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无限增发金融攻击全纪实:机制漏洞驱动的千亿绞杀与财富转移
引言:一场由机制设计催生的必然攻击
xd的崩塌绝非偶然,也非外部恶意黑客的代码攻击,而是其“等额铸造+等额质押+跨协议循环杠杆”机制设计的必然结果。这套机制从诞生之初就内置了“无限增发”的基因——无需外部新增真实资产,仅靠初始少量dc,通过“铸币-质押-借贷-再铸币”的无损耗闭环,就能凭空创造海量xd,最终因“供应量远超真实资产承接能力”,成为一场针对“无限增发漏洞”的自发性金融攻击。
本文将以精准的时间线、链上数据和真实机构名称,完整还原这场攻击的全过程:从xd的机制设计、生态扩张,到攻击触发、抛压传导、最终崩盘;从机构到个人的亏损全景,到少数获利者的财富收割;从攻击的时间、地点、路径,到本质逻辑的深度拆解,全程聚焦“无限增发”这一核心,不掺杂任何无关冗余内容,呈现一场纯粹由机制缺陷驱动的金融灾难。
第一章xd无限增发的机制基础:三大核心前提与循环闭环
xd能实现“无中生有”的无限增发,完全依赖“等额铸造、等额质押、跨协议循环通道”三大刚性机制的协同,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金融永动机”的底层逻辑,也为后续的攻击埋下了唯一的、不可逆转的漏洞。
xd的铸造规则为“1:1全额等额铸造”,且无任何约束条件:
-铸造比例:用户存入1单位真实资产(dc\/dt),streafance即铸造1单位xd,无任何折扣、无证明金锁定、无总量上限;
-储备金造假:strea并未将用户存入的真实资产留存为储备金,而是将其投入链下交易或跨协议质押,铸造的xd本质上无真实资产托底,仅靠“循环操作”维系价格;
-关键漏洞:只要能获得可兑换为dc的资金(无论资金来源是真实注入还是借贷所得),就能无限铸造xd,且每1单位资金都能全额转化为xd,无任何损耗。
xd的杠杆放大依赖合作协议的“1:1等额质押”规则,核心合作方为elixirfance:
-质押规则:xd可在elixir协议中1:1质押,借出其发行的稳定币ded,借出金额与质押物价值完全对等,无任何风险折扣(如传统借贷的80抵押率);
-债务绑定:elixir将ded的抵押品核心定为xd,占比达65,形成“xd→ded→xd”的债务闭环,进一步强化了循环杠杆的可行性;
-杠杆叠加:借出的ded可在其他借贷平台(如orpho、euler)再次以1:1等额质押,借出dt等稳定币,实现杠杆的二次放大,且每一次质押都无资金损耗。
跨协议的无缝对接为“铸币-质押-借贷-再铸币”提供了闭环通道,关键节点包括:
-跨链桥支撑:ded、dt等通过worhole、ulticha等跨链桥,可在以太坊、avanche等多条公链间自由流转,确保资金能回流至strea协议;
-借贷平台接纳:orpho、euler等主流defi借贷平台,通过curator(资产策略管理者)机制将xd、ded纳入抵押品名单,为资金循环提供出口;
-兑换无摩擦:curve、unis等dex为xd、ded、dc、dt提供充足交易对,确保借贷所得资金能快速兑换为dc,重新注入strea进行铸币。
以strea实际操作的“17亿dc初始资金”
第一步:初始铸币(杠杆起点)
-操作主体:streafance;
-操作内容:用户存入17亿美元dc,strea按1:1等额铸造17亿xd;
-关键动作:strea未留存dc作为储备,而是将17亿xd全额质押至elixir协议;
-跨链与再借贷:将17亿ded通过worhole跨链至avanche链,存入orpho借贷平台,再次以1:1质押,借出17亿dt;
-此时状态:strea持有17亿dt,可用于再次铸币,xd总量仍为17亿,但已撬动34亿等值资产(17亿ded+17亿dt)。
-操作主体:streafance;
-操作内容:将17亿dt通过curve兑换为17亿dc,跨链转回以太坊主网,注入strea协议;
-再次铸币:按1:1规则铸造17亿xd;
-操作主体:streafance;
-操作内容:将新铸造的17亿xd全额质押至elixir,借出17亿ded;跨链至orpho借出17亿dt;兑换为dc后,再次铸造17亿xd;
-中途调整:因部分资金在跨链、交易中产生微小损耗(约03亿),最终新增铸造19亿xd;
-理论极限:只要跨协议借贷通道畅通,xd总量可无限扩张,资产覆盖率无限趋近于0,单枚xd对应的真实资产趋近于0。
