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志愿军前线送来的《关于劣质医疗物资致伤报告》摆在案头,叶树秋的手指攥得发白——报告里字字泣血:某连战士因劣质纱布携带细菌,伤口感染溃烂被迫截肢;某卫生所因医用酒精纯度不足(仅60),消毒不彻底导致12名伤员引发败血症;甚至有绷带用劣质棉絮制成,沾水后结块,根本无法止血。“绝不能让战士们在战场上扛住了敌人的子弹,却倒在后方的劣质物资上!”叶树秋连夜伏案,一面致信军委后勤部痛陈问题、提出制度方案,一面调度资源筹建医疗物资工厂,誓要从“制度”与“生产”两端,筑牢志愿军的医疗防护线。
叶树秋的信没有空喊口号,而是以“资本逐利本性”为切入点,结合前线案例拆解问题根源,再针对性提出可落地的制度设计,字里行间满是对战士生命的敬畏与务实的解决方案。
1 首指根源:剖析资本逐利下的物资漏洞
信中开篇即点破核心:“当前部分医疗物资供应商,为降低成本、追逐暴利,不惜以次充好——用未消毒的废棉制作纱布,用工业酒精掺水冒充医用酒精,用劣质棉布缝制绷带,甚至医药箱卡扣用塑料替代金属,运输中一碰就碎。此等行为,非能力不足,实乃资本贪婪所致,若不加以刚性约束,前线战士的生命安全将无保障。”
他还附上具体案例佐证:“据前线卫生员反馈,某批次纱布检测出大肠杆菌,溯源后发现供应商为节省消毒成本,将蒸煮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某批医用酒精经检测,纯度仅58,根本无法达到消毒标准,供应商却伪造检测报告蒙混过关。此等漏洞,暴露出当前采购流程缺乏对‘资本逐利风险’的预判与管控。”
2 提出方案:构建“三环节闭环”质检体系
针对问题,叶树秋提出“采购-生产-流通”全链条质检制度,每一项都明确操作标准,可首接落地执行:
(1)采购环节:“三审三查”堵死准入漏洞
- 资质审查:供应商需提供近3年生产记录,且无任何质量违规史,由军委后勤部联合地方工商部门“双审”,杜绝“皮包公司”或有劣迹的企业入围;
- 样品审查:每批物资采购前,供应商需提交3份样品,分别由军委质检组、地方医院、前线卫生员代表“三方盲检”如酒精纯度≥75、纱布无菌率100),方可签订合同;
- 成本审查:要求供应商提交成本明细(如棉花采购价、消毒工序成本),若报价远低于行业合理成本(如低于平均价20),需说明理由并接受现场核查,防止“低价竞标+偷工减料”。
- 随机抽检:军委后勤部派驻“流动质检组”,不提前通知供应商,按“每100件抽5件”的比例现场取样检测,检测不合格则整批拒收,且该供应商3年内不得参与采购;
- 生产留痕:要求供应商对每道工序(如棉花脱脂、纱布蒸煮、酒精蒸馏)进行“时间+责任人”记录,每批物资附带“生产流程卡”,卡上需有操作工、车间主任、厂质检员签字,缺一不可。
- 签名溯源:每批物资运抵前线仓库后,由仓库质检员、接收卫生员共同开箱抽检,合格后两人共同在“物资接收单”上签名,若后续发现质量问题,可首接追溯至采购、生产、接收环节的责任人;
- 终身追责:对因劣质物资导致战士伤残、牺牲的,不仅要全额追偿供应商损失,还要追究采购审核、质检签字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
“战士的生命不容试错,制度的刚性必须大于资本的贪婪。”信的结尾,叶树秋恳请军委后勤部尽快审议方案,并表示辽宁愿作为试点,先行落地验证制度可行性。
致信的同时,叶树秋己启动医疗物资工厂筹建,他深知“制度管源头,生产保供应”,必须尽快让合格物资送往前线。他整合辽宁现有工业资源,在沈阳、锦州、丹东三地紧急筹建4座医疗物资工厂,聚焦“急需、易产、实用”三大原则,用土法破解原料与设备难题。
1 医用棉纺厂:从“废棉净化”到“无菌生产”,攻克基础物资
(1)原料与工艺:土法实现脱脂与无菌
- 脱脂棉生产:针对优质棉花短缺问题,叶树秋协调纺织厂收集“废棉线头”,采用“碱煮法”的纯碱溶液中,煮沸2小时去除油脂,再用清水反复冲洗至中性,最后用蒸汽烘干(利用附近电厂余热,节省燃料);
(2)质量把控:车间即“无菌战场”
叶树秋要求工人进入车间前必须“三消毒”(洗手、换无菌服),车间地面每天用石灰水擦拭,生产出的每批纱布都抽样送往沈阳医学院检测,合格后再贴“合格标签”——标签上印着生产班组、质检员姓名、生产日期,实现“每一卷纱布可溯源”。
投产首月,工厂就生产脱脂棉5吨、无菌纱布20万片、绷带15万卷,第一批物资送往前线后,卫生员反馈:“伤口感染率从之前的18降到了3,战士们终于能用放心的纱布了!”
