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站起身,走到悬挂的江夏舆图前,手指轻点在夏口位置:“吾经过这几日深思后,决定将江夏郡治从安陆迁至夏口。
“郡治迁徙,事关乎重大,郡府一应文书往来、官署搬迁、人员安置,皆非易事,吾便交由你这位江夏主簿全权统筹办理。”
习珍所领主簿一职,本就是郡府要员,掌文书簿籍,协理政务,正好是对口。
而刘琦迁郡治这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且与诸葛亮、庞统商议良久后做下的决定。
夏口地处汉水与长江交汇处,扼守水陆要冲,北上可直抵襄阳,顺江而下则可直取江东,实乃战略要地。
反观安陆,偏居涢水,既不利于水师调度,又远离日后经略江东的战场。
更重要的是,安陆乃江夏世家传统势力范围,将郡治迁至这座新收复的夏口城。
到时,刘琦既可以摆脱地方豪强的掣肘,又能依托这座天然良港,打造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军政中心。
而如今刘琦将迁治这等涉及全郡格局的要务全权交托,既是对习珍能力的认可,更是将他真正纳入心腹之列的明确信号。
那些往来文书需要习珍审核用印,各级官署搬迁要习珍协调调度,官员家眷安置更需习珍妥善安排,这每一项都是考验,也都是机遇。
习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当即肃容应道:“主公明鉴!夏口确为郡治上选,属下必竭尽全力,尽快完成迁治事宜。”
刘琦微微颔首,目光在习珍身上停留片刻,温声道:“善。你既已明白其中关窍,那便即日去处理。”
闻言,习珍深深一揖:“属下告退。”
言毕,习珍保持着躬身的姿态,后退三步,这才转身离去。
走出府门后,习珍立刻对候在门外的随从低声吩咐:“速传书回江陵,让族中立即准备犒劳军士所需的美酒、肉食,连夜运至夏口!”
“同时再请郡府各位曹吏,即刻至衙署议事!”
说罢习珍快步走向官署,身影很快消失在街角转角。
待习珍退下,刘琦书房内重归寂静。
端坐在案几后的刘琦并未急着处置案头堆积的文书,而是目光沉静地望向窗外渐沉的夕阳,指节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叩击。
此刻刘琦独坐沉思,正是在权衡此战过后,该如何对属下论功行赏。
刘琦脑海中掠过一张张面孔:黄忠阵前斩将,赵云血战擒敌,甘宁冲锋陷阵,周仓死守城门…还有那些新附的吕范、蒋钦等人。
每个人的功绩、资历、乃至性情,都在刘琦心中反复权衡。
既要酬其功劳,亦要顾及军中平衡。
这般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间竟让刘琦感到一阵头痛,刘琦不禁以指节揉按着太阳穴。
这份令人头痛的差事,本可寻人分担。
以诸葛亮之才,定能给出公允之策,那个在另一个时空里执掌残局、北伐中原的卧龙,最是明白如何平衡各方。
但刘琦却不想唤来,因为刘琦深知,赏罚之权,乃人主之器,决不可旁落。
此刻摒退左右,独自权衡,正是要确保这份权柄的纯粹。
刘琦就是要让所有臣属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功过评定与前程命运,最终只取决于刘琦他一人的意志。
就在这般沉思良久后,刘琦才取过纸笔,在摇曳的烛光下开始拟定众将的封赏。
烛火在夜色中摇曳,又在晨光中熄灭。
当第二日的阳光开始西斜时,刘琦终于取过纸笔,在案前开始拟定众将的封赏。
待刘琦放下笔时,暮色完全笼罩了窗棂,刘琦才轻轻呼出一口气,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章程。
转眼间,暮色四合,华灯初上。
在习珍的高效操办下,临时府邸内外已焕然一新。
廊下悬挂的绢灯与庭中燃烧的庭燎将夜空映照得亮如白昼,空气中弥漫着炙肉的焦香与淳厚的酒气。