根据ethers、arbis等链上浏览器数据,截至2025年11月2日(攻击前一日):
-xd总发行量:53亿枚,流通市值132亿美元(按1美元价格计算);
-strea持有的真实资产(链上可追踪):17亿美元dc,其余36亿xd无对应真实资产;
-elixir协议中xd质押量:53亿枚(全额质押),对应借出ded53亿枚;
-orpho平台中ded质押量:36亿枚,对应借出dt36亿枚;
-curator机构(telosc、evcapital)持有xd总量:16亿枚,占流通量的30。”,本质是无价值的数字符号,仅靠循环杠杆维系1美元的虚假价格。
第二章事件发展全时间线:从机制搭建到危机爆发
xd的生命周期从机制设计到最终崩盘,全程围绕“无限增发”展开,每一个阶段都在为后续的攻击积累能量,最终在外部微小冲击下彻底引爆。
-2025年3月:streafance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核心团队来自加密货币量化机构,对外宣称“打造低风险、高收益的delta中性策略稳定币”;
-2025年4月:xd正式上线以太坊主网,初始铸造规则定为“1:1等额铸造”,未设置任何储备金要求或铸造上限;
-2025年5月:strea与elixirfance签订“定制循环协议”,打通xd与ded的1:1质押通道;同时引入delphicapital作为外部基金管理人,负责链下衍生品投资,为“循环资金”寻找收益来源(实则为后续亏损埋下隐患);
-包装话术:对外宣传xd“由多元资产支撑,通过delta中性策略实现年化18收益”,误导用户将其视为传统足额抵押稳定币,吸引首批用户存入dc。
-2025年6月:strea推动xd通过curator机制进入orpho、euler借贷平台,成为可抵押资产,打通跨协议循环通道;
-2025年7月-9月:strea启动大规模循环操作,将初始17亿dc通过“铸→押→借→再铸”
-2025年10月:xd流通市值突破132亿美元,elixir协议中ded的65抵押品为xd,orpho、euler平台中xd相关抵押债务达285亿美元;telosc、evcapital等curator机构大量配置xd,持仓量分别达123亿枚、4200万枚;-危机酝酿:delphicapital的链下衍生品投资因市场波动出现亏损,但strea未及时披露,继续隐瞒真实资产状况,仍对外宣称“资产充足,锚定稳定”。
-时间:美国东部时间11月3日14:00(北京时间11月4日03:00);
-触发事件:streafance发布公告,披露delphicapital在衍生品投资中亏损9300万美元,该金额占协议链上可追踪真实资产的547(17亿x547≈9300万);同时宣布暂停所有存取款业务,冻结curve上xd的流动性池,启动“内外部审计”;
-市场反应:公告发布后,用户瞬间意识到xd的“资产充足”
-价格异动:xd价格从1美元快速下跌,17分钟内跌至073美元,3小时内跌破05美元,单日跌幅超50;curve池中的xd流动性从12亿美元骤降至1200万美元,流动性枯竭迹象明显。
-11月3日23:00:elixir协议触发抵押品预警,因xd价格跌至041美元,ded的抵押率从145降至87(低于100的安全阈值);unisv3上4700万美元ded被恐慌抛售,ded价格跌至041美元,与xd形成“双币脱锚”
-11月4日12:00:strea宣布聘请perksie律师事务所调查事件,但未给出任何具体兑付方案;elixirfance披露对strea的6800万美元债权(对应xd质押借出的ded),承认“无法收回债务,ded锚定无法维持”
-11月7日:elixirfance发布公告,宣布ded“正式退役”。
-核心交易场所:curvefance(xd\/dc\/dt交易对,主要抛售渠道)、unisv3(xd\/ded交易对);
-质押借贷协议:elixirfance(xd→ded质押)、orpho(ded→dt质押)、euler(xd→dt质押);
-跨链通道:worhole(以太坊→avanche跨链)、ulticha(多链资产流转);
-数据监控节点:ethers(以太坊链上数据)、arbis(arbitru链上数据)、snowtrace(avanche链上数据)。
第三章金融攻击全过程拆解:抛压击穿与循环断裂的致命逻辑
