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峪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火药味和淡淡的血腥气,但此刻回荡在山谷中的,却不再是喊杀与枪炮声,而是联军战士们难以抑制的、充满惊喜与兴奋的喧哗。
战场清扫工作成了一场盛大的“寻宝”之旅。日军第2旅团溃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携带的大量辎重根本来不及销毁或带走。
“我的老天爷!快来看这边!”一名年轻战士扒开一个被炸塌半边的临时掩体,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几十个墨绿色的木箱,撬开一看,黄澄澄的全是崭新的六五式步枪子弹。
“这边!这边还有大家伙!”另一群战士围着几门被帆布半盖着的物件,掀开帆布,赫然是两门保养得油光锃亮、散发着冷峻金属光泽的日军九西式75山炮!炮身上的菊纹徽章还没来得及磨掉。旁边还有几箱完整的炮弹。
“炮!是山炮!真真的山炮啊!”老炮手孙老根扑上去,用粗糙得像树皮的手颤抖着抚摸着冰冷的炮管,眼眶瞬间就红了,“狗日的小鬼子你们也有今天!总司令!咱们咱们炮兵队,总算有根像样的脊梁骨了!”
不仅仅是火炮。沿着被摧毁的行军纵队,缴获的物品琳琅满目:歪把子轻机枪、十一年式步兵炮、整箱的甜瓜手雷、堆积如山的罐头食品、压缩干粮、军用毛毯,甚至还有几辆完好无损的日产卡车和大量的汽油桶。医疗兵们则欣喜若狂地发现了日军的野战医疗箱,里面磺胺等稀缺药品俱全。
军需官带着手下忙得脚不沾地,登记造册,组织运输,脸上的笑容像朵绽开的菊花,见到谁都乐呵呵的:“发财了!这回真他娘的发财了!够咱们折腾好一阵子了!”战士们帮着搬运物资,虽然疲惫,但个个精神抖擞,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仿佛连日的苦战都值了。队伍里流传起一句俏皮话:“鬼子运输大队长,干活真不赖!”
黑风峪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远超电台的速度,迅速传遍了东北的白山黑水。这场胜利不再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胜利,它成了一道划破黑暗的光,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抗日联军不仅能生存,更能歼灭日军成建制的部队!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各地摇摇欲坠的伪军部队。原本就军心涣散、备受歧视的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就在东北军主力返回敦化根据地休整的路上,一队约三百人的伪满军靖安军,在一个营长的带领下,携带全部武器弹药,打着白旗,主动找到了联军的前哨。
营长名叫赵振海,见到联军军官,“啪”地一个立正敬礼,声音激动得发颤:“长官!我们是来投诚的!以前是没办法,穿这身皮是为了混口饭吃,心里憋屈!现在张总司令真打回来了,咱们是中国人,不能再给鬼子当狗了!请长官收留,让我们打鬼子,戴罪立功!”
类似的情景在各地上演。有的伪军小队甚至首接阵前倒戈,调转枪口袭击日军军官后投奔联军。
与此同时,各地坚持斗争的山林队、镖局武装、甚至是一些被逼上梁山的胡子(土匪),也纷纷派人前来联络。他们或许装备简陋,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但带来的却是实打实的人力和对当地情况的熟悉。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镖师带着几十个精壮汉子,扛着老套筒、抬着几袋粮食找到联军:“张总司令!俺们没啥大本事,就会耍几下刀枪,认得住在这片老林子的路!打鬼子,算俺们一个!”
一群青年学生,衣衫褴褛却目光灼灼,冲破层层封锁线来到根据地:“我们要参军!我们要和你们一样,拿起枪,光复东北!”
征兵处前排起了长龙,联军兵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新兵们领到带着机油味的崭新军装,虽然可能不太合身,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期待。张学良看着操练场上密密麻麻、士气高昂的新老士兵,对王以哲感慨:“鼎芳,看见了吗?这不再是我们的军队,这是东北三千万父老的军队!”
东北军的连续胜利,尤其是黑风峪一战干净利落地吃掉日军一个旅团,其展现出的战术素养和实力,再也无法被外界忽视。
苏联代表伊万诺夫再次来访,但这一次,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而显著的变化。他不再带着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者”姿态,而是显得更加平等和尊重。会谈地点甚至从简陋的木屋换到了东北军总部稍显正式的会议室。
“张将军,王将军,”伊万诺夫微微欠身,用流利但口音仍存的汉语说道,“莫斯科对贵军近期取得的辉煌胜利,表示由衷的祝贺。这充分证明了贵军的战斗力和您的卓越指挥才能。”
他顿了顿,身体前倾,压低了些声音:“基于我们共同的战略利益,以及贵军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我方经过慎重考虑,愿意在之前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关系。除了现有的贸易项目,我们可以探讨向贵军提供一些更为‘有效’的防御性武器,例如,少量的37毫米战防炮,以及配套的弹药和生产技术资料。当然,这需要更为具体的…协商。”
这几乎是明示可以提供重武器了!王以哲与张学良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振奋。这意味着,东北军的攻坚能力和反装甲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几乎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和延安方面的贺电也再次抵达。电文不再是格式化的客套,言辞间充满了热切和实质性的拉拢。
南京的电报称:“汉卿兄勋鉴:黑风峪一役,扬我国威,震烁中外!兄之韬略,弟钦佩不己。望再接再厉,政府必倾力支持,共赴国难。” 隐含之意是希望张学良能向中央政府靠拢。
延安的电报则更侧重理念:“张学良将军并东北抗日联军全体将士:捷报传来,全军振奋!贵部实践了全民抗战之真谛,为全国楷模。切望加强联系,互通声气,携手共驱日寇,建立新中国。”
张学良放下电文,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热火朝天的根据地景象。他知道,东北军己经从一个需要隐忍求存的挣扎者,成长为一支足以影响区域格局、让各方势力都必须郑重对待的强大力量。未来的路,选择权更多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燎原之火,己呈不可阻挡之势。东北军的雪球,正沿着历史的斜坡,越滚越大,越滚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