制人的精神生活。”
“宗教是最重要的统治手段,也是拯救大汉天下的唯一良药。”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他看著刘备,目光顿了顿,声音虽低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决断:
“必要之时,我张角自会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