xd遭遇的金融攻击,本质是“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引发的自发性抛售,攻击过程无明确恶意主体,而是市场对机制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核心逻辑是“抛压→价格下跌→质押物贬值→清算→再抛压”的闭环,全程由无限增发的机制缺陷驱动。
-攻击路径:通过curvefance批量抛售xd,兑换为dc\/dt;
-核心逻辑:用户意识到xd无真实资产支撑,急于变现离场,形成集中抛压;
-市场表现:curve池中的xd卖单量从正常的1000万美元骤增至5亿美元,而买单量仅为1200万美元,供需严重失衡;xd价格从1美元跌至05美元,流动性池资金被掏空90,后续抛单无法成交,只能以更低价格挂单,进一步压低价格。
-攻击主体:借贷平台(elixir、orpho、euler)的清算机器人;
-攻击路径:因xd价格下跌,质押物价值低于债务金额,清算机器人自动提交清算订单,抛售质押的xd;
-核心逻辑:借贷协议为避免坏账,强制清算抵押仓位,形成“被动抛压””。
-攻击主体:curator机构(telosc、evcapital);
-攻击路径:为避免更大损失,curator机构启动强制赎回,批量抛售xd;
-核心逻辑:curator机构持有大量xd,若继续持有将面临全额亏损,只能加入抛售行列,导致循环杠杆彻底断裂;
-市场表现:telosc在euler平台抛售123亿xd,evcapital抛售4200万xd,进一步压低价格至026美元;xd作为质押物的价值持续贬值,orpho、euler平台的未偿债务(285亿美元)远超质押物价值(026x53亿≈138亿),形成147亿美元坏账;平台被迫冻结相关资产,停止提现,引发更大规模恐慌。
-攻击主体:套利者、做空机构;
-攻击路径:通过场外交易以01-02美元收购恐慌用户的xd,再通过少量流动性池抛售,或用于对冲空头头寸;
-核心逻辑:利用xd的价格波动套利,进一步消耗剩余流动性,最终导致价格归零;
-市场表现:xd价格从026美元跌至008美元,流通市值不足1亿美元;elixir宣布ded退役,strea进入破产清算,xd失去任何流通价值,生态彻底瓦解。
这场攻击无任何复杂的技术手段,仅靠市场的自然抛售就完成了对xd的“绞杀””无任何买盘支撑;
-一旦出现抛售,无足够资金承接,价格瞬间击穿,形成“抛压即崩盘”的局面;
第四章亏损与盈利全景测算:千亿财富转移的残酷真相
xd的崩盘导致超2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最终转化为少数获利者的收益,形成“亏损者的血泪=获利者的盛宴”的残酷格局,所有数据基于链上交易记录、官方公告和第三方市场分析,精准还原财富转移路径。
411核心机构亏损(合计1236亿美元)
-streafance:直接亏损378亿美元,其中包括delphicapital的9300万美元投资亏损,以及跨协议债务285亿美元(无法偿还elixir、orpho等平台的借款);协议资产仅剩余077亿美元,无法覆盖53亿xd的兑付需求,面临破产清算;
-elixirfance:合计亏损133亿美元,包括对strea的6800万美元债权无法收回,以及ded持有者的赔付资金6500万美元(从协议准备金中支出);协议总储备从105亿美元降至1200万美元,后续运营停滞;
-delphicapita:亏损9300万美元,即其披露的衍生品投资亏损金额,该亏损直接触发了攻击;
-curator机构:telosc亏损123亿美元(持有123亿xd,价格从1美元跌至008美元,亏损=123亿x(1-008)=113亿,加上冻结资产损失1000万);evcapital亏损4200万美元(持有4200万xd,亏损=4200万x092=3864万,加上债务违约损失336万);k3亏损200万美元(持有200万ded,无法兑付);
-借贷平台:euler平台坏账107亿美元(xd抵押债务无法收回);orpho平台坏账8300万美元;silo平台坏账4500万美元;三大平台合计坏账235亿美元,储户资金冻结超21亿美元;
-其他机构:持有xd的小型量化基金、加密银行合计亏损435亿美元,其中部分机构因杠杆操作,亏损规模放大3-5倍。
