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产art无影灯里,数颗大功率卤素灯泡发出强光,通过灯盘内部分布的数百个反射镜面,投到手术台上。
但此刻最耀眼的,却是站在一助位置,刚入局不过半年的研修医。
神乎其技。
泷川拓平看完桐生和介的操作之后,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他想了半天,也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
一助,是主刀医生的延伸,是其意志与技术的直接体现。
这个位置不仅要求术者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巧,更要能预判主刀的下一步意图,以及时配合。
因此,在任何一台有难度的手术中,一助都是仅次于主刀的内核人物。
站在那里的,本该是他。
然而此刻,他却在手术台之外,成了一个看客。
但……
看过了桐生和介的操作后,脑子可能会告诉他“已经看会了,我上我也行”,但双手会说“你会个屁啊你就会”。
泷川拓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明明已经接受了自己是个非常平庸的人,在医生这条路上,走不了多远,甚至于当初考取医学院或许本来就是个错误。
可为什么看到了这神乎其技的操作后,还是会觉得热血澎拜?
甚至于又起了再冲一冲专门医的想法?
好象自己刚进医局的时候,也充满了雄心壮志,跟着前辈学习基本技能,值班、写病历、打石膏……
他一度以为,自己是天赋型选手,很快就能通过专门医考试,成为科室的中坚。
如今看到了桐生和介之后,才知道“天才”这二字怎么写。
连今川医生,都未曾给他带来过这种感受。
思绪飘远的泷川拓平,下一秒,便感到觉羞耻感如同电流般,从脚底窜上天灵盖。
数十分钟前,在进入手术室的走廊上,自己是不是还拍了拍桐生和介的肩膀,用一副前辈的口吻,让他不要紧张,好好看,好好学?
……
韧带张力重建,这在骨科领域,并非完全不存在的概念。
顶尖的运动医学专家在处理顶尖运动员的复杂关节损伤时,偶有提及。
它要求术者对关节的生物力学有上帝视角般的理解,对每一束韧带、每一块肌肉的走向和力量都了然于心。
所以,鲜少有人能将其在如此复杂手术场景中付诸实践。
而桐生和介,做到了。
今川织抬头看了一眼站在对面的一助。
即便隔着口罩和手术帽,她依然能感受到这个研修医此刻的专注与平静。
就好象刚才的一切对他而言,是无需大惊小怪的寻常操作。
“推c臂机过来,透视看下位置。”
今川织出言将众人的思绪拉回现实。
很快,一台米黄色的、略显笨重的移动式x光机被巡回护士推了进来。
这就是c型臂x光机,因为它形似一个巨大的字母“c”而得名。
c臂机可以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拍摄x光片,并将实时影象显示在旁边的crt显示器上。
相当于外科医生的透视眼了。
“都穿上铅衣。”
巡回护士立刻为手术台上的医生们递上沉重的铅制防护围裙,并为自己也穿上了一件。
在x射线面前,人都是一样的。
在放射技师的操作下,机器的c型臂缓缓移动,球管与影象增强器对准了患者的手腕。
在这个空隙中。
今川织在脑中快速复盘着桐生和介的操作。
从背侧的两针交叉支撑,到掌侧的撬拨复位,再到的四针韧带张力重建,最终用克氏针的微小振动去释放韧带应力的神来之笔!
自己能做到吗?
今川织在心里问自己。
她仔细地推演着,如果换做是她,在面临同样困境的时候,会怎么做。
她或许也能想到,问题出在韧带上。
在反复尝试撬拨失败后,她可能会放弃,转而使用更激进的、创伤更大的切开方式,去直视下修复韧带。
或者,就如她最初的判断,直接上钢板加压,牺牲掉一部分功能。
而桐生和介的“韧带张力重建术”,是在最小创伤下,实现最大效果的、最优雅的解决方案。
思路!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技术的熟练度可以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练习来获得。
但在瞬息万变的手术台上,洞悉问题本质、并构想出最优解法的创造性思路,却是天赋!
想到这里。
今川织对眼神变得复杂了起来。
在知道了思路之后,如果现在让她再来一次,她也敢于尝试“韧带张力重建”的操作,也有信心可以完成。
照着标准答案抄写一遍,这并不难。
但,她做不到桐生和介那样,第一次尝试,就如此的快、准、狠。
就好象,他闭上眼睛的那几秒,就已经在自己的脑中已经仿真演练了千百遍。
这才是他最可怕的地方。
如果说操作是“术”,那么思路则是“道”,单从这场手术上看,桐生和介在克氏针上,术与道都已经无可挑剔。
不过今川织也没说什么。
因为屏幕上已经出来了透视结果,堪称完美的解剖复位。
关节面平整如初,骨块之间严丝合缝,那几根作为临时支架的克氏针,精准地分布在各自的位置上。
“复位非常成功。”
麻醉医生都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今川织点了点头,重新拿起持针钳,视线落在了已经稳定的关节面上。
原本,她已经准备好牺牲部分关节面平整度,用钢板加压螺钉来强制固定。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桐生和介的克氏针张力网络,不仅解决了隐匿韧带撕裂的问题,还让整个术野变得井井有条。
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变得异常简单了。
现在,轮到她这个主刀来完成最终的加固,放置钢板和螺钉。
她只需要按照标准的流程来操作就行。
“钢板,胫骨内侧t型。”
“电钻。”
“丝攻。”
“螺丝刀。”
今川织选择了入路已经暴露充分的掌侧来锁定钢板。
先将钢板置于桡骨骨干上,调整位置,确保远程螺钉孔对准关节面。
然后固定近端,使用椭圆孔,便于后期微调,
接着转向远程,逐一拧入锁定螺钉。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阻碍。
骨块没有一丝移位,螺钉的轨迹完美契合缺省的解剖位置,出血量最小,视野清淅得象在做仿真手术。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令人沉醉的体验。
不需要再反复确认骨块的位置,不需要再担心加压会导致二次移位,不需要再分神去处理那些恼人的微小不稳定,不需要……
这本该是一台极其耗神费力的手术。
可现在……
今川织感觉自己不象在做一台高难度的c3型桡骨远程粉碎性骨折手术,而是在一个已经由大师搭建好的完美模型上,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这种感觉……
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