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日本东京,陆军省大本营作战会议室内。
巨大的满洲地图上,原本势如破竹的红色箭头如今在广袤的吉东林海与热河山区前显得踟蹰不前,甚至出现了几处刺眼的、代表遭遇伏击和挫败的黑色标记。
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大将面沉如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高级将领和参谋: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参谋长三宅光治少将、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石原莞尔中佐,以及代表海军利益、眼神锐利的军令部代表岛田繁太郎少将。
“诸君,”荒木的声音低沉,打破了令人难堪的寂静,“‘九一六’事件以来,三个月了。帝国皇军在满洲的行动,遭遇了张学良部出乎意料的顽强抵抗,战事己偏离初期预想的轨道。”
本庄繁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带着电流的嘶哑和一丝难以掩饰的焦灼:“总司令官阁下,我必须如实报告。张学良残部并未如预期般溃散,其主力退守吉东敦化及热河山区,化整为零,利用严冬和复杂地形,广泛开展游击战。他们袭击交通线,孤立据点,皇军虽屡屡给予重创,但自身伤亡持续增加,后勤补给线愈发脆弱,维持占领区的‘治安’成本正急剧上升!这己非一场单纯的征服战,而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治安泥潭’。
三宅光治紧接着补充,手指重重敲在长白山脉的位置:“尤其严峻的是,苏联在北方边境的军事存在正空前加强。根据情报,苏军远东特别集团军近期频繁调动,其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沿岸及蒙古东部的兵力部署显著增强,重炮和坦克部队前移,侦察机越境事件激增。莫斯科的警告绝非空谈,其对我‘北进’战略的警惕和敌意,己构成实质性的地缘政治压力。若我主力深陷满洲山林,一旦北方有变,后果不堪设想!”
他话音刚落,石原莞尔中佐便霍然起身,他扶了扶眼镜,目光中燃烧着近乎偏执的狂热:“诸君!眼前的困难,恰恰证明了我们‘北进’战略的正确性与紧迫性!满洲是帝国的生命线,是未来对苏决战的绝对国防圈基石!暂时的消耗,正说明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肃清抵抗,加速建立‘满洲国’,将其打造为固若金汤的后方!绝不能因暂时的困难而动摇国策!苏联的威胁,更应促使我们尽快巩固满洲,而非退缩!”
“石原君!你的目光难道只停留在北方的冻土吗?”海军代表岛田繁太郎少将立刻高声反驳,他走到世界地图前,手指猛地戳向中国东南沿海,“帝国的未来在海洋!在南方!真正迫在眉睫的威胁,来自美国!”
他环视众人,语气愈发激烈:“美国政府对我国在满洲的行动,尤其是对安达油田的威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 美孚公司通过其政府,己多次提出最严厉的外交抗议,声称我方的行动严重损害了其‘合法的石油权益’,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其亚洲舰队也在关岛和菲律宾加强了戒备。华盛顿的意图很清楚:他们绝不容忍帝国独霸满洲,尤其是掌控其下的石油资源!”
岛田的声音充满了煽动性:“诸君!难道我们要为了北方的山林和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剿匪战,同时与苏联和美国两个巨人正面相对吗?这是帝国无法承受的战略风险!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僵局!”
他猛地转身,指向地图上的上海:“答案就在这里!集中精锐,突袭淞沪!此举一石三鸟:第一,可极大转移国际视线,将列强(尤其是英美)的注意力从满洲引向他们的利益核心——华东,缓解我们在北方的外交压力;第二,可沉重打击支那的经济中枢与抗战意志,上海是其金融、工业命脉所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可倒逼蒋介石政权做出终极抉择!”
他眼中闪烁着冷酷算计的光芒:“首接攻击他的统治核心区域,蒋介石只有两条路:要么,为了自保,全力镇压国内抗日运动,并公开与张学良决裂,宣布其为叛军,从而从法理和道义上彻底瓦解其抵抗的合法性,使其成为真正的孤军;要么,他就只能对帝国彻底妥协,接受我们的条件。无论他选哪一条,张学良在东北都将失去任何来自中央的潜在支持,其抵抗力量将更容易被我们从容剿灭。这才是以最小代价,打破目前战略困境,并最终解决满洲问题的高明策略!”
会议室内顿时爆发激烈争论。北上派强调满洲的根本价值和对苏备战的至高无上性;南进派则力陈避免两线树敌、打破外交经济封锁的必要性。
荒木贞夫听着双方的激辩,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北方的苏联巨熊和太平洋对岸的美国鹰,这两个巨大的阴影,远比张学良的残军更让他感到压迫。继续将帝国主力无限期地投入满洲的消耗战,确实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战略被动。
良久,他抬起手,制止了争吵。
“诸君,”他的声音恢复了决策者的冷峻,“帝国国策,深远宏大的‘北进’战略,关乎国运,不容动摇。可是目前局势,需要更灵活的策略以应对严峻的现实挑战。”
他目光投向本庄繁和石原莞尔:“在满洲,关东军转入战略守势与‘治安肃正’阶段。固守南满要点及交通线,对抵抗武装进行重点、不间断的讨伐,但不寻求主力决战。首要任务是巩固既占区,防范北方巨变。”
随即,他转向岛田繁太郎及南进派:“采纳海军方案。立即着手制定淞沪作战计划。由海军主导,陆军抽调精锐部队久留米、熊本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寻找恰当时机,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战略目标明确:转移国际视线、打击中国经济命脉、并迫使蒋介石政权做出有利于帝国的抉择,从而从根本上孤立和瓦解张学良的抵抗根基。”
决议既定,除了立刻上交天皇批复外,电波将这份蕴含着战略转向的重大决策传向各方。
一场旨在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彻底“解决”中国问题,并将战火引向更广阔舞台的风暴,开始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