-x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21亿美元(132亿-11亿),按85的持有者未及时抛售计算,个人用户亏损102亿美元(121亿x85x80,其中80为个人持仓占比);
-de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05亿美元(11亿-005亿),按86的持有者亏损比例计算,个人用户亏损7710万美元(105亿x86x85,85为个人持仓占比);
-借贷平台储户:orpho、euler等平台冻结的21亿美元资金中,个人储户占比73,直接亏损153亿美元;
-极端案例:一位中国用户抵押房产存入1000万元人民币(约140万美元)购买xd,最终仅剩余112万美元(140万x008),亏损92;韩国一位投资者投入500万美元,最终仅剩40万美元,因无法承受损失发起集体维权。
综合机构与个人亏损,xd崩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若计入市场流动性收缩、主流资产价格波动引发的间接损失(如比特币、以太坊短期下跌导致的平仓亏损),总损失规模超30亿美元。
421做空机构与套利者(盈利156亿美元)
-空头机构:在bax等交易所提前建立xd空头头寸的机构,通过价格下跌获利。?
-套利者:在xd价格下跌过程中,通过“低价收购→高价抛售”套利。
-清算机器人运营商:elixir、orpho等平台的清算机器人,通过清算质押物获取清算奖励(通常为债务金额的5),合计盈利约8000万美元。
-提前赎回的用户:在11月3日公告发布前,少数用户因察觉strea的信息不透明,提前赎回xd,规避了亏损。
-提前撤离的机构:部分小型量化机构在10月底提前清空xd持仓,获利约206亿美元(包括持仓收益和规避的亏损)。
获利者的收益本质上全部来自亏损者的损失,存在明确的“财富转移”。
第五章攻击本质与核心启示: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
xd遭遇的金融攻击,是对“无限增发”机制漏洞的直接反噬,其本质是“无真实资产支撑的供应量无限扩张,必然导致价格崩盘”。这场灾难不仅揭示了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也为加密货币行业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xd的攻击无明确恶意主体,无复杂技术手段,而是市场对“无限增发”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本质可概括为:
-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无任何价值支撑;
-信任崩塌引发“集中抛压”:一旦真实资产状况曝光,用户必然急于变现,形成无法承接的抛压;
521价值无限稀释,最终归零
无限增发意味着代币供应量无任何约束,单枚代币对应的真实资产持续下降,最终趋近于0,价值必然归零。”的直接体现,价值稀释是必然结果。
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远超市场真实资金的承接能力,一旦出现抛售,无任何资金能承接,价格瞬间击穿。冲空间,无法通过“补充储备”等方式挽回。
无限增发的机制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新增的代币已进入市场,即使停止循环,海量“凭空币”仍悬于市场,随时可能引发抛压。。
xd的灾难证明,任何脱离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最终都将走向崩盘。要避免类似危机,必须从机制设计上堵住漏洞,核心路径有两条:
2设置“铸造证明金与总量上限”:锁定部分代币作为“证明金”。
结语:无限增发的宿命——没有真实支撑的繁荣终将崩塌
xd的崩盘不是一场意外,而是“无限增发”机制的必然宿命。”的造币模式,无论包装成“delta中性策略”还是“高收益稳定币”,本质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循环杠杆”“等额质押”,不过是放大风险的工具,最终只会加速崩盘。
