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沈阳东北机床厂的厂房里,机床轰鸣声昼夜不息,“东北一号”车床批量下线,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叶树秋站在车间调度台前,看着满负荷运转的生产线,眉头舒展——筹建一年,机床厂终于步入正轨,可他自己的“人生大事”,却成了东北局工业委员会领导们的“心头急”。
“树秋,你都32了,整天泡在工厂里,身边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这怎么行?”工业委员会主任李振华第三次把叶树秋叫到办公室,语气带着关切,“今天我给你介绍一位,是沈阳机床厂的技术科科长,叫苏婉,留苏回来的,懂机械,跟你有共同语言!”
叶树秋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李主任,工厂刚稳定,还有很多事要做”
“工作重要,个人问题也重要!”李振华打断他,“你是东北工业的标杆,得先把小家建好,才能更好地干事业!就这么定了,周末下午,在你们厂的职工活动室见面,我己经帮你约好了!”
就这样,在领导们的热心“安排”下,这位在机床前挥洒自如的工业硬汉,被迫开启了啼笑皆非又满是温情的相亲之旅。
1 第一面:留苏女技师,机床旁的“技术对话”
周末下午,职工活动室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桌上摆着茶水和水果,李振华亲自坐镇“把关”。苏婉准时到来,一身浅蓝色工装,齐耳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一本《机床设计手册》,看起来干练又专业。
“叶书记,久仰大名,我读过你写的《简易精密车床制作手册》,里面手工研磨导轨的工艺,太有启发了!”苏婉一开口,就聊起了技术,瞬间打破了尴尬。
叶树秋眼睛一亮,之前的拘谨一扫而空:“苏科长过奖了,留苏的技术更先进,比如你们厂的液压传动车床,精度比我们的还高,有空我想向你请教。”
两人从导轨研磨聊到齿轮加工,从苏联机床的优势聊到国产机床的改进方向,越聊越投机,李振华在一旁笑着插话:“你们俩啊,见面就聊机床,也聊聊别的!”
苏婉脸颊微红,合上手册:“叶书记,听说你用煤矿钢梁造车床床身,真的吗?”
“是真的,”叶树秋起身,带着她去车间看“东北一号”。”
苏婉伸手抚摸床身,眼神里满是敬佩:“这种‘土法创新’的精神,正是我们国产机床需要的。
夕阳透过车间窗户,洒在两人身上,机床的金属光泽与他们眼中的光芒交织,氛围格外融洽。可几天后,苏婉主动找到叶树秋:“叶书记,我认真想了想,我们更适合做技术伙伴,我性格太急,而你满脑子都是工厂,恐怕没时间兼顾家庭。”
叶树秋笑着点头:“我明白,能认识你这样的技术人才,也很开心。”
2 第二面:小学教师,校园里的“跨界碰撞”
这次牵线的是东北局工业委员会的副主任王强,介绍的是沈阳实验小学的语文教师陈静,温柔文静,喜欢文学。
见面地点约在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放学后的校园很安静,陈静带着叶树秋参观教室,教室里贴着孩子们写的作文,其中一篇《我的梦想是造机床》,让叶树秋停下了脚步。
“这是我们班学生写的,他们都知道你是造机床的英雄。”陈静笑着说,声音轻柔。
叶树秋看着作文,眼神温柔:“孩子们的梦想很纯粹,我们造机床,就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两人坐在操场的长椅上,陈静聊起孩子们的趣事,叶树秋认真倾听,偶尔分享工厂里工人的创新故事。可聊到周末安排时,叶树秋有些为难:“我周末可能要去车间,最近一批出口的机床,得盯着质量。”
