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铁血1928:我的东北军能屠神 > 第92章 远方的朋友与身边的剑

第92章 远方的朋友与身边的剑(1 / 1)

一九三二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敦化山区的积雪仍未完全消融,空气中弥漫着冰雪将化未化的湿冷气息。在这片看似与世隔绝的密林深处,一场关乎东北军未来命运的博弈,正在悄然进行。

密会地点选在离主营地数里外的一处废弃猎人木屋。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光线昏暗。张学良只带了黄显声和一名贴身警卫,提前半小时抵达,静静等待着。

木门被推开,带进一股寒气。苏联代表伊万诺夫,一个穿着厚呢子大衣、留着整齐胡须的中年人,在两名随从的陪同下走了进来。他脱下皮手套,与张学良握手,动作干脆有力,眼神锐利如鹰。

“张将军,久仰。”伊万诺夫的汉语带着明显的口音,但足够清晰。他没有寒暄,首接切入正题,“莫斯科注意到了你们在东北的顽强抵抗。基于共同的利益,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有限的帮助。”

黄显声将一张清单推到桌子中央。伊万诺夫拿起,借着灯光快速浏览:五千支“库存”的莫辛-纳甘1891步枪,配套子弹一百万发,以及一套小型轧钢机和若干车床配件。标注是“废旧物资”。

“伊万诺夫先生,”张学良声音平稳,“这些物资对我们很重要。但‘废旧’二字,恐怕不足以形容其价值。我们需要的是能杀敌的武器,能生产的机器。”

伊万诺夫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将军是明白人。这些东西,自然需要相应的补偿。”他轻轻敲了敲桌面,“黑龙江沿岸,几处砂金矿的开采权。还有,黑龙江南岸,一片林区的木材采伐权。面积不大,但对我们的边境建设很有帮助。”

屋内一片寂静,只有煤油灯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张学良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用资源换武器,无异于饮鸩止渴,但眼下别无选择。

“开采权可以谈,”张学良抬起眼,目光首视伊万诺夫,“但必须由我们的人参与管理,收益分成。而且,仅限于特定区域,时间五年为限。”

伊万诺夫微微点头,似乎对讨价还价早有准备:“可以协商。不过,将军必须保证,贵部的军事行动,要严格保证中东铁路沿线正常的运转。这条铁路的畅通和安全,是我们所需的。”

话语轻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张学良心中冷笑,所谓援助,不过是苏联维持其在东北影响力、避免首接卷入冲突的工具。

他面色不变:“抗日救国,战局瞬息万变,我只能承诺,会尽量避免主动将战火引向铁路线。但若日军以此为目标,我部必将誓死保卫交通线安全。”他将“保卫”二字咬得很重。

伊万诺夫盯着张学良看了几秒,终于露出一丝真正的笑容:“将军是务实的人。细节,让下面的人去谈吧。”第一次密会,在相互试探和精明的算计中,达成了初步的、脆弱的共识。

就在与苏联周旋的同时,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张学良面前。鲍尔上校,请求面谈。

在指挥部简陋的木屋里,鲍尔依旧穿着笔挺的德军制服,但眉宇间充满了疲惫和无奈。他开门见山:“张将军,我接到国内正式指令。鉴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德日关系,柏林要求所有在华的官方军事顾问立即撤离。顾问团必须解散了。”

尽管早有预感,张学良的心还是沉了下去。鲍尔和他的团队,尤其是那些年轻教官,对东北军初期的战术训练和防御工事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鲍尔上校,我理解贵国政府的难处。”张学良的声音带着真诚的惋惜,“你和你的团队,是我们最珍贵的朋友。你们的专业精神和无私帮助,我和全体将士铭记于心。”

鲍尔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将军,我个人非常敬佩您的勇气和决心。与您和您的士兵共事的这段时间,是我军旅生涯中难忘的经历。但是,军令如山”他顿了顿,压低声音,“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离开。”

“哦?”张学良目光一闪。

“有几名年轻的顾问,”如武器专家埃里希·科赫中尉,战术教官汉斯·穆勒少尉,他们被您和您部队的抗战精神深深打动。他们愿意以个人身份,辞去军职,作为受聘的‘民间技术专家’留下。”

很快,张学良在指挥部见到了这几位年轻人。科赫,一个金发碧眼、略显书卷气的小伙子,激动地说:“将军!我们在德国学的,是如何打赢一场战争。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为何而战!这不是演习,这是为自由和尊严的战斗!我愿意留下,尽我所能!”

张学良看着这些热血沸腾的异国青年,心中感慨万千。他用力握住他们的手:“好!既然诸位信得过我张学良,信得过东北军,我这里的大门永远敞开!待遇从优,一切按最高规格的技术专家标准!”他当即吩咐副官准备聘用合同。

留下的人才立刻被投入了最关键的地方——敦化兵工厂和安达油田改进项目。

在油田,原本炼油工艺粗糙,损耗大,油品质量不稳定。科赫,与中方工程师沈鸿等人组成攻关小组。他们摊开美孚公司提供的、虽然过时但体系完整的技术手册,结合苏联提供的那套老旧但尚可运行的机床设备,开始了艰难的技改。

“这个分馏塔的温度控制是关键!”科赫指着图纸,用生硬的汉语夹杂着手势比划,“苏联机床精度不够,但我们能不能用手工打磨这个部件?还有,美孚手册里这个催化剂配方,我们需要找到替代品”

沈鸿带着工人们,日夜不休地试验。失败了,总结,再试。终于,在经历了无数次调试后,新的炼油装置成功产出了一批清澈、燃烧效率更高的汽油。产量虽然只是略有提升,但质量稳定了许多,这对极度依赖燃油的有限机动部队和发电机来说,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在兵工厂的山洞车间里,另一场融合也在进行。

针对东北山地作战的特点,原有的迫击炮过于笨重。穆勒为主的战术教官和武器专家,与中方经验丰富的炮手、工匠一起,开始设计一种更轻便的轻型迫击炮。

他们参考了日军的掷弹筒和德制grw的某些设计理念,利用现有的钢材和加工能力,将炮管缩短、减薄,炮架简化。

没有现成的炮弹,就复装改造缴获的日军炮弹或自制定装药。经过反复计算、试制和实弹射击(每一次实弹都极其宝贵),一种重量减轻近三分之一、便于两人携带、射程和精度尚可的“三一式”轻型迫击炮雏形终于诞生。虽然粗糙,却更适合游击战的需求。

张学良视察时,看着那台改进后的炼油设备和那门尚显简陋的轻型迫击炮,对沈鸿、科赫、穆勒等人说:“看到了吗?这就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苏联的机床,美国的手册,德国的技术,加上我们中国人的巧手和决心,就能造出打鬼子的家伙!这才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

远方的朋友各怀心思,身边的利剑却因信念而愈发坚韧。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而又坚定地织就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网。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书虫眼中的历史 假太监:从攻略太后开始 原灵诀 当奥特曼出现在现实中,但是: 我以科举证长生 顾先生,请牵好我的手 弥撒亚游戏 手握拼夕夕在上海潜伏 云其深 【我】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