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东故意没走远,听到林工回话就停了下来,这帮留洋的工程师,确实有豪横的资本。
现在有才华的人就是这样,尤其是这些五六十年代公派出去的,见识过发达国家工厂里轰鸣的自动化机床、实验室中精密的仪器。
再回头看看国内车间里不少还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甚至更老旧的设备,心里有落差,口气大些,也难免。
他们心里揣着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图纸和标准,难免对眼前的“土法上马”带着点挑剔。这种挑剔里,有骄傲,有焦急,也藏着点希望国内能尽快赶上的赤诚。
对付这种人,就得用语言刺激他们。
果不其然,林工走到李向东跟前,上下打量了几眼,说道:“闭门造车?年轻人好大的口气,那你给我说说,怎么不是闭门造车?”
李向东将图纸递了过去,说道:“放着先进的图纸不用,偏偏钻牛角尖,不是闭门造车是什么?”
林工冷笑了一声,随意在上面瞄了几眼,最先吸引他的是工整的流程画工,就象是印刷一样,其次他看到几个关键的节点,顿时怔了一下。
“碳化钢升级方案?”
林工翻看了几张图纸,眉头缓缓皱了起来,看向他们:“你们跟我来办公室吧。”
李向东朝罗师傅对视一眼,想着这事有戏。
随后,李向东二人就来到了林工的个人办公室,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前后左右的翻看,脸上的表情格外丰富。
目前,林工也准备对如今的钢材性能进行提升,但正在进行实验中,包括对温度的测试,时间,工艺等,都需要一一测试。预计再有半年就能出结果。
而他们千辛万苦做实验,想要得到的结果数据,李向东图纸上都写了出来。
虽然他也不知道对不对,但钢材升级的大概思路跟他想的基本一致。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有人泄露了他们的科研成果。
他没来得及看完图纸,就啧啧倒吸一口凉气,这才想起给罗师傅和李向东倒了杯白开水。
“罗师傅,你们的这个方案很有建设性,不瞒你说,和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基本一致。但我不得不说,能做出这个方案,我很震惊!”
罗师傅笑笑:“哎呀,这方案跟我没什么关系,都是向东同志一个人研究出来的。”
李向东起身跟林工握握手:“不好意思林工,刚才是我故意把话说重了,但其实”
话未说完,林工吃惊的看着李向东。
没想到这么年轻就把材料学研究这么透彻。
他摆摆手,说道:“哎呦算了,你说的也没错,我们确实是在闭门造车,现如今苏联撤回专家,欧美封锁技术,我们只能闭门造车一条路可走!但我们也不能认输,没有路,我们就给他趟出一条路来。”
李向东重重的点点头,开始有些佩服这些人了。
“向东同志,目前这套方案很详细,但你提到的一些数据,我还拿不准,得实验过后才能验证准确性,这估计需要几天的时间,这些图纸就先留在我这里,你觉得可行?”
李向东点点头:“当然可以。”
既然得到了林工的认可,那这事基本上就成了,到时候等实验结果出来,方案成立,那新升级的钢材就能顺利投产了!
“向东同志,我准备召集大家一起开个研讨会,针对你这套方案,听听大家的意见,这几天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要麻烦你,希望也能得到你的支持。”
罗师傅在一旁尤豫了下,说道:“林工,那你可要尽快了,王兴华副局长钦点让向东去前线,过几天就要走了。”
“去前线?我去找王副局长说下,我看是科研重要还是去前线重要。”
“没用,军令状据说已经下发了,等于是签发文档,收是收不回了。”
罗师傅叹了口气,把李向东的事跟他絮叨了一番。没曾想,林工的脾气更爆。他猛一拍桌子,就要打电话给前线总指挥部。
“李向东哪都不能去!我说的!天王老子也不行!”
“这几天必须留在技术科,王兴华要是有意见,尽管让他来找我!”
林工在办公室一声吼,外面的人都听到了,还以为是在跟罗师傅生气。要知道工程师的地位在国内都是很高的,哪怕是局长见了,也得客客气气的说话。
李向东却坦然的笑笑,他并不想因为他,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赵卫红跟自己的事是私事,王兴华既然以权谋私,这个仇他要亲自捞回来。
“林工,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去前线也没问题,这套方案难度并不大,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图纸上都很详细了,有我没我都一样。”
“我只希望林工能早点验证结果,另外,我这还有一套完全颠复性的材料方案,日后希望能跟林工一起研讨。”
颠复性的材料方案?
林工和罗师傅皆是一怔,不可思议的看着他:“还有一套方案?是什么方案?”
李向东笑了笑:“现在验证结果没出来,说这个为时尚早。”
林工拿起杯子喝了口水:“哎呦你小子,在老子面前卖起关子了,我倒要看看你的方案到底有多颠复!”
客套了一番说辞,李向东起身就准备告辞了,他和罗师傅走出办公室
他们走后。
林工这才展露笑容,兴奋的拿起图纸,感觉他们苦求的数据结果就在眼前,他立刻走出办公室喊道:“同志们,都把手里的活放一放,都过来一下,有个事要说”
来到石油大院门口,罗师傅说道:“向东,今天我给你放个假,你好好准备下去前线的东西,吃的用的穿的,另外我去后勤部给你申请额外补贴。”
“行,谢谢罗师傅。”
李向东来到干打垒的收发室,跟门口的老头问了一嘴:“同志,请问有没有从山东寄过来的信,李向东收的?”
老同志嘴里叼着烟,在一摞信封中翻找,应道:“叫李向东是吧,在这,你瞅瞅是不是你?”
李向东看着信封的地址,没错了。在收发件上登记上名字,迫不及待的撕开看看。
这是他小妹李虹的回信,全家除了李向东,只有小妹李虹上过学,能识字,所以每次回信都是李虹代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