府门外,一坛坛来自江陵习氏的美酒和大量肉食正分发至各营,虽不及宴席精致,但大块煮肉、成瓮浊酒管够,足以让苦战余生的将士们开怀畅饮。
而在府邸之内,庖厨更是倾尽所能,将府库中珍藏的佳酿与精心烹制的炙肉端上案席。
在府内厅堂中,文武官员皆已按序入座,人人脸上都带着胜利的喜悦与对今晚的期待。
此刻端坐席间的文武,虽然互相之间举杯畅饮,表面谈笑风生,但细观其言行,便能察觉几分异样。
黄忠抚须大笑时,目光不时扫向主位,甘宁举杯豪饮之际,声量总在关键处陡然拔高。
就连新降的吕范、蒋钦,与邻座交谈时也带着几分欲言又止的斟酌。
满堂觥筹交错间,总有人看似随意地提起那日苦战,或意味深长地感叹此番不易。
这些看似闲谈的话语,实则都在隐约勾勒着自己的功绩,所有人的心思,早就不在眼前酒肉之上。
席间那谈笑风生的甘宁,此刻能安坐于此倒也有段插曲。
那夜刘琦在确定来者是孙权已经在江津渡上岸后,便命其率水师截击周瑜水寨,欲断孙权退路,不料因夜色迷江,行程耽搁,等赶到时只见夏口城头已遍插刘字旗,而孙权与凌统早就率着水寨内的残部扬帆远遁了。
这锦帆贼头当时恨得在船头跳脚连啐数口,深以为憾。
不过甘宁自归顺以来屡建奇功:先有百人趁夜营焚敌营。
致使周瑜水寨震动三军,随后在水战中阵斩江东宿将凌操,更曾屡次与周瑜这等名将交手亦不落下风,随后奉命追击孙权,虽未果,但也接管了周瑜留下的这座江防要寨,成为扼守长江的一支劲旅。
细数甘宁战功下来也着实不小,此刻自然该在受赏之列。
而就在满堂荆州文武推杯换盏,谈笑风生之际,忽闻堂下钟磬之声一变,由先前的欢快宴乐转为庄重典雅的《鹿鸣》之音。
闻此,满堂谈笑顷刻间安静下来。
众人皆知,这是主公即将出场的信号,纷纷整肃衣冠,正身端坐,目光齐刷刷望向内堂入口处。
不一会,便见刘琦身着玄色暗纹锦袍,腰束玉带,头戴进贤冠,步履从容地自内堂转出。
连日的征战疲惫已被仔细梳洗掩去,此刻刘琦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虽未着甲胄,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度。
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郡丞诸葛亮竟手持羽扇,略后半步随行在侧。
原来刘琦虽将赏罚大权独揽于手,经过一日一夜的独自斟酌拟定封赏,但在宴前终究还是请来了诸葛亮。
这并非是刘琦动摇决断,而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谨慎。
诸葛亮总领政务,对诸将功过、军中钱粮、官职缺补最是了解。
请他最后把关,正是要借他之明,查自己之漏,确保这份当下荆州文武最为关乎赏名单万无一失。
刘琦行至主位前立定,目光缓缓扫过全场。
见满堂肃然,刘琦忽然展颜一笑,那笑意如春风化雨,瞬间打破了凝重的气氛。
“诸君为何停杯不饮?”
刘琦朗声笑道,随手接过侍从奉上的酒樽,“莫非因刘某到此,诸君便连酒都不会饮了?”
刘琦这番话引得席间一阵低笑,原本紧绷的气氛顿时松快了几分。
老将黄忠最先反应过来,哈哈大笑着举起酒杯:“主公说的是!这般好酒好肉,凉了岂不可惜!”
甘宁更是直接拍案而起,拎起酒坛就给临近几人满上:“都愣着作甚?没听见主公发话吗?喝!”
就连刚在刘琦旁坐下的诸葛亮也轻摇羽扇,也含笑对身旁的庞统低语起来。
刘琦见席间的氛围重新热烈起来后,朝乐师与舞姬方向招了招手:“尔等接着奏乐接着舞!”
丝竹声立时欢快响起,舞姬彩袖翩跹。
随后刘琦举杯环敬全场,声调昂扬:“诸位征战辛苦了大半年,如今大胜,正当畅饮尽欢!诸位,满饮此杯!”
刘琦要告诉众人:欢庆之时当尽欢,封赏之事自有定时。
堂下顿时响起一片应和之声:
黄忠将酒樽重重一顿:“主公说得好!这杯酒老臣先干为敬!”
甘宁直接拎起酒坛跃上案几:“都听见没?今夜谁不喝趴下,就是看不起我锦帆营的弟兄!”
赵云含笑举杯:“愿随主公再建新功。”
就连吕范、蒋钦也急忙起身:“谨遵主公之命!”
