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行人沿著宽阔的官道迤逾南行,手持州府开具的通行文书,沿途驛站皆可停歇补给。
这一路上,刘备並不急於赶路,反而从容不迫,每至一处驛站,必先让马匹吃足草料,人也养足精神,方才继续启程。
张飞见状颇感纳闷,粗声问道:
“大兄,旁人赴京,皆恨不能插翅即至,怎地你却这般不慌不忙?”
刘备执微笑,目光深远:
“虽是赴京应试,然考期定在月末,倒也不必如传递羽书般六百里加急。”
“从涿郡到洛阳,不下一千八百里路程,日行百余里,十余日便可抵达。途中,我还须细细思量入朝后如何应对策问。在天子面前奏对,岂能不慎之又慎?”
张飞恍然,抚掌道:
“大兄思虑周详,说得在理!”
一行人出了涿郡地界,沿巨马水南下,不日便抵达冀州边境的易京。
说来也巧,刚至此处,便见官道旁一人倚树而立,似已等候多时。
张飞定晴一看,口口声声说不去的简雍,此刻正叼著酒葫芦,一副醉眼朦朧的模样在道旁醋睡。
“宪和?”张飞又惊又喜。
“你不是说打死也不去洛阳么?”
简雍醉地晃了晃酒葫芦,揉了揉眼,嘟囊道:
“听说洛阳美酒冠绝天下,我特去尝个新鲜。”
“再说了,你们都走了,留我独在郡,连个喝酒的人都寻不著,岂不闷煞人也?”
眾人闻言,不禁哄堂大笑。
关羽抚须笑道:“有宪和同行,这一路上倒是不会寂寞了。”
人马凑齐,眾人正式离开幽州地界,直向冀州行去。
冀州,魏郡。
街道上,商户鳞次櫛比,车马络绎不绝,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正所谓得河北者得天下,经过东汉一朝治理,昔日泛滥成灾的黄河已然安澜。
围绕著黄河两岸的沃土地配酿出的黄河经济,给东汉王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隨著土地与河流的开发,土地平阔的河北儼然成为了天下最富庶的膏腴之所。
人口繁茂、经济繁荣。
但在富庶繁华的表象下,却也隱藏著华夏大地上最激烈的土地兼併。
集中在此处的良田,成为了大汉诸侯王、王公贵戚、宦官浊流竞相爭夺的盘中餐。
百姓手中的田亩不断缩水。
流民无处存身。
失去了土地的人们就像是城市街道上阴沟里的臭老鼠,只能寄希望处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
幸载,东汉是个手工业相当繁荣的国家。
私人商业、手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让全国遍布商肆,这將大量人口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手工业生產,给社会矛盾的总爆发延缓了一些时间。
给大地主出卖体力种地、或是为商户僱佣工作性质其实相差不大,只要能活命,百姓什么事儿都会做。
当然,这一切都会隨著土地兼併和社会资源的兼併走向崩溃。
大地主庄园经济在汉末蓬勃发展,自己自足,成为豪强社会主流。
他们不在需要民间手工业者提供服务,而受到他们剥削的小农也没有能力消费城市生產出来的手工业品。
遍地綺罗者,不是养蚕人。
如此往復循环,商人、手工业者、务工的农人皆无利可取,民间经济已在崩坏边缘。
当城市手工业也开始萧条后,不能满足生存需求的底层百姓,在遇到贪官污吏剥削,就会成群结队的揭竿而起。
这就是汉末河北的现状。
初到魏郡时,刘备感觉这里的气氛与冀州的其他郡国不同。
东汉冀州包括魏郡、巨鹿郡、常山国、中山国、安平国、河间国、清河国(甘陵国)、赵国、渤海郡。
拢共九个郡、国。
东汉诸侯王的封国在此占一大半。
从涿郡南下经过河间、巨鹿时,朱墙瓦巷,遍地清歌。
民间的气氛却非常压抑。
所到之处,常见骨瘦如柴的妇人沿街招揽客人。
他们的丈夫呢,不知道去哪了。
未成年的孩子在河北是很难见的,多半是从小就被卖为奴隶。 这种情况倒也很常见。
