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无声的惊雷(1 / 1)

上海,外滩,华懋饭店咖啡厅。

留声机播放着慵懒的爵士乐,空气中混合着咖啡香和雪茄烟味。几位外国记者和外交官坐在临窗的位置,望着黄浦江上往来穿梭的各国舰船。

南京政府正极力将这场冲击东亚秩序的爆炸性事件,描述为一个‘地方性治安问题’。其宣传机构的口径高度统一,反复强调‘秩序’、‘法统’与‘等待国联调解’。”

他的同伴,一位路透社的特派员,压低声音说:“我刚从北平回来,乔治。那里的大学生原本计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但军警和穿着黑色制服的‘特别人员’提前封锁了所有大学门口。

没有冲突,没有流血,只有沉默的对峙和‘劝返’。你能感受到那种压力,就像暴风雨前的低气压,让人窒息。”

“他们称之为‘维持稳定’。”端纳冷笑一下,“但我收到的零星报告显示,一些最积极的学生领袖消失了。不是在公开冲突中被捕,而是在宿舍、在回家的路上,悄无声息地不见了。

官方对此没有任何解释。”

另一位法国外交官凑过来,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很有趣,不是吗?蒋介石委员长似乎更害怕他的人民醒来,而不是日本的子弹。

他的逻辑是:必须先治好‘内病’,才能对付‘外邪’。为此,他甚至不惜暂时牺牲掉东北这个‘阑尾’。”

他们的对话,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一种普遍的困惑与批判性观察。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策略,在这些老练的观察家看来,是一种难以理解的、鸵鸟式的政治权术,其内部镇压的优先级明显高于外部御侮。

南京,中山东路中央宣传部大楼。

灯火通明,彻夜不休。这里的战争是无声的,却同样激烈。巨大的印刷机滚动着,吐出成千上万份《中央日报》,头版标题永远是“国军将士英勇抗敌”、“政府沉着应对,寻求外交解决”,而内页的社论和“读者来信”栏目,则精心编织着另一种叙事。

一种隐晦的“污名化”叙事悄然扩散开来。所有自发组织的、未被官方批准的抗日活动,在报道中都被巧妙地与“破坏社会秩序”、“受人利用”、“过激行为”等词汇关联起来。而那个不能首接点名的“红星党”,则成了这一切背后若隐若现的幽灵。

一篇社论写道:“爱国需理性,救亡图存乃长期之事业,非凭一时血气之勇所能达成。当前正值政府外交斡旋之关键时期,任何未经周密计划、可能授人以柄之过激行动,皆非真爱国,实为害国也”

另一篇所谓“社会学教授”的评论文章则分析:“近日某些团体之活动模式,其组织之严密、口号之激进,显非普通学生所能为,背后恐有国际破坏势力操纵之痕迹,广大青年需明辨是非,勿被利用”

与此同时,审查机构的权力被无限放大。任何戏剧、电影、文学作品,只要含有首接鼓励武装反抗、或可能激发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内容,轻则修改,重则禁演、禁刊。书店和报摊受到频繁的“巡查”,一些进步刊物无声无息地消失。

这种“软性”镇压,旨在从思想和舆论源头掐断抗日热情的熊熊烈火,将其纳入官方设定的、温和且“可控”的轨道。它不首接反对抗日,却抽空了抗日中最具动员力的血性与决绝。

压力不仅存在于街头和报纸,更渗透到社会经济层面。

以上海总商会为例,它原本计划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爱国募捐,支援东北”运动。但计划书送上去后,却得到了当局“暂缓进行”的暧昧批示。理由是“避免刺激日方情绪,影响我在沪工商利益”,以及“捐款事务纷繁复杂,需由政府统一筹划,以免良莠不齐,善款误用”。

实际上,这是一条无形的枷锁。它既阻止了民间资金大规模流向南京无法控制的东北前线(张学良部),也防止了以募捐为纽带,形成更广泛的、可能脱离官方掌控的民众动员网络。

同样的逻辑也体现在对交通和通信的管制上。通往北方的铁路线,对私人运送大宗“慰问物资”的审查变得异常严格。邮政和电报系统对敏感内容的监控也骤然升级,许多发自北平、上海试图描述真相的电报,都被以“内容需核实”为由扣留。

这套组合拳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无菌”环境,在抗日救亡的宏大叙事下,确保所有行动都必须通过官方批准的、唯一的管道进行,从而彻底剥夺民间社会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然而,高压之下,人心并未冷却,只是转变了形态。

在北平的一些大学里,公开的演讲和游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熄灯后宿舍里的低声讨论,是藏在教科书扉页里传递的油印小报,是学生们用“读书会”、“文学社”名义组织的秘密聚会。禁书《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手抄本在暗中流传,越是被禁,读起来越是心惊肉跳,也越是引人深思。

在上海的文艺界,导演和编剧们开始尝试拍摄“历史剧”,借古喻今,在《岳飞传》、《杨家将》的故事框架下,灌注当代的悲愤与呐喊。歌曲作家写出了旋律哀婉却又暗含力量的《长城谣》,它不首接呼喊口号,却能让听者潸然泪下,拳头暗自攥紧。

更重要的是,南京方面越是强调“秩序”和“统一”,越是将其政策与“攘外必先安内”捆绑,就越是在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心中制造出一种深刻的怀疑与疏离。人们开始私下追问:到底是谁在真正抗日?是谁在牺牲?又是谁在阻碍牺牲?

一种无声的共识正在形成:南京的中央政府,与浴血奋战的东北大地,似乎正在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官方叙事与民间感受之间的裂痕,从未如此巨大和清晰。

奉天地下指挥所里,张学良通过秘密电台,接收着关于这一切的情报汇总。他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而是一幅更加复杂、也更加深刻的图景:他的抵抗,像一块投入死水的巨石,虽未激起官方期待的浪花,却己在平静的水面下,引发了波及整个国家底层的暗涌与漩涡。

这暗涌,是失望,是愤怒,是怀疑,最终将汇聚成对旧有秩序的致命拷问,与对新出路的艰难探寻。

“告诉他们,”张学良对负责宣传的负责人说,声音因疲惫而沙哑,却异常坚定,“我们在这里流的每一滴血,关内的同胞都看着,也都记着。南京可以捂住他们的嘴,却封不住他们的心。这地火,终有一天会喷发出来。”

蚊子:不要看的那么快啊 ,我屎都要累出来了。慢点看 多给我点意见。好的坏的都行。不是我一个人的少帅。他是大家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家人们,恶毒真千金的巴掌来喽! 和顶流影帝结婚后 七零娇妻,兵哥的掌心宠 开局被废丹田我持天帝令杀穿诸天 杀穿修真界:从杂役开始 K线之外 宁王囚婳:孽缘情深 符针问骨 京夜欲雪 岳旗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