陈静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叶书记,我知道你工作忙,可家庭也需要陪伴”
叶树秋沉默了,他知道陈静说得对,可机床厂正是爬坡期,他实在放不下心。这次相亲,最终也以“性格不合”告终。
3 第三面:医院护士,病房里的“温情试探”
第三位介绍人是机床厂的工会主席,介绍的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的护士林晓燕,性格爽朗,细心体贴。
见面那天,叶树秋刚在车间处理完一台故障机床,穿着工装就赶了过去,袖口还沾着机油。林晓燕看到后,没丝毫嫌弃,反而笑着说:“一看就是刚从车间出来,叶书记真是个实干家。”
两人在医院的花园里散步,林晓燕聊起工作中的趣事:“上次你们厂有个工人操作机床时不小心伤了手,送来我们医院,我给他换药时,他还念叨着车间的生产进度,说不能耽误交货。”
“是老王,”叶树秋叹了口气,“都怪我,安全培训没做到位。
“你别自责,工人都跟我说,你对他们特别好,冬天给车间装暖气,夏天给大家发降温品。”林晓燕说,“我就喜欢踏实肯干、关心别人的人。”
这次见面很愉快,林晓燕不介意他忙,还主动提出:“你忙你的,我有空可以去工厂看你,给你送点吃的。”
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叶树秋发现,两人的生活节奏实在不合——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林晓燕也需要值夜班,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上一面。叶树秋主动提出:“晓燕,你值得更好的陪伴,我给不了你想要的安稳。”
林晓燕虽然遗憾,但也理解:“叶书记,你是个好人,希望你能早点找到懂你的人。”
1 礼物:带着机油味的“心意”
每次相亲,叶树秋都不知道送什么礼物,最后总忍不住从工厂带点“特产”——给苏婉送了一把自己亲手打磨的精密锉刀,说“你修机床能用得上”;给陈静送了一个微型机床模型,是工人特意为他做的,说“孩子们可能会喜欢”;给林晓燕送了一个用不锈钢打造的小饭盒,说“你值夜班时,能装热饭”。
这些带着机油味的礼物,虽然不够浪漫,却满是真诚。苏婉后来笑着对李振华说:“叶书记的礼物,是最实用的‘技术礼’;陈静则把机床模型摆在了教室的讲台上,告诉孩子们“这是叶叔叔造的机床”。
2 约会:离不开工厂的“加班插曲”
几次相亲,都难免被工厂的事打断。和苏婉在职工活动室见面时,车间突然来电说一台车床故障,叶树秋抱歉地说:“我得去看看,马上回来。”结果一去就是两个小时,回来时苏婉还在等他,手里拿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对故障的猜测;和林晓燕去看电影,刚开场,工厂的电话就来了,说有紧急订单需要确认,叶树秋只能愧疚地送林晓燕回家,自己返回工厂。
“他心里装着工厂,装着机床,虽然忙,但很可靠。”林晓燕后来对朋友说。
3 同事调侃:车间里的“相亲八卦”
叶树秋的相亲之旅,成了机床厂工人的“日常八卦”。每次他相亲回来,工人们都会围着他打听:“叶书记,这次成了吗?”“对方是啥样的?”
有一次,他和苏婉在车间讨论技术,工人老王故意大声说:“叶书记,苏科长,你们俩站在一起,就是‘机床界的金童玉女’啊!”
苏婉脸颊通红,叶树秋则板起脸:“老王,赶紧去干活!”可转身时,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工人们还主动帮他出主意:“叶书记,相亲别总聊机床,聊聊电影、聊聊美食啊!”“下次我们帮你把车间收拾干净,让你带姑娘来参观!”
