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的天空依旧阴云密布,风吹过宫墙,吹动着每一片落叶,也吹起了众人的心头不安。
周室的未来,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权力之争,而是关系到天下大势的生死存亡。
姜姒自那场朝会之后,便深知自己所做的决定并不轻松。
她虽未在当日彻底摧毁诸侯的企图,却也为周室保留了喘息的机会。
然而,这一切的平衡,是否能维持多久,仍然无人知晓。
深夜,宫中寂静无声,唯有阵阵风声与墙上的烛光摇曳不定。
姜姒坐在自己的内殿内,眉头紧锁,手中的竹简早已翻过几遍,但她依旧未有半点思绪。
她清楚,自己所作的决定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诸侯的心已不在周室,礼制之争,不仅关乎王权的象征,更是一场更深层次的权力博弈。
若周室在这场博弈中显得过于软弱,恐怕日后再想恢复曾经的威仪,已不可能。
“陛下。”一名侍卫轻轻走入殿中,低声禀报,“太师求见。”
姜姒抬头看向门口,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随后微微点头:“请他进来。”
不久,太师步入殿内,面容依旧沉稳,只是眼中难掩一丝忧虑。
他跪下行礼后,直言道:“陛下,当前局势,若依此行,恐难保周室根基。诸侯之心,已逐渐向外倾斜,若再没有强硬的决断,恐天下动荡。”
姜姒静静地听着,眼中没有丝毫波动,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
她抬手示意太师起身,然后缓缓开口:“太师,朕知道眼下的局势无法长久维持,但若贸然强硬,只会把周室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太师眉头一皱:“陛下的意思是?”
姜姒的眼神变得凌厉:“我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盟友,来为周室的未来铺路。若继续独自一人应对这一切,终究难以抵挡四方压力。”
太师沉默片刻,显然已经明白了姜姒的用意。
他低声道:“不过,当前可用的盟友少之又少,齐、燕、卫等国,皆心怀鬼胎,若真与他们结盟,恐怕也是暂时之计。”
姜姒眯起眼睛,沉思片刻后,突然抬头:“太师,我想到了一个人。”
“谁?”太师愣了一下,显然没有料到姜姒会如此突然。
姜姒微微一笑:“鲁国。”
太师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鲁国?周公当年辅佐先王,深得民心,若能与鲁国联合,确实可以稳住局势。”
“正是。”姜姒点点头,“鲁国虽距离镐京远,但周公遗德依旧深远,若能够借助鲁国的力量,或许可以将周室的威望再次恢复。”
太师沉思片刻,缓缓点头:“既然如此,陛下决定派遣谁去鲁国联系?”
姜姒目光一沉:“既然如此,朕亲自前往一趟鲁国。”
太师一惊:“陛下,亲自出行,恐有不便,且此时局势未稳,若陛下离宫,宫中难保。”
“宫中事,朕已交给你们,太师,朕相信你能应对。”姜姒冷静地说道,“而朕亲自出征,不仅可以借鲁国之力,还能亲自与鲁国建立联系,稳住其中的根基。”
太师叹了口气:“若陛下决定如此,老臣无言,但路途艰险,还请陛下小心。”
姜姒点点头,眼中已然闪过一丝决然:“太师,朕知道这一行事关重大,但若能借鲁国之力,再加上朝廷内外的布局,周室将重振旗鼓。”
她站起身,略带疲惫地看向窗外:“时至今日,四方势力若不联手,周室恐怕会在这场风波中一蹶不振。鲁国,必须是我稳固周室权力的第一步。”
太师拱手道:“老臣愿随驾同行。”
姜姒摆手:“太师,你留下,宫中事务繁重,仍需依赖你来支撑。此行虽险,若能成功,必能为周室打下坚实基础。”
“是,陛下。”太师低下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担忧,但他并未多言,只是深深行礼。
夜深人静,姜姒站在宫中高处,俯视着宁静的宫殿与远方的夜空。
她知道,自己的决策将改变整个天下的格局。
而接下来的路,无论多么艰难,她都必须走下去。
“周室,不会倒下。”姜姒低声自语。
姜姒的决定,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原本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尽管她已经决定亲自出征鲁国,但局势的复杂程度远超她的预期。
当她走出内殿,走进阴影下的御花园时,头顶的夜空已经布满了繁星,月光透过树影洒落在她的脸上,映照出一丝冷静与决然。
周围的宫廷如死一般寂静,只有几声夜鸟的低鸣,仿佛世界都在等待她的决定。
她的心中并没有迷茫,只有清晰的目标。
周室若不能扭转这一局面,便如同风中的纸鸢,随时可能被撕裂。
现在的选择,关乎她与周室未来的命运。
陛下,今夜风寒,是否要早些休息?”一名贴身侍卫轻声问道。
姜姒停下脚步,微微摇头:“今夜,休息不如思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低下头,回望着那座耸立在眼前的宫殿。
曾经雄伟的王朝,现在却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她不敢再让这座宫殿失去她最后的一丝希望。
突然,她的心思一转,仿佛想起了什么,抬头问道:“那些与齐、卫、燕三国接触的密使,何时能返回?”
