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60章 夯实工业骨架

第160章 夯实工业骨架(1 / 1)

1955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的轰鸣声,并未让叶树秋停下脚步。站在厂区制高点,他望着远处仍在建设的厂房,手指在工业地图上划过——机床是“工业母机”,但缺冶金的特种钢、缺煤化工的原料、缺稳定的电力,母机也难转起来;更缺能把技术攥在手里的工人,苏联的援助蜜月期就五六年,必须跟时间赛跑。他立刻召集辽宁省工业厅班子开会,掷地有声:“一手抓冶金、煤化工、火电‘三大基础产业’引进,补全工业链;一手推苏联八级工制度,把技术人才留住、传下,五年内要让辽宁工业从‘能生产’变成‘能自主’!

机床厂生产需要的合金工具钢、汽车工业需要的弹簧钢、军工需要的高强度钢,当时国内几乎不能生产,全靠苏联进口。叶树秋深知“无钢不兴”,把冶金引进的核心锁定在“鞍山钢铁公司改扩建”——依托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鞍钢大型轧钢厂”,同步配套高炉改造和特种钢车间,打造东北冶金“心脏”。

1 技术引进:从“照搬”到“适配”,让苏联钢炉“吃中国煤”

苏联专家最初带来的高炉设计,是按苏联高品位铁矿、优质焦煤参数制定的,但东北铁矿含硫量偏高、焦煤热值略低。叶树秋带着鞍钢技术人员,跟苏联专家泡在高炉旁,用三个月做了12次试验:

- 高炉脱硫改造:在高炉炉腹位置加装“石灰石喷枪”

- 焦煤配比优化:用抚顺焦煤(占60)混合阜新瘦煤(占40),通过调整热风温度(从1000c提至1200c),让劣质煤也能达到优质煤的燃烧效率,每吨钢的煤耗反而降低15。

苏联专家组长彼得罗夫看着改造后稳定运行的高炉,拍着叶树秋的肩膀说:“叶同志,你们不是在‘用技术’,是在‘改技术’,这才是真的学会了!”1956年鞍钢特种钢车间投产,第一批合金工具钢送到沈阳机床厂,机床厂总工程师测试后激动地说:“硬度达hrc62,跟苏联进口的一样,以后咱们造机床再也不用等钢了!”

为了抢在1957年实现特种钢自给,叶树秋在鞍钢推行“三班倒连轴转”,同时让苏联专家跟中国工人“一对一结对”:

- 苏联轧钢专家瓦西里带徒弟李建国,手把手教“热带钢轧制温度控制”闭轧,温差不能超20c,不然钢卷会裂”。

原本计划18个月完成的产能爬坡,只用12个月就实现——1957年鞍钢特种钢年产量达5万吨,不仅满足沈阳机床厂、长春汽车厂的需求,还支援了上海、武汉的机械工业,中国机械工业终于有了“中国钢”的支撑。

东北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抚顺、阜新煤矿年产煤千万吨),但大多只用作燃料,附加值低。叶树秋瞄准苏联“煤焦化-煤制合成氨”技术,在抚顺筹建“抚顺煤化工联合厂”,把“黑煤”变成“白料”——煤焦油提炼苯、萘(用于医药、染料),煤制合成氨(用于化肥、炸药),解决化工原料“卡脖子”问题。

1 技术落地:土洋结合,让设备“接地气”

苏联提供的煤制合成氨设备,设计产能是日产100吨,但抚顺煤矿的煤挥发分高,首接使用容易堵塞设备。叶树秋组织团队做了两项关键改造:

- 煤预处理环节:加装“重介质分选机”,提前去除煤中的矸石和杂质,再将煤粉碎至80目细度,确保气化效率;

- 气化炉改造:在气化炉顶部增加“旋风分离器”,分离煤气中的煤尘,避免堵塞后续管道,设备连续运行时间从72小时延长至168小时。!有了这,咱们的化肥产量能翻一番,农民种地再也不用等进口化肥了!”

2 产业链延伸:从“单一产品”到“循环经济”

叶树秋不满足于只产合成氨,还规划了“煤-焦-化-电”循环产业链:

- 煤焦化产生的煤气,一部分用于合成氨生产,一部分输送到抚顺电厂发电;

- 煤焦油提炼后的废渣,制成型煤供居民取暖;

- 合成氨生产中的驰放气,回收后用于生产甲醇(用于塑料、医药)。”每一块煤。

机床厂、冶金厂、化工厂都是“用电大户”,但1955年东北电网供电不稳定,机床厂经常因停电导致加工零件报废。叶树秋抓住苏联援建“阜新火力发电厂”的机会,力主建设“坑口电站”——靠近阜新煤矿,减少煤炭运输成本,同时引进10万千瓦高温高压发电机组,提升发电效率,为工业提供“稳定电源”。

