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月的关外,寒风己初显凛冽,但在奉天东郊新落成的航空工厂外,一片火热的气氛却驱散了深秋的寒意。这片原本空旷的土地,如今矗立着由收购的美国沃特飞机公司技术支撑起来的厂房与跑道,标志着东北航空工业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一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跑道尽头那架涂着东北军灰绿色新漆、在午后阳光下泛着冷冽金属光泽的双翼飞机上。这便是利用沃特公司成熟设计图纸、部分关键部件进口、辅以国内仿制和生产的第一款国产飞机——被暂命名为“国风一号”轻型轰炸机。它的设计虽非世界顶尖,甚至略显过时,但贵在技术成熟,稳定性经过验证,正适合工业基础薄弱的东北进行仿制与学习。
张学良、兵工厂督办荣臻、一众东北军政高层及被高薪聘请的德国航空顾问们,均站在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神情肃穆而期待。首席试飞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美籍飞行员。
随着地勤人员打出信号,引擎骤然发出巨大而粗糙的轰鸣,螺旋桨急速旋转,搅动着冰冷的空气。飞机开始滑跑,速度越来越快,机身在不甚平整的跑道上剧烈震颤,牵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弦。
在跑道即将尽头之时,机头终于轻盈抬起,整个机身稳稳脱离了地面的束缚,如同一只初次学飞的雏鹰,虽略显笨拙却无比坚定地冲向了蔚蓝的天空!
“飞起来了!”地面上瞬间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与掌声。
飞机在空中平稳地盘旋、爬升,逐一完成规定的试飞动作。虽不如进口新锐战机那般凌厉迅猛,但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扎实可靠。约半小时后,飞机以一个平稳漂亮的姿态对准跑道,轻盈触地,滑行一段后稳稳停住。
首飞圆满成功!现场掌声雷动。张学良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振奋笑容。他快步走向从机舱爬出的试飞员和中方总工程师,用力地与他们握手。
“好!太好了!稳定性可靠,这正是我们现阶段最需要的!”张学良难掩激动,“立刻着手,扩大生产线!优先保障飞行员的训练用机,我们要让更多的铁鸟飞起来!”
航空力量的初步成功,让组建一支成建制空军的计划变得无比紧迫。
帅府之内,张学良亲自召见了一位年轻却己在航空界崭露头角的军官——高志航。高志航时任东北航空处飞鹰队队长,飞行技术精湛,对航空事业充满激情,是东北空军中公认的翘楚。
“志航,”张学良看着眼前这位目光锐利、身姿挺拔的年轻军官,语气凝重,“‘国风一号’只是开始,是我们学习、追赶的第一步。未来,我们会有更好、更快的飞机。但现在,我们最缺的不是飞机,而是能让这些铁鸟形成战斗力的人!我决定,正式组建‘东北边防军空军总队’!”
他走到巨幅军事地图前,手指重重一点:“由你,高志航,担任总队长!授上校衔!你的任务,是给我带出一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敢打敢拼、誓死报国的空中力量来!人员,从现有飞行员里优选,同时扩大航校规模,招募有志青年,择其优者送国外深造!装备,‘国风一号’要尽快形成侦察与初步打击能力,同时,我会不惜重金,继续从欧美采购更先进的战斗机!”
高志航胸膛剧烈起伏,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决绝的光芒,啪地立正敬礼,声音铿锵有力:“总司令信重,志航万死不辞!必为我东北,为您,打造一支翱翔于蓝天、能御强敌的铁翼雄师!”
同月,葫芦岛军港的建设也传来了阶段性的成果。经过近一年的抢工,基础码头、维修船坞、油料库及部分岸防工事己初具雏形,不再是过去那个简陋的小渔港模样。
海军负责人沈鸿烈陪同张学良视察港口。望着初具规模的港区和停靠在码头旁的几艘老旧舰艇(“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改造的炮舰等),沈鸿烈面色凝重,既感欣慰,又深怀忧虑。
“总司令,”沈鸿烈指着海图上标注的日本海军主要基地和航线,语气沉重至极,“军港虽初见成效,然我海军实力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比,实有云泥之别。彼拥有战列舰、重型巡洋舰数十艘,航空母舰数艘,其舰炮之巨、吨位之重、航速之快、训练之精,绝非我等这些浅水炮舰和老旧船只可以正面抗衡。若与之硬拼,无异以卵击石,恐片刻之间便有全军覆没之危,徒损国力,于大局无益啊!”
在场的不少海军军官面露不甘与屈辱,却无人能反驳沈鸿烈这基于残酷现实的判断。
日本海军的强大,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冰山,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张学良沉默地听着,目光投向窗外波涛起伏、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渤海湾,久久不语。他脑海中闪过列强舰队的巨炮重舰,更清楚日本海军对制海权的绝对掌控。历史上的诸多教训,无不昭示着实力差距下的绝望。
终于,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鸿烈所言,是实话,是苦话,更是清醒话!我们这点微薄家当,尚不足以与彼之战列舰分舰队正面交锋。明知必败而战,是逞匹夫之勇,非统帅所为。”
他停顿了一下,抛出了一个让部分仍怀有“巨舰大炮”梦想的军官感到惊愕甚至难以接受的决定:
“既然水面舰艇短期内绝无可能与之争锋,那我们就换条路走!硬拼不过,我们就藏在海里打!我我之意见,暂缓一切大型水面舰艇的采购计划,集中所有有限之外汇与资源,优先采购潜艇!”
“潜艇?”台下响起几声难以置信的低呼。
“对,就是潜艇!”张学良斩钉截铁,手指敲击着桌面,“此乃水下奇兵,造价相对低廉,隐蔽性强,攻击突然。它无需与敌方舰队决战,便可像暗夜中的毒蛇,潜伏于其重要航线之下,袭扰其运输命脉,猎杀其落单舰只,足以令其寝食难安,牵制其大量兵力!此乃弱者对抗海上强权最现实、最有效的非对称战法!”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沈鸿烈:“鸿烈,此事由你全权负责!立刻通过我们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的渠道,秘密接触潜艇设计所与制造商,洽谈采购事宜,务必尽快有所突破!同时,立刻着手从现有海军官兵及青年学生中,选拔聪慧、冷静、有文化、心理素质极佳者,提前进行严格培训,为接收和驾驭这些水下蛟龙做好准备!我们要的,不是一支能称雄海面的舰队,而是一支能让敌人时刻感到如芒在背的水下暗箭!”
沈鸿烈深吸一口气,他深知这个决策需要顶住内部巨大的传统压力和外界的质疑,但也深知这是目前唯一可能发挥奇效、争取时间的战略选择。他挺身立正,郑重领命:“是!卑职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为我东北海军,早日打造出一支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水下奇兵!”
天空之中,雏鹰己然试翼;碧波之下,蛟龙即将潜渊。张学良以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极度务实的姿态,在强敌环伺、资源有限的绝境中,为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风暴,艰难地布下了两颗至关重要的棋子——一支渴望搏击长空的年轻空军,和一支注定要隐藏在深蓝之下、伺机而动的神秘水下力量。
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但也孕育着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希望。
蚊子:(潜艇实在是没办法到现在才决定买,因为蚊子这里始终有一个收入与支出的财政表赤字太大会让人觉得很假。就这个也是我斟酌好久才决定加入的。不然近海 运输 。都要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