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馆的会客厅内,方才密谈的压抑气氛尚未完全散去。
林久治郎和斋藤恒重新落座,面前摆放着刚刚由帅府信使送来的会议纪要副本。
两人迅速翻阅着,目光在那些记录着激烈争吵和最终“悬而未决”的字句上扫过。
看完后,两人几乎同时抬起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果然如此”的神情,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失望和烦躁。
斋藤恒更是冷哼一声,将纪要随手丢在茶几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
“贵方会议的情况,我们己经知悉。请回复张大帅,我们不日将择机拜访,就此事再做沟通。”林久治郎保持着外交礼仪,对垂手侍立的帅府信使平静地说道。
那信使应了一声“是”,躬身行礼,便准备转身离去。
然而,他刚迈出两步,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停下脚步,转回身,补充道:“总领事阁下,斋藤参谋长,大帅和杨总参议还特意嘱咐,鉴于此事涉及双方,为便于沟通,增进理解,日后特别委员会的会议,请贵总领事馆和关东军司令部分别派遣代表列席参加。”
此言一出,林久治郎和斋藤恒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心中俱是一惊!让日方首接派人参加内部会议?张雨亭这又是在玩什么花样?
“哦?好的,我们知道了。感谢大帅和杨总参议的知会。”林久治郎反应极快,脸上立刻堆起客气的笑容,仿佛这只是一个寻常的安排。
待信使被领事馆工作人员恭敬地送出门后,会客厅内再次只剩下他们两人。
之前的压抑瞬间被一种更深的困惑所取代。两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各自陷入沉思,试图解读张雨亭这一反常举动背后的真实意图。
斋藤恒性格急躁,最先按捺不住,他猛地站起身,在客厅里烦躁地踱了两步,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怒气问道:“林桑!这个张小个子,他现在到底是什么意思?!搞出这么一个吵翻天的会议,屁决议没拿出来,现在又成立个什么狗屁‘特别委员会’,还把我们都推给这个委员会?他自己想躲在后面当缩头乌龟吗?!难道他想就这么把所有责任都推得一干二净?!”
林久治郎没有立刻回答,他甚至没有看焦躁的斋藤,而是目光深邃地望着信使离开的方向,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座椅扶手。
他同样在飞速思考着张雨亭的动机。
张雨亭的行为确实充满了矛盾,让人难以捉摸。
你说他真心想签协议,履行承诺吧?他从头到尾都在推诿、拖延,找各种借口,从未有过任何实质性的松口。这次会议更是吵得不可开交没有形成决议,和他有意纵容甚至引导有分不开的关系。
你说他完全不想签,打算硬扛到底吧?他又偏偏成立了这个“特别委员会”,而且委员会的人选安排,乍一看,似乎对日方相当“有利”。
林久治郎在心中细细盘算着那份名单:杨邻葛(主持人,被视为亲日务实派)、于冲汉(明确的主张合作者)、熙洽(关系密切)、于芷山(往来频繁)、吉兴(倾向明显)这几位在委员会九人中占了五席,甚至王岷源也不完全是对日太过强硬,也有争取的可能,如果按照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似乎通过协议的概率很大。
难道张雨亭真的是被郭松龄兵变搞怕了,担心独自承担“卖国”的骂名,所以想借助这个委员会来“集体决策”,分担压力和骂名?这是一种可能。
但以他对张雨亭的了解,这个出身草莽,掌控欲极强的枭雄,绝非如此轻易放权,畏惧人言之人。
更何况,委员会里还有张辅忱、吴兴权这几个态度鲜明的反对派,以及态度日益清晰的张汉卿。
这几人也绝非易与之辈,足以在委员会内制造巨大的阻力。
那么,邀请日方派人列席会议,目的又是什么?是为了向日方展示他张雨亭的“诚意”和“努力”?还是为了更方便地将日方的压力首接转嫁给委员会内部的反对派?
或者,这本身就是一个更复杂的缓兵之计,让日方将注意力转移到无休止的委员会争吵中,从而为他争取更多时间?
各种可能性在林久治郎脑中交织,让他一时也难以得出确切的结论。
张雨亭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打得看似毫无章法,却又隐隐指向“拖延”这个核心。
看着眼前像困兽般踱步,几乎要失去耐心的斋藤恒,林久治郎知道必须说点什么来稳住局面,尤其是稳住军方这个容易冲动的伙伴。
他缓缓开口,声音依旧保持着冷静和克制:“斋藤将军,请稍安勿躁。坦白说,张雨亭的这番操作,我目前也未能完全看透其最终目的。”
他话锋一转,引导着斋藤的视线看向“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首先,无论张雨亭内心如何想,他毕竟没有首接拒绝,而是采取了成立专门委员会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要求,这本身可以视为一种姿态。”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你看这个委员会的名单。”林久治郎拿起那份名单,指着上面的名字分析道:“杨邻葛、于冲汉、熙洽、于芷山、吉兴这几个人,都是我们长期接触、认为可以沟通甚至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在委员会中占据了多数席位。这难道不是一个对我们潜在的利好消息吗?”
他试图安抚斋藤:“或许,张雨亭确实有他的顾虑,需要借助委员会的形式来推进。而只要我们能够有效运作,说服或施压委员会中的多数成员,那么通过协议也并非不可能。这比起我们首接面对反复无常,态度强硬的张雨亭本人,或许是一条更迂回但更有希望的路径。”
最后,他提出了当前最稳妥的建议:“况且,目前东京内阁和军部高层,对张雨亭依然抱有最后的期望,主张继续施加压力迫其就范,而非立即采取更激烈的手段。我们不妨暂且观望,顺势而为。”
“一方面,同意派人列席他们的委员会会议,近距离观察,施加影响;另一方面,等待国内的最新指示和对白川司令官汇报的研判结果。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贸然行动并非上策。”
斋藤恒虽然依旧满心不甘和怀疑,但听着林久治郎条理清晰的分析,尤其是提到军部高层尚未下定最终决心,他也只能强压下立刻采取强硬手段的冲动。
他重重地坐回椅子上,从鼻孔里哼出一股粗气,算是勉强接受了林久治郎“暂观其变”的建议。
然而,两人心中都清楚,张雨亭布下的这个迷局,绝不会如此简单。
这个“特别委员会”,注定将成为下一个充满博弈与凶险的战场。而时间的流逝,对双方而言,都意味着不同的机会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