侍卫答道:“回陛下,密使将于三日后归来,届时会有具体情报。”
姜姒点了点头,心中默念:“三日三日,或许就是一线生机。”
她又走了几步,突然停下,转身对随行的太监道:“去召集内阁各位重臣,今晚,朕要召开紧急朝会。”
侍卫和太监面面相觑,但随即低头应命:“是,陛下。”
几名侍卫匆忙离开,而姜姒则继续站在御花园中,凝视着远方。
她知道,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四国的敌意,更是朝堂内外,众多权臣、诸侯的心思。
周室,似乎正站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会倾覆。
过了片刻,内阁的大臣们陆续赶到。
金殿之内,姜姒已经坐在御座上,面容沉静,目光如锋,扫过厅堂中的每一个人。
此时,气氛异常凝重,内阁大臣们也都感受到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压力。
“陛下,您召集我们,是因鲁国之事吗?”一位大臣开口问道,声音中有些许紧张。
姜姒点点头:“是。鲁国,或许是我们唯一的盟友。若能与鲁国结成同盟,或许我们可以缓解当前局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其他诸侯的敌意。”
她目光凝视大厅中众臣,轻声道:“我已经决定,亲自前往鲁国,与鲁公面谈。”
朝堂上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惊愕地看向她。
几位年长的臣子脸色变了,但很快他们又将目光转向姜姒,试图从她冷静的神态中揣摩她的真正想法。
“陛下”一位太监低声提醒,“鲁国虽与周室有深厚渊源,但远隔万里,且途径之地充满变数,若陛下亲自前往,恐怕不免风险。”
姜姒静静地看着他说完,随后平静地开口:“若不亲自去,周室怎能再有信心凝聚诸侯?鲁国是周公遗德的延续,若能借此力量,我们将有可能扭转当前局势。”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周室的根基在何处?在礼,在仁,在信,而这些恰恰是我们与鲁国的共通之处。唯有借鲁国之力,才能稳住朝廷。”
她的目光越发坚定,“此次出征,或成一场决定周室命运的战斗。诸位,若我们不敢迈出这一步,恐怕终究将被四方所压。”
此言一出,朝堂中一片寂静。
大臣们面面相觑,皆知姜姒已做出决定,唯有遵从。
过了一会儿,太师终于开口:“陛下若真决定如此,老臣无话可说,唯愿陛下此行顺利。”
姜姒微微颔首:“此行虽险,但必要。诸位,朕所作之决策,关系周室未来,不可因一时之恐惧而犹豫。”
随着姜姒的决策在朝堂上获得确认,周室的命运便如同悬崖上的绳索,紧紧绑在了一起。
未来几日,将是朝廷内外最大的挑战。
诸侯、权臣,乃至百姓的眼光,都将集中在姜姒的决定之上。
风云变幻,天下大势已然悄然改变,而周室的未来,将在接下来的几天,迎来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