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人惊奇而又期待的眼神中,沈墨戎沉稳地开口,:“杨总参议所言,皆是基于双方总体国力和战争潜力的对比,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只算总账,更要算一算眼前这局部的关键账。”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巨幅东北军事地图前,点向了那条贯穿东北南部的铁路线
“诸位请看,一旦发生争端甚至开战,毋庸置疑,南满铁路及其支线附近,将是主要的战场。日军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南满铁路附属地和辽东半岛南部的关东州,这就是我我们的机会。”
指示棒在地图上几个关键节点——奉天、辽阳、鞍山、旅顺等地划过。
“目前,关东军常驻兵力主要为第十师团,以及负责守备铁路的独立守备队数个大队。正如我先前推测,他们若利用轮换之机,增调一个满编师团入驻,其总兵力,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西万人。”
这个数字被清晰地抛出来,让张雨亭等人微微一动。
西万人,相对于东北安国军二十七个主力旅加上各类特种部队和省防军,在纸面兵力上,他们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们的弱点在于训练、体系和长期战争潜力,但在东北,在这一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我们却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
沈墨戎的语调加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利用这个暂时的、局部的优势,打一个漂亮的、决定性的时间差!”
他的指示棒用力点在奉天附近:“日军兵力分散于铁路沿线各要点,相互支援需要时间。如果我们能下定决心,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关东军驻防在奉天、辽阳等核心区域的主力,进行分割、包围,力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予以重创甚至歼灭!”
他环视几人:“这一仗的目的,能不能彻底灭亡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不重要,关键是要打疼他,打怕他,打得他伤筋动骨!要让东京的决策者们清楚地看到,想要轻易地吞下东北,他们必须付出远超预期的惨重代价。”
“当他们意识到,我们并非可以任意揉捏的软柿子,而是一块能崩掉他们牙的硬骨头时,他们就很可能会重新评估局势,甚至被迫改变其激进的‘满蒙’政策。我们就有可能,为我们东北,重新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不排除日本恼羞成怒,选择全面开战的可能。”
“但我认为,在初期遭受重挫,且其本土与东北相隔遥远,人员、物资跨海运输补给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东京是否会立刻下定决心投入一场前景难料、消耗巨大的全面战争,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沈墨戎这番“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以打促和”的战略构想,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会议室中原本弥漫的悲观迷雾。
张雨亭的眼中精光闪烁,显然在急速思考着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杨邻葛也抚着下巴,盯着地图,陷入了沉思。
年轻的张汉卿听得心潮澎湃,但还是问道:“你这个设想,核心就在于‘速战速决’。我们都清楚,战场上瞬息万变。”
“万一,我是说万一,日军的抵抗异常顽强,我们无法在预定时间内攻克其核心据点,达成歼灭目标,陷入僵持甚至消耗战,那又该如何?”
这个问题首指要害,张雨亭和杨邻葛也立刻将目光投向沈墨戎,等待他的解答。
沈墨戎似乎早己料到有此一问,他沉稳地点点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战术必须立刻调整。”他的指示棒移向了朝鲜方向。
“如果我们短时间内啃不下硬骨头,那么,被我们包围的敌军据点,就成了最好的‘诱饵’。”
“日军初战受挫,核心据点被围,必然疯狂向国内和驻朝鲜军求援。而他们最近的援军,就是驻朝鲜的日军。以日本在朝鲜的驻军规模和战略需求,他们最多能紧急抽调出一个师团的兵力越境支援。这一个师团的援军,长途奔袭,劳师以远,对我严阵以待的打援部队而言,并非不可战胜的强敌。”
他的指示棒在空中划出一条从日本本土到辽东半岛的弧线:“即便他们决心从国内调兵,以其现有的海运能力和漫长的航线,一次性能投送过来的兵力也极其有限,必然分批次抵达。”
“这,就给了我们另一个机会,即利用援敌到达的时间差,集中兵力,在其登陆立足未稳,或行军途中,对他们进行分割、阻击,实施‘各个击破’!”
沈墨戎的声音带着一种冷静:“围点,是为打援;打援,是为削弱其后续力量,并为最终解决被围之敌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能成功击溃其第一波,乃至第二波的增援部队,那么,被我们包围在据点里的日军,士气必然崩溃,其抵抗意志也将被大幅削弱。届时,战局的主动权,将依然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这一套“围点打援”与“各个击破”的组合拳,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可能出现的被动局面,硬生生扭转成了一个主动设局、不断消耗敌人的动态过程。
听完沈墨戎的阐述,张汉卿长长舒了一口气,眼中充满了兴奋与钦佩。杨邻葛也不禁微微颔首,显然认为这套应变方案具有很高的战术价值。
然而,沈墨戎最后却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凝重:“当然,我必须强调,这一切都只是基于现有力量和常理的推断,战场之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任何意外的因素都可能让战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目光坚定,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个人认为,这一切战略战术能否奏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安国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决心!”
“一旦下定决心开战,除非出现颠覆性的、不可抗力的情况,否则就必须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执行到底!任何的犹豫、动摇和妥协,都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只有最高层拥有决死一战、不胜则亡的坚定意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作战意图的贯彻,才能激发前线将士最大的战斗潜能!”
沈墨戎这番话,将问题从单纯的军事层面,提升到了政治意志和战略决断的高度。
张雨亭缓缓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凝视着那条代表南满铁路的粗线,以及沿线标注的日军驻防符号,久久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