丝竹之声越发欢快,舞姬水袖翻飞,酒香在厅堂间弥漫,欢笑声此起彼伏。
待到酒过三巡,宴席间的气氛愈发热烈,不少将领已酒酣耳热,放声谈笑。
就在这喧闹达到顶峰之际,刘琦轻轻放下酒樽,轻轻叩响案几。
待乐声渐止,舞姬敛衽退下后。
刘琦含笑起身,双手虚按示意众人安静。
满堂喧嚣渐止,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主位。
而众人方才的醉意一扫而空,每个人的脊背都不自觉地挺直了几分。
众人知道时候到了,这场盛宴真正的戏肉,此刻方才登场。
这时刘琦,执杯起身,走到会场中间,环视众人,缓缓开口道:“诸君可还记得,四月末孙策犯境,吾父忧愤成疾。”
“当时琦便在病榻前立誓,必为父分忧,收复江夏。”
刘琦顿了顿,指尖轻抚杯沿,“自襄阳出兵至今,历经数月大小十余战,多少好儿郎血染沙场,方有今日之宴!”
“今日能与诸君在此共饮,琦倍感欣慰!”
这话一出,席间不少将领都露出些许疑惑。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明白在这庆功宴的欢庆时刻,主公为何突然提及这段往事。
一时间不少心思简略的将校,心中纳闷不已,酒也喝了,肉也吃了,按惯例该是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怎么突然说起这些?
虽然疑惑不已,不过谁也不敢表露出来,反而都放下杯箸,做出凝神倾听的姿态。
刘琦自然是知道,众人的疑惑,因为这些话就不是说给他们听的,这些话是说给刘琦自己的听的。
看着眼前灯火辉煌、文武济济一堂的景象,让刘琦不禁想起另一个时空中那个在蔡氏压迫下仓皇出逃、最终在江夏郁郁而终的刘琦。
而如今,刘琦不仅摆脱了既定的悲剧命运,更手握精兵数万,文有诸葛亮、庞统运筹帷幄,武有赵云、黄忠等当世名将效命。
对穿越而来的刘琦而言,这场庆功宴不仅标志着江夏之战的终结,更象征着刘琦彻底挣脱了原主的悲惨命运。
他!
刘琦,历经数月,从穿越之始,从困守襄阳、受制于蔡瑁时的潜龙在渊,云梦泽奇袭,到津乡大破孙策,再到如今夏口全胜。
昔日在襄阳城中那个惶惶不可终日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软弱长公子,如今已是执掌数万雄师、俯瞰江东的雄主。
他,刘琦——逆天改命了!!!
而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刘琦神情中那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轻摇羽扇,率先接话:“主公至孝,当时临危受命,亲冒矢石,方有今日之局。”
其余众将虽不明深意,但也纷纷附和着。
而黄忠放下酒樽,慨然道:“当时若非主公当机立断横渡云梦泽大败孙策,哪有今日大捷!”
甘宁也立即接话:“正是!那时江东军气焰嚣张,若不是主公有胆有识,哪有今日大捷!”
众将纷纷回忆起刘琦出襄阳后的情形,虽然心中仍惦记着封赏之事,但表面上都表现得感同身受。
“往事已矣,”刘琦的声音重新变得沉稳有力,“接下来,该论功行赏了。”
随后刘琦在满堂文武的注视下,稳步回到主位,自袖中取出那卷玄色绢帛。
随着丝绸展开的簌簌声,让整个大厅瞬间屏息凝神。
刘琦先是看了眼众将期盼的目光,然后才目光扫过绢帛,声音沉稳有力: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昔年高祖定鼎天下,首功在萧何。”
“今我军能连战连捷,全赖诸葛郡丞于后方统筹调度,安陆屯田以固根基,转运分配以济三军,保我粮道不绝,军需无缺,实乃此战首功!”
“特加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总领军政,赐千金,府邸一座!”
这份封赏内容,诸葛亮早在宴前与刘琦最后斟酌名单时便已知晓。
因此,诸葛亮从容出列,羽扇轻执躬身:“亮蒙主公信重,委以重任。今虽薄有微功,实乃将士用命、群贤辅佐之果。主公厚赏,亮受之有愧,惟愿竭诚尽智,助主公成就大业!”
诸葛亮这番答谢既显谦逊,又表忠心,更将功劳归于上下同心,正是诸葛亮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