在西汉初年国家经济尚未恢復,一旦遇到饥荒老百姓活不下去,朝廷就会下令允许民间卖儿卖女,如此,至少能让孩子们活下来。
如果朝廷不管,另一种更可怕的情况就会发生:百姓生儿不养。
到了魏郡,气氛陡然一变。
街道上,处处充斥著欢快的童声。
一个满面尘灰的小童跑到刘备面前,递上一道符篆:
“郎君,信中黄太乙,学导引长生,可保延年益寿,百毒不侵。若有疾病,饮此符水立愈。“
刘备看了看那张鬼画符,忍俊不禁。
汉代官方重视道教,歷代皇帝多半是黄老信徒。
宫中也多立黄、老、浮屠之祠。
统治者们寄希望於道教的神仙和西传的释教来缓和社会矛盾。
於是乎,民间宗教盛行。
各种各类的道教流派都有。
曹操跟左慈就学过倒立饮尿来治病的道教偏方。
还有各种长生术,导引术,房中术、返魂术—
基本跟歪教差不多。
方法越歪,信徒越广。
就连关羽原名中的长生二字,其实也来自於道教信仰。
刘备看著那脸上糊的黑的小童,温和地將符篆递还:“备不信黄老。”
“只信手中剑。”
那小童却不气馁,认真说道:“勿论郎君信不信中黄太乙神自会保佑你,如果郎君愿意归教,大贤良师也会传授你《太平清领书》要义。”
说完这话,那小童行了一礼,便又奔向別的行人。
“信中黄太乙,学导引长生,可保延年益寿,百毒不侵。”
刘备愜愜的望著那些可怜的童子,他们大多数连鞋子都没有,赤足走在炎热的街道上,脚上满是烂疮。
简雍见状道是:“玄德,你怎么了?莫非是信了这些神神怪怪?子不语怪力乱神啊。”
刘备回首,心头猛地一抽,眼波里流露出一丝不忍。
“世人都明白神佛不可期。”
“可如果能活在一个泰平的世道,这些孩子又怎能去求助於那些远在天边不可捉摸之物呢。”
不同於刘备的感慨,关羽语气凝重道:“太平道传教两年前就在魏郡开始了。”
“但关某觉得此事很奇怪。”
张飞挠头道:“哪里奇怪了?我们幽州不也有信电神的吗?”
关羽摇头。
“孝顺帝时,方士于吉献上了《太平清领书》,后来被有司弹劾为禁书,大肆销毁,只留有副本藏於东观。”
“这些方士怎么弄来的禁书?”
刘备听闻此言,倒也觉得確实不对劲。
刘备肯定是没见过此书原文的,但他多少听过此事。
“据说太平清领书並不是造反之书。而是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的神学思想。”
“于吉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书中表示对大汉明君的拥护。还以神的权威,警告昏君和贪官污吏,遣责他们的贪婪残暴。”
“这和儒家的某些天人感应的观点几乎是一致。”
简雍思索道:“那这么说于吉献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道教的路子去创造一条挽救大汉衰颓之势的新路。”
“这种书皇帝自然乐见,但贪官污吏岂能容它?”
刘备点头:“道教中人提出挽救大汉的措施是,主张平等,反对豪强剥削,要求人人劳动、周济贫穷。”
“还在书中扬言,先人过失由子孙承担,作恶多端必降灾异等思想,这对於信奉儒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官僚们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
“歷代汉家天子本就注重黄老之学,万一哪天,真想重新启用道家思路重构大汉,对当今天下造成的衝击是不可想像的。”
“因此,此文自诞生之日起,便必然成为禁书。”
张飞困惑不已:“那为何这禁书在封禁几十年后,重新从宫里流传到了魏郡呢?”
“原因很简单。”刘备直言道。
“魏郡是整个河北最靠近京都阳的郡,且不是诸侯王所在地。”
“这些年贪官污吏横行,民生困顿,在不设法改良,大汉就有亡国之危。”
“天子迫切的需要在一个他看得著的地方试点,想用道教的手段来寻找稳定社会的途径。”
当然,灵帝选择的人是一一党人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