2 土法酒精厂:以粮为料,蒸馏出合格医用酒精
(1)原料破局:发动农村收储“杂粮边角料”
医用酒精需高淀粉原料,叶树秋立刻协调辽宁各地农会,发动农民收集高粱壳、红薯干、玉米芯等“杂粮边角料”——这些原本没人要的废料,经粉碎后可发酵产酒。他还制定“以粮换工”政策:农民每交100斤原料,可兑换2斤成品酒精(供农村消毒用),仅半个月就收储原料500吨。
(2)土法蒸馏:改造酒厂设备,实现纯度达标
叶树秋征用沈阳郊区一家废弃酒厂,将原有酿酒蒸馏设备改造为“酒精提纯装置”:
- 发酵环节:用石灰水调节原料ph值,加入酵母(从食品厂调配),在陶缸中发酵7天,产出酒精度约15的粗酒;
- 提纯环节:将粗酒倒入蒸馏罐(用钢板焊接改造),通过柴火加热(用煤矿废弃煤渣作燃料),收集78c左右的馏分(酒精沸点),第一次蒸馏后酒精度达65,再进行二次蒸馏,最终得到纯度≥75的医用酒精;
- 杂质去除:在酒精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静置24小时去除醛类杂质,再用活性炭过滤,确保酒精无异味、无毒性。
为确保纯度,叶树秋还请沈阳医学院的教授设计“简易酒精计”——用玻璃管和水银制成,工人可随时检测酒精纯度,不合格的绝不出厂。投产后,酒厂日产能达3吨,不仅满足前线需求,还能供应后方医院。
3 中药外伤药厂:老中医牵头,研发“战地急救中药”
(1)组方研发:筛选“止血快、易携带”的中药方剂
叶树秋邀请辽宁著名3位老中医,结合志愿军战地需求(伤口多为枪弹伤、炸伤,需快速止血、消炎、防感染),筛选出3个核心方剂:
- 止血散:以蒲公英、黄柏、三七(从云南紧急调运)按5:3:2比例研磨成粉,止血效果快,且能消炎;
- 消炎膏:用凡士林(从化工厂调配)作基质,加入黄连、黄芩提取物,涂抹伤口可预防感染,且不刺激皮肤;
- 生肌膏:以当归、白芷、紫草熬制成膏,用于伤口愈合期,促进肉芽生长,减少疤痕。
(2)简易生产:利用现有厂房,实现批量制作
中药厂设在锦州一家废弃中药铺,工人多为当地中药房的学徒,生产流程简化为“研磨-熬制-分装”:
- 药材研磨用石碾(从农村征集),确保药粉细腻;
- 熬制用大铁锅(改造为夹层锅,用蒸汽加热),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
- 分装采用小瓷瓶(从瓷厂定制,每瓶10克),瓶盖用蜡密封,防止受潮,方便战士随身携带。
为验证药效,叶树秋还组织志愿者(工厂工人、部队伤员)进行试用,确认止血散3分钟内可止血、消炎膏感染率低于2后,才批量送往前线。
4 医药箱制造厂:因地制宜,打造“耐用便携”。
(2)细节设计:贴合战地需求
- 箱体加装金属卡扣(用军工废弃零件加工),防止运输中箱体打开;
- 箱盖内侧贴“急救流程图”(用油墨印刷,简单易懂),战士即使不懂医术,也能按图操作;
- 箱体两侧加装背带(用被服厂剩余帆布制作),方便卫生员背负行军。
工厂日产能达500个医药箱,每个箱子上都印着“保家卫国,守护生命”八个字,送往前线后,卫生员反馈:“这箱子结实耐用,比之前的木质箱子强太多,在战壕里磕磕碰碰也不怕坏!”
- 制度端:军委后勤部采纳其提出的质检制度,在全国推行“采购三审三查”“随机抽检”“质检签名溯源”
- 前线反馈:志愿军卫生部发来感谢信,明确提到“自使用辽宁生产的医疗物资后,伤口感染率下降82,截肢率下降65,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当第一批印有“叶树秋监制”的医药箱送抵上甘岭阵地,卫生员用里面的止血散为重伤战士止血,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战士虚弱地说:“谢谢后方的同志,这药真管用,我还能再上战场!”消息传回辽宁,叶树秋站在中药厂的熬制车间,看着沸腾的药汁,眼眶湿润——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没有辜负那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战士。
这场针对劣质医疗物资的“攻坚战”,不仅守护了志愿军的生命,更奠定了新中国医疗物资“质量优先、溯源可追”的制度基础。而叶树秋以实业破局、以制度兜底的务实作风,也成为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史上的一段佳话,让“工业为盾、医疗为矛”的理念,深深镌刻在新中国的发展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