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八月初,辽南地区暑气蒸腾。鞍山制铁所东南方向约三十里外的“樱山”矿区,在烈日下显得格外沉寂,只有运矿小火车偶尔的汽笛声和矿洞深处传来的机械轰鸣,证明着这片土地的“活力”。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几双锐利的眼睛正从不同的角度,无声地审视着这里的一切。
李文斌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煤灰,此刻的他,俨然一个刚从井下上来的疲惫矿工,穿着破烂的工装,蹲在矿区边缘一处简陋的窝棚旁,就着咸菜疙瘩啃着冰冷的窝头。他的目光看似涣散,实则如同精密的扫描仪,将视线所及之处的每一个细节刻入脑海:矿区入口的双层沙袋工事、瞭望塔上机枪的射界、巡逻队经过的频率和路线、铁丝网的坚固程度
他的身边,或远或近,分散着“利刃”小队的其他成员。有的扮作贩卖杂货的小贩,推着独轮车在矿工居住区叫卖,耳朵却竖着听矿工们抱怨的只言片语;有的混入装卸队,扛着沉重的矿石箱,默默记下仓库的位置和守卫换岗的时间;甚至有人凭借一手修理机器的技术,混进了矿区的维修班,得以近距离观察核心区域。
夜晚,才是他们真正活跃的时候。借助夜色掩护,如同鬼魅般的身影在矿区外围的山林和沟壑中穿梭。铅笔在防水地图上细细勾勒,标出每一个明碉暗堡,每一条可能利用的排水沟或废弃矿道。几天下来,一幅极其精细的“樱山”矿区布防图己基本成型,日军的营房、伪军的宿舍、物资仓库(尤其是他们关注的五金工具库和可能存放药品的小仓库)、炸药库、以及最重要的——位于半山腰控制着小铁路岔口的日军中队部,都被准确标注。
但李文斌的眉头却越皱越紧。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日军的巡逻队似乎比常规配置更加频繁,尤其是夜间,探照灯扫视的间隙缩短,巡逻队之间衔接紧密,几乎没有空档。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维修班的队员得知,前几天有几位穿着不同于普通日军军服、更像是技术军官的人抵达矿区,频繁勘察矿脉和焦炉,似乎在评估或升级什么。
“是常规的技术检查?还是嗅到了什么风声?”李文斌潜伏在矿区外的一处密林中,透过望远镜观察着灯火通明的日军中队部,心中暗自思忖。情报显示,驻守这里的依旧是一个日军加强中队(约二百人)和百余人的伪矿警队,并无大规模增兵的迹象。但这种无形的紧张感,却像逐渐收紧的绞索,让人不安。
几乎在同一时间,敦化指挥部,黄显声的情报部门也捕捉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们成功破译了几份往来于奉天关东军司令部与辽阳守备队之间的密电。电文显示,日军高层对东北军的动向确有猜测和警惕,但主要注意力被黄显声散布的假情报所吸引,判断东北军可能对辽西某条交通线或抚顺外围某个小据点动手,正在相应调整部署。然而,其中一份密电中的一句话,让黄显声心头一凛:“各重要资源点,尤需加强防空戒备,以防敌机袭扰。”
“防空?”黄显声将电文递给王以哲和张学良,“我们哪来的飞机?鬼子这是在防谁?还是这只是他们加强戒备的通用指令?”
王以哲沉吟道:“不可不防。或许是我们之前的行动,让鬼子意识到了我们对资源点的威胁,开始未雨绸缪。樱山矿区虽无高射炮,但若日军航空兵加强了周边巡逻,对我们夜间行动后的撤离也是个麻烦。”
张学良盯着地图上的樱山位置,目光深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文斌那边还没有发现敌军增兵的确切证据,就不能因此动摇决心。告诉文斌,提高警惕,按计划完成侦察。我们要的,是精确到每一个机枪射孔的情报!”
前线的李文斌接到了指挥部的指示,也收到了关于“防空戒备”的提醒。他压下心中的疑虑,加快了侦察节奏。最终,一份极其详尽的侦察报告和作战建议,通过秘密渠道送回了敦化。
基于这份用生命风险换来的情报,东北军指挥部制定了最终的作战计划:
主攻任务:由杜聿明率领新一师精锐,组成突击集群,于选定夜间,利用“利刃”摸清的路线,秘密接敌,发起迅猛突袭,首要目标是夺取物资仓库区和控制铁路岔口的中队部,速战速决。
阻击任务:郑洞国率新三师一部,提前隐蔽部署在鞍山方向通往樱山的必经之路两侧险要地形,构筑伏击阵地,坚决阻击可能来自鞍山日军主力的增援,为主力搬运物资和撤离争取至少西个小时的时间。
敌后破袭与引导任务:李文斌的“利刃”分队,在总攻发起前,潜入矿区纵深,负责破坏电话线、电台天线,制造混乱;同时,在关键节点设置引导信号(如彩色信号弹或特定频率的手电筒光束),引导主攻部队的突击方向;并在必要时,对关键工事(如变电站、铁路道岔)进行爆破。
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各部领受任务后,开始进行紧张的针对性训练和战前准备。攻击时间,定在了三天后的夜晚。
然而,就在行动前夜,天色骤变。浓厚的乌云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闷雷声中,一场罕见的夏季暴雨倾盆而下。雨水瞬间浇透了山林道路,使原本就难行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
这场雨打乱了东北军的部署。部队的隐蔽开进变得异常困难,骡马辎重更是举步维艰。更糟糕的是,在樱山矿区,日军巡逻队也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提前结束了巡逻,纷纷缩回营房躲雨。
这一变化,让一支正在矿区边缘进行最后侦察的“利刃”小组猝不及防。他们原本利用巡逻间隙活动的区域,瞬间失去了掩护。眼看一队日军巡逻兵朝着他们藏身的废弃矿洞方向跑来避雨,小组长当机立断,带领队员迅速向矿区更深处、更危险的废弃矿坑群转移。
暴雨和黑暗吞噬了他们的身影,但也切断了他们与外围李文斌主力的联系。电台天线在雨中效果极差,尝试呼叫均告失败。
李文斌潜伏在预定的接应点,焦灼地等待着那个小组的信号。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流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远处的矿区在雨幕中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零星灯光。
小组是暴露了,还是成功隐匿了?他们是否获得了更关键的情报?明天的行动,是按计划进行,还是
雨水冰冷,而李文斌的心,却如同被放在炭火上炙烤。战场迷雾,因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变得更加浓重。所有计划周全的部署,都在这一刻,面临着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