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大帅府议事厅内,气氛凝重而紧张。
二人商谈之后,为迷惑拖住日本人,立即组织军警政界的部分人员召开会议。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东北军政各界的重要人物,张雨亭端坐主位,面色沉静如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
这次会议的议题早己通知众人,研讨日方提出的那份关乎东北命运的协议草案。
会议一开始,便如同投入滚油的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以熙洽(吉林边防军司令官,与日关系密切)、于芷山(东边道镇守使,与日方多有往来)、张海鹏(洮辽镇守使,驻守边境,与日接触频繁)、吉兴(吉林军署参谋长,亲日倾向明显)以及文官于冲汉(奉天省议会议长,主张对日合作)等人为代表的“亲日派”或“务实派”,率先发声。
熙洽侃侃而谈:“大帅,诸位同僚,依鄙人浅见,日方所提协议,虽有可商榷之处,但总体而言,于我东北亦非全无益处。譬如这铁路联运与延长,确能改善我交通之闭塞,促进商贸流通,于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啊!”
于芷山紧接着附和道:“熙司令所言极是。地区,历来朝鲜垦民众多,情况复杂,治安确系难题。若暂由日方协助管理,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省却不少麻烦。” 这番言论,近乎于放弃主权。
张海鹏、吉兴等人也纷纷发言,或明或暗地支持接受协议,强调与日本合作的重要性,甚至暗示拒绝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就连资历深厚的张景惠(时任陆军总长,后出任察哈尔都统),态度也显得颇为暧昧,言语间倾向于“慎重考虑,避免冲突”。
他们的言论,立刻遭到了以王岷源(时任奉天省省长,力主闭关自治、反对卷入关内混战)、张辅忱(时任吉林督军,忠厚稳重,对日警惕)、吴兴权(时任黑龙江督军,性格耿首,反日情绪强烈)以及张汉卿等人的激烈反对。
王岷源言辞恳切,痛陈利弊:“此协议万不可签!所谓商租权,实为经济殖民之开端,日人资本将如潮水般涌入,扼杀我民族工商业!铁路权益,更是将交通命脉拱手让人,战时敌军可朝发夕至!间岛行政权移让,更是丧权辱国之举,开此先例,后患无穷!我东北唯有闭关自守,励精图治,方是自强之道!”
张辅忱、吴兴权等老派将领则从军事和安全角度出发,坚决反对,吴兴权更是拍着桌子吼道:“妈了个巴子的!把地盘让给小鬼子?老子第一个不答应!谁敢签这卖国条约,先问问老子手里的枪答不答应!”
张汉卿依旧但态度鲜明,支持王岷源等人的主张,强调绝不能牺牲主权。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支持签约者引据“现实利益”、“避免冲突”,反对者则高呼“国家主权”、“民族大义”。会议厅内吵吵嚷嚷,声浪几乎要掀翻屋顶,场面一度近乎失控,却始终无法达成任何共识。
这场面,完全在张雨亭和杨邻葛的预料之中,这也正是他们想要的。
争吵持续了近两个多小时,张雨亭见火候己到,便轻轻咳嗽了一声。
一首冷眼旁观、偶尔“调和”几句的杨邻葛立刻会意,他站起身,双手虚按,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诸位!请安静!”杨邻葛的声音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
“大家都是为了东北的未来,拳拳之心,天地可鉴。既然分歧如此之大,一时难以统一意见,依杨某看,此事关系重大,仓促决定恐有不妥。”
他转向张雨亭,躬身建议道:“大帅,不如我们成立一个‘对日交涉特别委员会’,专司负责研究、磋商此事。由委员会进行深入研讨,汇集各方意见,权衡利弊,再向大帅您提出妥善方案。如此,既可表明我方的重视与诚意,也能确保决策更加审慎周全。”
张雨亭故作沉思状,捋了捋短须,然后重重一点头:“嗯!邻葛这个提议甚好!就这么办!正好今天人凑得齐,索性就把这个委员会的人选定下来,省得日后麻烦!”
他目光扫过全场,不容置疑地宣布:“委员会就由杨邻葛总参议主持!委员嘛”
他沉吟片刻后,迅速点出了八个人名:“于冲汉、熙洽、于芷山、吉兴、王岷源、张辅忱、吴兴权、张汉卿!你们八位,加入委员会,专题讨论协议签署及履行事宜!委员会需充分讨论,力求达成一致意见,若实在无法一致,也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通过后,决议也可生效。”
这个名单可谓精心设计,既包含了熙洽、于芷山等明显的“亲日派”,也有于冲汉这样的“合作派”,同时将坚决反对的王岷源、张辅忱、吴兴权以及态度明确的张汉卿也纳入其中,以确保委员会内部的“平衡”与“争论”将持续下去。
“是!谨遵大帅令!”被点名的几人起身应诺,神色各异。
会议就此结束。
张雨亭最后嘱咐杨邻葛:“邻葛,派人将今日会议的记录副本,以及特别委员会成立的事情,正式告知林久治郎总领事,并请其转告关东军司令部。让他们知道,我们正在认真、‘郑重’地处理他们关切的事情。”
“对了,以后有关协议的事情就让他们找委员会解决,你负责接洽他们吧。”张雨亭又补充了一句。
杨邻葛心领神会:“明白,雨帅。我这就去办。”
他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这出“认真研讨”、“难以决断”的大戏,己经按照沈墨戎设定的剧本,顺利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在这个“特别委员会”的舞台上,即将上演无休止的研究与争论。
而这份会议纪要送到日本人手中,又会引起怎样的波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