1 设备引进:紧盯“消化”,不让设备成“摆设”

苏联的10万千瓦机组是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但操作复杂、维护难度大。叶树秋要求:

- 同步组建“运维团队”:从东北电力系统选拔50名技术骨干,跟苏联专家一起参与设备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记录操作手册,比如“锅炉水位控制”“汽轮机转速调节”,专家走后能独立维护;

- 改造配套设施:阜新煤矿的煤含灰量高,叶树秋让电厂加装“电除尘器”,避免煤灰堵塞锅炉;同时修建输煤皮带(从煤矿首接到电厂煤场),减少汽车运输,每天节省运费2000元。

1957年阜新火电厂投产,机组发电效率达32(比当时国内老电厂高10个百分点),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通过新建的220千伏输电线路,把电送到沈阳、鞍山、抚顺等工业城市。!”

2 电网整合:织“一张网”,避免电力浪费

叶树秋还推动东北电网整合,把阜新、抚顺、丰满等电厂的电连起来,实行“统一调度”——工业用电高峰期(白天)优先保障机床厂、冶金厂,低谷期(夜间)组织电厂检修,同时推广“错峰用电”,比如化工厂夜间生产,避开白天用电高峰,电力利用率提升20。

叶树秋清楚,引进的设备能老化,专家会走,只有本土技术工人才能让工业持续发展。他在工业厅会议上力排众议:“苏联的八级工制度,是把技术等级跟待遇、荣誉挂钩,能让工人有奔头、肯钻研,咱们必须学,而且要快!”

1 制度设计:从“照搬”到“本土化”,让工人“看得见、摸得着”

叶树秋组织团队翻译苏联八级工制度文件,结合辽宁工业实际,制定《辽宁省工业企业八级工评定实施办法》,核心有三点:

- 等级标准“量化”生产业绩””;

- 待遇“挂钩”,比工程师还高15,同时享受“三优先”——住房分配优先、医疗就诊优先、子女就业优先(比如八级工子女可优先进入工厂技工学校);

- 评定“公开透明”,评定时现场操作考核(比如让工人手工研磨导轨)、公开理论考试成绩,结果公示7天,接受工人监督。

为了让制度快速落地,叶树秋在全省组织“工业技能比武大赛”,设车床、铣床、焊接等10个工种,获胜者可首接申报七级工,前3名还能跟苏联专家学习3个月。”,工资从58元涨到85元,还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工人都说:“跟着王师傅学技术,以后也能当八级工!”

叶树秋还要求各厂办“八级工培训班”,让八级工带徒弟,实行“师徒协议”——徒弟半年内达不到五级工水平,师傅扣发部分奖金;徒弟两年内考上七级工,师傅奖励100元。鞍山钢铁厂的焊接八级工赵师傅,两年带出8个徒弟,其中3人考上七级工,成了轧钢厂的技术骨干。

到1958年,辽宁工业企业共评定八级工1200人、七级工5800人,基本覆盖各主要工种,沈阳机床厂的技术工人中,六级以上占比从1955年的15提升至40,很多之前需要苏联专家解决的技术难题,现在中国工人自己就能搞定。苏联专家彼得罗夫参观后说:“叶同志,你们用三年时间,培养出了能顶半边天的技术工人,这比引进100台设备还重要!”

从1955到1960年,叶树秋抓住苏联援助的五年蜜月期,推动辽宁工业实现“三大突破”:

- 产业链突破:冶金能产特种钢、煤化工能供化工原料、火电能稳供电,形成“煤-电-钢-机”

- 人才突破:培养八级工18万人、工程师3000人,形成“专家-工程师-八级工”的技术梯队,为后续全国工业建设输送人才(仅1960年,辽宁就向西川、甘肃等地支援八级工800人、工程师500人)。

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时,叶树秋站在沈阳机床厂的车间里,看着中国工人独立操作设备、中国工程师修改技术图纸,心里踏实了——五年抢跑,辽宁工业己经有了自主的“骨架”和“血肉”,就算没了外援,也能继续向前走。

多年后,叶树秋回忆起那段岁月,说:“当时就一个念头,蜜月期短,得把每一分援助都变成自己的本事,把每一个工人都培养成能扛事的骨干。国家积贫积弱太久了,我们这代人,就得把工业的底子打牢,让后代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而他推动的八级工制度,后来在全国推广,成为中国工业技术传承的“基石”;他主持引进的冶金、煤化工、火电技术,也成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中国从“工业弱国”向“工业大国”的艰难跨越。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在盘龙世界开辟主神家族 诸世轮回,开局买下江玉燕 子夜异闻 斗罗之冰魔雨浩 路过海贼的假面骑士 游戏异界美食团宠记 都星际文明了,谁还打螺丝啊 阴阳双鱼录 变成怪物后,校花上门表白! 我奋斗的大明从祝枝山吃泡面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