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夜天津深谈之后,郭茂宸仿佛将所有的愤懑与失意都深深埋藏,转而以一种近乎燃烧自我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张汉卿托付给他的军队整编大业之中。
作为京榆驻军副司令,他手握奉军最精锐的第三、第十两个军的实际指挥权,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整顿。
也果然如张汉卿所言,兵员优先选择,补给优先供给,所有的资源基本上都向他们的第十军和第三军倾斜。
他治军之严,达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督导部队训练,从单兵战术到师级协同,要求极高,一丝不苟。
他对武器装备的更新和保养极为重视,千方百计通过张汉卿争取最好的资源。
除了正常补给之外,他在滦州建立了庞大的兵站,囤积了大量军火物资。
其成效是惊人的。经过郭茂宸一手整顿的部队,军容严整,士气高昂,战术素养远超奉军其他各部,很快被誉为“模范军队”。
无论是校阅操演还是实兵对抗,郭部都展现出压倒性的优势。
张汉卿见此情景,心中大为宽慰,愈发觉得自己的信任没有错付,对郭茂宸的军事才能更是推崇备至,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然而,在这支光鲜亮丽的“模范军队”背后,是郭茂宸内心日益加剧的矛盾与压抑。政治上的失意如同毒蛇,日夜啃噬着他。
他越是看到自己练出的精兵强将,就越发觉得张雨亭的赏罚不公是何等的荒谬可笑。他手握重兵,却无相应名位;他能力超群,却要屈居于杨宇霆等“谗佞”之下。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他对奉系高层,尤其是对张雨亭和杨宇霆的怨恨,与日俱增。
1925年,随着奉系势力不断南扩,与冯玉祥国民军及南方革命政府的矛盾日趋尖锐。
为应对可能的大规模战事,张雨亭决定成立一个强大的联合军团。
在张汉卿的极力推荐下,“镇威军第三、西方面联合军团”宣告成立。
张汉卿任军团长,郭茂宸任副军团长。
这个军团的实力堪称恐怖。
它下辖了以原二、六旅(郭茂宸起家嫡系)扩编而成的第二军(军长由郭亲信刘伟担任)和第六军(军长由郭另一亲信霁云担任),以及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均由郭系或亲近郭的将领把控),外加炮兵司令部、工兵司令部、辎重司令部、通信大队等特种军团首属部队,甚至还有装备了法国“雷诺”ft-17坦克和装甲车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装甲部队。
这些精锐的军团首属部队将领,全部出身于讲武堂,是嫡系中的嫡系。
尽管张汉卿是名义上的军团长,但他对郭茂宸信任无比,且自身事务繁忙(需代表其父处理部分军政外交),军团的实际操练、指挥和人事安排大权,几乎完全落在了副军团长郭茂宸手中。
第三西方面联合军团成立后,主要布防在山海关—秦皇岛—滦州—天津这一线的京奉铁路沿线地区,扼守东北军的门户和通往东北的咽喉。
至此,郭茂宸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顶峰,实际掌控的兵力甚至超过了某些方向的奉军主力。这支强大的力量,在给他带来巨大成就感的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他的政治野心,并为他提供了应对“不公”的雄厚底气。
地位的提高与实力的增强,往往带来野心的膨胀。
郭茂宸内心的天平开始倾斜。那颗埋藏在内心的种子,在实力与野心的浇灌下,开始发芽。那只被他压制在心底的恶魔,开始慢慢的挣脱枷锁。
他逐渐开始与外界反奉势力秘密接触。
一方面,他与冯玉祥的代表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对张雨亭的不满成了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他也通过某些渠道,与南方国民党人有所勾连,试图为自己寻找更多的政治出路和外援。另外他还积极游说奉军内部其他一些重要人物,争取他们的支持或中立。
一场巨大的风暴,正在他心中酝酿。
这一切,身为张汉卿参谋副官的沈墨戎,他发现郭茂宸的一些人事调动超出了单纯的军事需要,更像是在安插亲信,巩固个人势力;一些部队的部署也显得有些微妙;加之关于郭与冯玉祥方面接触的零星传闻,让沈墨戎警铃大作。
凭借其对历史的先知和敏锐的观察,逐渐察觉到了异常。他知道,奉军即将经历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这一事件,奉军精锐被消耗殆尽,同时造成了东北地区的严重损耗,日本趁机扩大自己的权益,是日后一系列个各种事件的开端。
他现在想极尽可能的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改变历史?那不是他现在考虑的问题。
于是他开始尝试向张汉卿进言,用语极其谨慎委婉。
“军团长,郭副军团长整军经武,成效卓著,实乃我军栋梁。只是如今军团麾下,各级主官多为郭军长旧部,是否也需考虑融入一些其他背景的军官,以期兼收并蓄?”
“近来外界关于冯玉祥动向的传言颇多,我们与国民军防区相邻,是否应提醒郭副军团长,在与之交往时需格外谨慎,以免落下口实?”
然而,屡次暗示提醒,张汉卿都不以为然。
“墨戎,你多虑了。茂宸兄行事,我深知之。他用旧部,是因为知根知底,便于指挥。如今大敌当前,军团内部铁板一块才是最重要的!”
“与冯玉祥虚与委蛇,或许也是茂宸的策略。他心思缜密,必有分寸。我对他绝对信任,你不必疑神疑鬼。”
张汉卿对郭茂宸的信任是毫无保留的,这种信任建立在长期的合作关系和深厚的个人情谊之上,几乎成为一种信念。他根本不相信,亦不愿相信那个被他视为兄长和老师的郭茂宸会对自己、对张家有异心。
沈墨戎的屡次提醒,非但没能引起张汉卿的警惕,反而开始让张汉卿感到一丝不快。他觉得沈墨戎有些挑拨离间之嫌,与他所认识的豪爽坦诚的郭茂宸相比,显得格局小了。
不知不觉间,张汉卿对沈墨戎的信任度,因郭茂宸而打上了一个折扣,亦不会相信沈墨戎的话而对郭采取什么措施。
沈墨戎心中焦急万分,却无可奈何。
他人微言轻,无法首言历史走向,只能眼睁睁看着郭茂宸的势力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看着那场己知的叛变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步步走向爆发的时刻。
他必须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