这场金融攻击的全过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金融市场中,任何脱离真实资产的价值都是虚假的,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终究会因无接盘而崩盘。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此类陷阱的核心的是:警惕无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远离那些“仅靠循环操作维系价格”的资产;对于行业而言,必须建立严格的机制约束,堵住无限增发的漏洞,否则下一个“xd”只会不断出现,持续摧毁市场信任。
xd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下的警示将长期存在: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而非无限扩张;稳定币的核心是“稳定”,而非“高收益”;任何违背这一本质的创新,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沦为财富绞杀的工具。
-跨链通道:worhole(以太坊→avanche跨链)、ulticha(多链资产流转);
-数据监控节点:ethers(以太坊链上数据)、arbis(arbitru链上数据)、snowtrace(avanche链上数据)。
第三章金融攻击全过程拆解:抛压击穿与循环断裂的致命逻辑
xd遭遇的金融攻击,本质是“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引发的自发性抛售,攻击过程无明确恶意主体,而是市场对机制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核心逻辑是“抛压→价格下跌→质押物贬值→清算→再抛压”的闭环,全程由无限增发的机制缺陷驱动。
-攻击路径:通过curvefance批量抛售xd,兑换为dc\/dt;
-核心逻辑:用户意识到xd无真实资产支撑,急于变现离场,形成集中抛压;
-市场表现:curve池中的xd卖单量从正常的1000万美元骤增至5亿美元,而买单量仅为1200万美元,供需严重失衡;xd价格从1美元跌至05美元,流动性池资金被掏空90,后续抛单无法成交,只能以更低价格挂单,进一步压低价格。
-攻击主体:借贷平台(elixir、orpho、euler)的清算机器人;
-攻击路径:因xd价格下跌,质押物价值低于债务金额,清算机器人自动提交清算订单,抛售质押的xd;
-核心逻辑:借贷协议为避免坏账,强制清算抵押仓位,形成“被动抛压””。
-攻击主体:curator机构(telosc、evcapital);
-攻击路径:为避免更大损失,curator机构启动强制赎回,批量抛售xd;
-核心逻辑:curator机构持有大量xd,若继续持有将面临全额亏损,只能加入抛售行列,导致循环杠杆彻底断裂;
-市场表现:telosc在euler平台抛售123亿xd,evcapital抛售4200万xd,进一步压低价格至026美元;xd作为质押物的价值持续贬值,orpho、euler平台的未偿债务(285亿美元)远超质押物价值(026x53亿≈138亿),形成147亿美元坏账;平台被迫冻结相关资产,停止提现,引发更大规模恐慌。
-攻击主体:套利者、做空机构;
-攻击路径:通过场外交易以01-02美元收购恐慌用户的xd,再通过少量流动性池抛售,或用于对冲空头头寸;
-核心逻辑:利用xd的价格波动套利,进一步消耗剩余流动性,最终导致价格归零;
-市场表现:xd价格从026美元跌至008美元,流通市值不足1亿美元;elixir宣布ded退役,strea进入破产清算,xd失去任何流通价值,生态彻底瓦解。
这场攻击无任何复杂的技术手段,仅靠市场的自然抛售就完成了对xd的“绞杀””无任何买盘支撑;
-一旦出现抛售,无足够资金承接,价格瞬间击穿,形成“抛压即崩盘”的局面;
第四章亏损与盈利全景测算:千亿财富转移的残酷真相
xd的崩盘导致超2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这些损失最终转化为少数获利者的收益,形成“亏损者的血泪=获利者的盛宴”的残酷格局,所有数据基于链上交易记录、官方公告和第三方市场分析,精准还原财富转移路径。
411核心机构亏损(合计1236亿美元)