1 意外相遇:维修车间里的“女师傅”
初夏的一天,机床厂从南满调拨的一批设备需要检修,带队的是南满机械修理厂的技术骨干——赵梅。赵梅是老王的徒弟,之前跟着叶树秋学习过手工研磨技术,性格泼辣能干,穿着工装,头发扎成马尾,手里拿着扳手,正在维修一台老旧车床。
“叶书记,好久不见!”赵梅看到叶树秋,笑着打招呼,手里的扳手还在转动。
“赵梅?你怎么来了?”叶树秋很意外,印象里那个跟着老王学技术的小姑娘,如今己经能独当一面了。
“南满派我来支援你们检修设备,顺便学习一下‘东北一号’的生产工艺。”赵梅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台车床的主轴有点晃动,我怀疑是轴承磨损了。”
叶树秋蹲下身,和她一起查看:“我看是导轨变形了,得重新研磨。”
两人默契配合,一个测量精度,一个调整设备,不知不觉忙到了傍晚。赵梅熟练地用锉刀打磨导轨,动作精准利落,叶树秋看着她,想起了当年在南满攻坚“南满一号”的日子。
2 心有灵犀:懂他的执着与温柔
检修设备的日子里,赵梅每天都泡在车间,和叶树秋一起加班。她知道他对机床的执着,从不抱怨他忙;她懂他的“土法创新”,能和他聊到一起;她还会在他加班晚了的时候,默默从食堂给他带一份热饭。
有一次,叶树秋因为一批出口机床的质量问题焦头烂额,深夜还在车间核对数据。赵梅端着一碗热粥走进来:“叶书记,先喝点粥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叶树秋抬头,看到赵梅眼里的关切,心里一暖:“谢谢你,赵梅。”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赵梅坐在他身边,“这批机床的精度我检查过了,都符合标准,你放心。”
两人聊起南满的日子,聊起“南满一号”的攻坚时光,聊起对国产机床的期待,越聊越投机。叶树秋发现,赵梅不仅懂技术,更懂他——懂他对工业的热爱,懂他对工人的关心,懂他看似木讷背后的温柔。
3 领导助攻:“早就该想到你们俩!”
李振华看到叶树秋和赵梅在车间里默契配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树秋,我怎么早没想到呢?赵梅这姑娘,能干、踏实,还懂你的工作,你们俩才是最般配的!”
王强也凑过来:“我看行!赵梅是南满出来的,了解你的过去,又能和你一起干事业,简首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叶树秋这次没有推辞,他看着不远处正在指导工人检修设备的赵梅,眼神坚定。
4 告白:机床旁的“浪漫”
设备检修完成的那天,叶树秋把赵梅叫到“东北一号”车床前,这台车床的床身,正是用当年南满的煤矿钢梁打造的。
“赵梅,”叶树秋有些紧张,手心冒汗,“南满的日子,谢谢你跟着我们一起吃苦;现在到了沈阳,我希望希望以后的日子,能和你一起,造更多更好的机床,一起建设我们的家。”
赵梅看着他,眼睛里闪着泪光,用力点头:“叶书记,我愿意!”
车床的轰鸣声中,两人相视而笑,阳光透过车间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机床的金属光泽,成了最浪漫的背景。
1950年国庆,叶树秋和赵梅在机床厂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奢华的排场,只有工人、领导和亲朋好友的祝福。婚礼上,李振华笑着说:“叶树秋同志,你不仅为新中国造了机床,还找到了懂你的另一半,这是双重胜利!”
工人们送来的礼物,全是和机床相关的——一把精密的千分尺、一个手工打造的齿轮摆件、一块刻着“工业兴邦,家庭幸福”的金属牌匾。
婚后,赵梅留在了东北机床厂,担任技术科副科长,和叶树秋一起投身机床研发。他们的家,就在机床厂的职工宿舍里,窗户正对着车间,晚上能听到机床的轰鸣声,那是他们最熟悉的催眠曲。
叶树秋不再是那个只懂工作的“工业硬汉”,他会在下班回家后,帮赵梅做家务;会在周末,带着她去沈阳的公园散步;会在她加班时,给她送去热饭。而赵梅,也会在他遇到技术难题时,和他一起熬夜钻研;在他疲惫时,给他温暖的陪伴。
机床厂的生产蒸蒸日上,“东北一号”车床不断升级,国产机床开始出口到东欧国家;而叶树秋的小家,也充满了欢声笑语,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叶工”,寓意着传承工业人的梦想。
夕阳下,叶树秋和赵梅并肩站在车间里,看着运转的机床,看着忙碌的工人,脸上满是幸福。对他而言,最圆满的人生,莫过于一手打造新中国的工业脊梁,一手牵着懂他的人,一起见证国家的崛起与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