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零年五月四日。
“新浪微博首位百万粉丝个人用户”、“全球最年轻百万粉丝博主”——“神颜弟”魏安,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响彻了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的国内互联网。
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娱乐版块,一些传统纸媒,都争相报道了这一“网络奇观”。
《十二岁少年微博粉丝破百万,创社交媒介史记录!》
《“神颜弟”魏安:从县城追梦少年到百万博主,互联网造星时代来临?》
《新浪微博“赌”出的王牌:剖析魏安现象背后的平台战略》
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内容无不围绕着魏安的年龄、颜值、才华,以及新浪微博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展开。
在2010年,一个非娱乐明星、非商界大佬、非知名学者的“素人”,仅凭个人魅力,尽管这魅力包含了精心策划,就能聚集起百万量级的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冲击力和讨论价值的事件。
正如新浪内部所预期和推动的那样,魏安的成功案例,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无数自认外形不俗、怀揣明星梦的少男少女,以及渴望在网络上崭露头角的普通人,纷纷涌入新浪微博,注册账号,发布自拍,分享生活,期待着能成为下一个“魏安”。
这股新用户的涌入,进一步巩固了新浪微博在“微博大战”初期的领先优势,其用户增长曲线变得更加徒峭。
与此同时,各方势力也对这种新兴的“造星”模式投来了审视的目光。
传统的娱乐公司、经纪人们,一边咀嚼着报纸上的报道,一边皱着眉头刷新着魏安的微博页面。
他们熟悉的造星路径是北电中戏的科班选拔、歌唱比赛的金字塔突围,或是港台成熟工业体系的引进复制。
这种依托于社交平台、近乎“野蛮生长”的爆红模式,速度快得让他们措手不及,已经感到了威胁。
他们开始重新评估网络平台的价值,思考着如何将传统的经纪约与这种新的流量入口相结合。
而一些嗅觉更为敏锐的互联网从业者、投资人,则从中看到了“粉丝经济”和“网红经济”的雏形。
他们分析着魏安微博那惊人的交互数据(转发、评论、点赞),思考着这种高粘性的粉丝群体所能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gg、代言、乃至未来的内容付费?
虽然具体的商业模式还模糊,但巨大的想象空间已经足够让人心动。
山城,时代峻峰办公室。
李飞看着计算机屏幕上关于魏安破百万粉丝的新闻,以及那条刚刚发布不久的新微博,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他错过了,而且错过了一个足以改变公司命运的机会。
如今魏安羽翼已丰,背后站着新浪这棵大树,再想签下他,代价恐怕是之前的十倍、百倍,甚至根本不可能了。
……
京城。
陶然亭附近的出租屋内。
魏安刚刚结束上午的舞蹈训练回来,冲了个澡,神清气爽。
他坐到书桌前,打开iphone 3gs。
登陆了“魏安”了那再次爆炸的私信和,开始编辑新的微博。
他精心挑选了几张照片。
第一张,是他在艺术培训中心的声乐教室里,对着麦克风认真演唱的侧影,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勾勒出他专注的轮廓。
第二张,是书桌的一角,摊开着一本写满音符和歌词草稿的笔记本,旁边放着一支铅笔,营造出创作的氛围。
第三张,则是对着浴室的镜子拍的一张略带水汽的自拍,刚洗完澡的皮肤好得不象话,眼神清澈,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将“神颜”的杀伤力发挥到极致。
配文他斟酌了片刻:
“最近除了练舞,也在努力学习声乐和词曲创作哦~【奋斗】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把心里的情绪和故事写成歌,是这么奇妙的一件事。
突然有了灵感,即兴创作了一首小样,自己还挺喜欢的~正在努力完善它,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机会唱给大家听!【害羞】【期待】
另外,看到粉丝越来越多,真的超级开心!
但也有一点点担心……
在此郑重提醒大家:我,魏安,目前没有授权任何个人或组织创建所谓的‘官方粉丝群’、‘后援会’,也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大家收取费用。
我只会通过微博评论区和后台私信(尽量看!)与大家交流。请大家一定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千万不要被骗了!我或者向平台举报!爱你们!【心】【太阳】”
这条微博,看似是日常分享和暖心提示,实则蕴含了多重目的。
点击发送。
此时正是午休时段,上网用户活跃。
几乎是在微博发出的瞬间,评论区就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新。
“啊啊啊弟弟还会写歌?太厉害了吧!”
“期待新歌!什么时候发布?等不及了!”
“颜值高会跳舞还会创作?这是什么完美偶象!”
“弟弟放心!我们不会被骗的!等你第一支单曲!”
“这自拍……我血槽已空!【舔屏】”
“妈妈问我为什么对着手机傻笑……”
“路人转粉了,三观正又有才!”
粉丝的狂热响应在意料之中。而更可怕的是其传播速度。
许多本身就拥有数万、数十万粉丝的微博大v,无论是出于真心欣赏、蹭热度,还是与新浪有推广合作,都纷纷添加了转发行列。
音乐类账号转发:“期待一下这位舞蹈少年的音乐作品!希望带来惊喜!”
甚至一些文艺范的段子手也来凑热闹:“心中有故事,笔下生旋律,这样的少年谁不爱?”
三个小时!
仅仅三个小时,这条微博的转发量便轻松突破了十万!
评论超过三万,点赞数更是超过二十万!
这种恐怖的数据,在2010年的中文互联网,是前所未有的。
它直观地展现了魏安此刻拥有的巨大流量和号召力,以及新浪微博平台初步形成的强大传播网络。
以这种方式切入歌坛?
业内再次被震动了。
在2010年,并非没有艺人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音乐。
例如,更早时期的网络歌手香香、杨辰刚凭借《猪之歌》、《老鼠爱大米》在网络上走红,但其主要传播渠道是当时的音乐网站、fsh动画和彩铃下载,社交媒体的作用有限。
一些已成名的歌手,也会通过官网或社交平台发布新歌消息,但交互量和传播广度远不能与魏安此刻在微博上引发的狂潮相比。
像魏安这样,以一个“准素人”的身份,在拥有百万粉丝基数的社交平台上,通过一条日常微博,就为尚未面世的音乐作品完成如此规模的预热和期待值管理,堪称开创性的案例。
他绕开了传统的唱片公司发片、电台打榜、媒体通告的流程,直接利用社交平台与潜在听众创建联系,进行“预售”般的期待感营造。
这无疑给传统的音乐产业同行们,又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