-streafance:直接亏损378亿美元,其中包括delphicapital的9300万美元投资亏损,以及跨协议债务285亿美元(无法偿还elixir、orpho等平台的借款);协议资产仅剩余077亿美元,无法覆盖53亿xd的兑付需求,面临破产清算;
-elixirfance:合计亏损133亿美元,包括对strea的6800万美元债权无法收回,以及ded持有者的赔付资金6500万美元(从协议准备金中支出);协议总储备从105亿美元降至1200万美元,后续运营停滞;
-delphicapita:亏损9300万美元,即其披露的衍生品投资亏损金额,该亏损直接触发了攻击;
-curator机构:telosc亏损123亿美元(持有123亿xd,价格从1美元跌至008美元,亏损=123亿x(1-008)=113亿,加上冻结资产损失1000万);evcapital亏损4200万美元(持有4200万xd,亏损=4200万x092=3864万,加上债务违约损失336万);k3亏损200万美元(持有200万ded,无法兑付);
-借贷平台:euler平台坏账107亿美元(xd抵押债务无法收回);orpho平台坏账8300万美元;silo平台坏账4500万美元;三大平台合计坏账235亿美元,储户资金冻结超21亿美元;
-其他机构:持有xd的小型量化基金、加密银行合计亏损435亿美元,其中部分机构因杠杆操作,亏损规模放大3-5倍。
-x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21亿美元(132亿-11亿),按85的持有者未及时抛售计算,个人用户亏损102亿美元(121亿x85x80,其中80为个人持仓占比);
-ded持有者:流通市值蒸发105亿美元(11亿-005亿),按86的持有者亏损比例计算,个人用户亏损7710万美元(105亿x86x85,85为个人持仓占比);
-借贷平台储户:orpho、euler等平台冻结的21亿美元资金中,个人储户占比73,直接亏损153亿美元;
-极端案例:一位中国用户抵押房产存入1000万元人民币(约140万美元)购买xd,最终仅剩余112万美元(140万x008),亏损92;韩国一位投资者投入500万美元,最终仅剩40万美元,因无法承受损失发起集体维权。
综合机构与个人亏损,xd崩盘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亿元);若计入市场流动性收缩、主流资产价格波动引发的间接损失(如比特币、以太坊短期下跌导致的平仓亏损),总损失规模超30亿美元。
421做空机构与套利者(盈利156亿美元)
-空头机构:在bax等交易所提前建立xd空头头寸的机构,通过价格下跌获利。?
-套利者:在xd价格下跌过程中,通过“低价收购→高价抛售”套利。
-清算机器人运营商:elixir、orpho等平台的清算机器人,通过清算质押物获取清算奖励(通常为债务金额的5),合计盈利约8000万美元。
-提前赎回的用户:在11月3日公告发布前,少数用户因察觉strea的信息不透明,提前赎回xd,规避了亏损。
-提前撤离的机构:部分小型量化机构在10月底提前清空xd持仓,获利约206亿美元(包括持仓收益和规避的亏损)。
获利者的收益本质上全部来自亏损者的损失,存在明确的“财富转移”。
第五章攻击本质与核心启示: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
xd遭遇的金融攻击,是对“无限增发”机制漏洞的直接反噬,其本质是“无真实资产支撑的供应量无限扩张,必然导致价格崩盘”。这场灾难不仅揭示了无限增发的致命危害,也为加密货币行业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xd的攻击无明确恶意主体,无复杂技术手段,而是市场对“无限增发”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本质可概括为:
-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无任何价值支撑;
-信任崩塌引发“集中抛压”:一旦真实资产状况曝光,用户必然急于变现,形成无法承接的抛压;
521价值无限稀释,最终归零
无限增发意味着代币供应量无任何约束,单枚代币对应的真实资产持续下降,最终趋近于0,价值必然归零。”的直接体现,价值稀释是必然结果。
