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有两处军户屯。
一处是之前的刘副军部曲军屯,另一处是孟达的东州军屯。
这两处的军屯就有三万多人,占了上庸人口的一多半。
分给王平两千后,还剩下三千,家属万人左右。
荆州百姓迁入后,上庸迁来了三万人口,屯田中郎将李辅就在上庸周边划分了六个民屯。
其中一屯是柤中蛮人,为梅夫人部曲。
梅娘出嫁时,自带了四千青年男女。
按照汉代的规矩,这些人就是梅娘本人的私产。
这一屯都是青年劳动力,劳动能力为二十一民屯之首。
刘封为了让他们迅速融入汉人生活,派遣一千名汉人孤寡老人进驻,编为一屯,由这些汉人孤老教导他们种田沤肥、训练其语言习俗。
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够迅速改变他们。
这些人年轻,学的也很快,小半年时间基本上就融入了东三郡的生活。
看着这些人和汉人相处甚好,刘封也十分的欣慰。
这屯青年蛮人将是他日后亲兵兵源的温房。
简单视察了一下,发现一切就绪后,刘封也就安心的回到了将军府。
“夫君回来了。”
梅娘正陪着关银屏说话。
她已经有了六个月身孕,肚子也很大了。
公仲!
关银屏扶着榻正想坐起来,却被刘封抢先一步,按住了。
“银屏!你身体不便,就不要乱动了。”
他让关银屏躺好。
此番去成都,他也如实告知黄氏关银屏梅娘的事情。
黄氏也久闻关三小姐的威名,只是叮嘱刘封在上庸好生照料,丝毫没有任何的嫉心。
“公仲,此行你可见过安国?”
关银屏问起这个。
“见了,安国兄长很好。眼下他正在汉中王身边为宿卫将领。”
刘封笑了笑。
刘备显然对这个侄子十分的疼爱,让他和张苞一左一右的充当宿卫将领。
“那就好!”
关银屏点了点头。
她倒是有些挂念这个二哥。
“这是黄氏给你准备的礼物,这是糜氏给你准备的。”
刘封让亲兵架来一个箱子,里面都是成都家眷送给关银屏的礼物。
虽然目前关银屏跟着刘封不明不白的,但黄氏自然也不敢小视了她,还贴心的送了礼物。
糜氏精通女红,还给未来的孩子送了小衣服小鞋子之类的。
“多谢两位姐姐了。”
关银屏拿起这些衣服,十分的开心,脸上也挂着母性的光辉。
“将军,将军,邓贤将军来报,您提出的那一系列的炼铁手法,真的炼出了精铁来了,而且纯度非常好。”
糜武来报。
真的造出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刘封也是精神一震。
立即率兵来到了官渡冶铁作坊。
上庸只有官渡点一个小铁矿,铁矿的质量也不佳,冶铁的技术也糙。
所以只能打造些农具、甲片、箭头之类的小件。
刘封曾经去官渡点考察了一番,发现这里的铁矿石还是很丰富的,只是质量不高,铁含量也低,属于易开采的贫铁矿。
但胜在露天,产量也比较大。
官渡作坊的冶铁技术也比较糙,没有高炉,没有鼓风机,所以只能制造一些粗铁。
所以刘封准备尝试一下改善官渡作坊的冶铁技术,增加一下钢铁的产能。
和种田一样。
冶铁也是个系统工程。
第一个重要的材料是铁矿石。
官渡铁矿含量有些差,但刘封也没得选。
毕竟东三郡只是个小地方,他想找好矿也没地方,从外面买再运回来也不现实。
第二个重要材料是煤炭。
可惜上庸周边没有煤矿,即便是有也不是短时间能挖出来的。
官渡作坊普遍用的是木炭。
但是使用木炭又会造成钢铁脆化没有轫性。
这个问题也没太好的办法,不过可以用木炭粉混合黄泥制作煤饼。
木炭的燃烧能力肯定比不上焦炭,但眼下也只能如此。
第三个材料是溶剂。
石灰石作为第一溶剂,早就被古人发现并使用了,官渡冶铁作坊用的就是石灰石。
至于萤石,好象是在明朝期间发现并使用的。
刘封并不清楚周边有没有这玩意,只得作罢。
第四个关键是淬火技术,汉代铁匠都是将通红的铁剑放入水里
南北朝时期出现动物尿液和动物油脂的双淬火法(比如马尿和猪油)。尿液中有盐分,金属冷却速度快,可以保证钢铁的硬度。
在油脂中,冷却速度要慢很多,这就保证了金属不易变形、开裂,拥有较好的韧度。
第五个关键技术就是吹炉。
官渡冶铁作坊用的是老土炉,没有鼓风机,一般加热的温度只有几百度,根本达不到钢铁的熔点,只能炼粗铁。
刘封按照后世的科普办法,设计了一个两头细中间粗的高炉,添加了皮囊鼓风机,还设计了一个水车提供动力。
至于提存,那就使用汉代流传的灌刚法。
刘封离开上庸时,曾交给邓贤一份炼钢手札,让他严格按照自己交代的办法,打造出第一座吹炉,然后按照他交代的办法开始炼铁。
经过几个月的不断尝试,工匠们终于打造成了有鼓风风箱的吹炉,旁边建设有水车提供鼓风动力。
昨天第一次开炉,居然真的冶炼出了精铁。
等刘封赶到官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将军,炼出来了,炼出来了……”
邓贤捧着一把环首刀,献宝一般送到了刘封的面前。
但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们炼出了第一炉钢铁,然后用灌刚法去除杂质,在工人们不断的锻打淬火下,终于打造出了第一把精钢环首刀。
刘封拿起环首刀掂了掂,觉得重量跟蜀中兵器作坊提供的差不多。
他挥刀向旁边的木桩砍去。
噗嗤!
长刀砍入木桩三寸有馀,刀身不断。
不错!
刘封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把兵器还成,轫性和硬度都能说得过去。
“产量呢?”
刘封问道。
“官渡作坊有冶铁囤五千人,其中矿工两千人,冶铁工匠一千人,铸造工匠一千人,杂工一千人。大型冶铁炉能增加到三座,一月能产炼粗铁胚两千多斤,精铁的也就五百多斤。”
邓贤显然也是胸有成竹。
一月五百斤,一年也就六千斤左右,勉强能装备一营兵马。
有点少啊?
比之蜀中每年十万斤,曹魏的五十万斤,差的太远。
不过刘封也算知足了。
有了这个作坊,至少能满足自己的部分须求了。
《炎汉史、刘封世家》——封与上庸设冶铁民屯,招揽工匠,改良冶铁,打造军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