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远超市场真实资金的承接能力,一旦出现抛售,无任何资金能承接,价格瞬间击穿。”等方式挽回。
无限增发的机制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新增的代币已进入市场,即使停止循环,海量“凭空币”仍悬于市场,随时可能引发抛压。。
xd的灾难证明,任何脱离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最终都将走向崩盘。要避免类似危机,必须从机制设计上堵住漏洞,核心路径有两条:
2设置“铸造证明金与总量上限”:锁定部分代币作为“证明金”。
结语:无限增发的宿命——没有真实支撑的繁荣终将崩塌
xd的崩盘不是一场意外,而是“无限增发”机制的必然宿命。”的造币模式,无论包装成“delta中性策略”还是“高收益稳定币”,本质都是空中楼阁;所谓的“循环杠杆”“等额质押”,不过是放大风险的工具,最终只会加速崩盘。
这场金融攻击的全过程,清晰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金融市场中,任何脱离真实资产的价值都是虚假的,无限增发造出的海量代币,终究会因无接盘而崩盘。对于投资者而言,识别此类陷阱的核心的是:警惕无真实资产支撑、无约束的增发机制,远离那些“仅靠循环操作维系价格”的资产;对于行业而言,必须建立严格的机制约束,堵住无限增发的漏洞,否则下一个“xd”只会不断出现,持续摧毁市场信任。
xd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它留下的警示将长期存在:金融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而非无限扩张;稳定币的核心是“稳定”,而非“高收益”;任何违背这一本质的创新,最终都将被市场淘汰,沦为财富绞杀的工具。
-跨链通道:worhole(以太坊→avanche跨链)、ulticha(多链资产流转);
-数据监控节点:ethers(以太坊链上数据)、arbis(arbitru链上数据)、snowtrace(avanche链上数据)。
第三章金融攻击全过程拆解:抛压击穿与循环断裂的致命逻辑
xd遭遇的金融攻击,本质是“无限增发导致供应量过剩”引发的自发性抛售,攻击过程无明确恶意主体,而是市场对机制漏洞的自然反应,其核心逻辑是“抛压→价格下跌→质押物贬值→清算→再抛压”的闭环,全程由无限增发的机制缺陷驱动。
-攻击路径:通过curvefance批量抛售xd,兑换为dc\/dt;
-核心逻辑:用户意识到xd无真实资产支撑,急于变现离场,形成集中抛压;
-市场表现:curve池中的xd卖单量从正常的1000万美元骤增至5亿美元,而买单量仅为1200万美元,供需严重失衡;xd价格从1美元跌至05美元,流动性池资金被掏空90,后续抛单无法成交,只能以更低价格挂单,进一步压低价格。
-攻击主体:借贷平台(elixir、orpho、euler)的清算机器人;
-攻击路径:因xd价格下跌,质押物价值低于债务金额,清算机器人自动提交清算订单,抛售质押的xd;
-核心逻辑:借贷协议为避免坏账,强制清算抵押仓位,形成“被动抛压””。
-攻击主体:curator机构(telosc、evcapital);
-攻击路径:为避免更大损失,curator机构启动强制赎回,批量抛售xd;
-核心逻辑:curator机构持有大量xd,若继续持有将面临全额亏损,只能加入抛售行列,导致循环杠杆彻底断裂;
-市场表现:telosc在euler平台抛售123亿xd,evcapital抛售4200万xd,进一步压低价格至026美元;xd作为质押物的价值持续贬值,orpho、euler平台的未偿债务(285亿美元)远超质押物价值(026x53亿≈138亿),形成147亿美元坏账;平台被迫冻结相关资产,停止提现,引发更大规模恐慌。
-攻击主体:套利者、做空机构;
-攻击路径:通过场外交易以01-02美元收购恐慌用户的xd,再通过少量流动性池抛售,或用于对冲空头头寸;
-核心逻辑:利用xd的价格波动套利,进一步消耗剩余流动性,最终导致价格归零;
-市场表现:xd价格从026美元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