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辽沈大地绿意盎然,南满通化机械修理厂的车间里,“南满一号”车床仍在平稳运转,而车间外,一列专列缓缓停下——东北局书记林枫、东北局工业委员会主任李振华,带领东北各省市工业领导共50余人,专程前来调研学习。当林枫书记亲手转动“南满一号”的手轮,看着精密零件从车床加工而出时,当即拍板:“把叶树秋调到沈阳,筹建东北机床厂!让南满的技术火种,点燃东北乃至全国的工业荒原!
1 现场观摩:“土车床”里的工业密码
调研团一进车间,就被“南满一号”和多台仿制车床围住。。”他边操作边讲解,“南满的经验核心,是‘没有设备造设备,没有技术创技术’——用军工废钢做原料,用土法替代精密仪器,让工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林枫书记俯身查看车床导轨上的研磨痕迹,手指轻抚过手工锉制的齿轮:“树秋同志,你们用简陋设备造出精密车床,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工业精神的胜利!东北解放后,工业重建缺的就是这种敢想敢干、精益求精的劲头。”李振华则让技术团队详细记录车床构造,叮嘱道:“把每个零件的加工工艺、尺寸参数都记下来,这是最实用的工业教材。”
各地领导纷纷提问:“手工研磨如何保证精度?”“齿轮加工的模数如何控制?”叶树秋让工匠现场演示手工锉齿、砂轮研磨,南满机械骨干老王还拿出《简易精密车床制作手册》,分发给众人:“这是我们总结的经验,从床身锻造到齿轮加工,每一步都有详细流程,各地都能借鉴。”
2 座谈部署:从“经验推广”到“战略布局”
调研座谈会上,林枫书记拿着南满工业发展报表,声音洪亮:“两年时间,南满从无到有,建起火车修造厂、炸药厂、橡胶厂,还能自制精密车床,这种‘以点带面、以工促工’的模式,要在全东北推广!”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叶树秋身上,“当前新中国即将成立,工业基础薄弱,机床是‘工业母机’,东北作为全国工业基地,必须建起自己的机床厂。沈阳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由你牵头筹建东北机床厂,担子虽重,但东北局和各地都会全力支持!”
李振华补充道:“东北局己协调调拨100吨优质钢材、20台老旧机床设备,从南满抽调50名技术骨干,再从苏联引进部分核心技术,力争一年内实现机床批量生产,为新中国工业提供装备支撑。”
叶树秋站起身,郑重敬礼:“请组织放心!我一定把南满的经验带到沈阳,把东北机床厂建成全国一流的机床制造基地,为新中国献礼!”
3 交接与启程:带着火种赴沈阳
调研结束后,叶树秋用一周时间完成南满工作交接——将“南满一号”车床移交工业纪念馆,安排技术骨干继续推广“土法精密制造”经验,叮嘱南满工业团队:“要继续深耕煤炭、机械、铁路协同产业,为东北工业发展提供支撑。”
启程那天,南满的工人、百姓、战士自发到火车站送行。老王捧着一把亲手打磨的齿轮,塞到叶树秋手里:“叶书记,这是俺们的一点心意,带着它去沈阳,就像带着南满的根!”刘老汉提着一篮刚蒸好的玉米饼:“路上饿了吃,到了沈阳好好干,俺们等着听机床厂开工的好消息!”
叶树秋握着大家的手,眼眶湿润:“谢谢乡亲们,等机床厂造出第一台车床,我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火车开动时,站台上响起整齐的口号:“工业兴邦,叶书记加油!”
沈阳,曾是伪满和国民党时期的工业重镇,留下了大量破旧的工厂和设备。叶树秋抵达时,东北机床厂的选址地——原伪满机械制造厂,到处是废墟和锈迹斑斑的机床,杂草丛生,满目疮痍。
1 选址与规划:盘活旧资源,搭建新框架
叶树秋带着团队实地勘察,决定“因地制宜、盘活存量”:
- 厂房改造:利用原有的3座大型车间,清理废墟后加固屋顶、铺设水泥地面,安装南满发电厂支援的蒸汽管道,解决供暖和动力问题;
- 设备整合:将东北局调拨的20台老旧机床、南满带来的5台仿制车床,以及从国民党遗留仓库中找到的10台精密机床,集中进行修复改造,由南满技术骨干带队,用“土法+新技术”结合的方式,提升设备精度;
- 人才组建:组建“三位一体”团队——南满技术骨干(负责核心工艺)、沈阳本地工匠(熟悉本地工业基础)、苏联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还从东北工业学校选拔100名青年学徒,成立“机床技师培训班”,叶树秋亲自授课,传授精密加工经验。
2 技术攻坚:从“土法”到“标准化”的跨越
筹建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实现机床生产的“标准化”——南满的“手搓车床”靠经验和匠心,而批量生产需要统一的图纸、工艺和质量标准。
- 工艺规范化:制定《机床加工工艺手册》,将手工研磨、齿轮加工等土法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规范流程,比如“导轨研磨三步法”“齿轮锉制精度标准”,让每个工人都能按标准操作;
- 质量检测体系:建立“三级检测制度”——工人自检、班组互检、专业检测组终检,引进苏联的精密检测仪器,结合南满的手工检测经验,确保每台机床都符合标准。
3 物资保障:多方协调,破解瓶颈
机床生产需要大量优质钢材、轴承、电机等物资。叶树秋一方面对接南满煤矿和钢铁厂,确保优质焦煤和钢材供应;另一方面联系东北局后勤部门,协调从苏联进口精密轴承和电机;同时发动工人“废物利用”,将国民党遗留的废钢、废铁重新冶炼,加工成机床零件,节省物资成本。
有一次,机床的核心部件——主轴轴承供应短缺,叶树秋立刻联系南满机械加工厂,用“南满一号”的技术,紧急加工了20套轴承,解了燃眉之急。苏联专家看到后,赞叹道:“叶同志,你们的技术虽然‘土’,但实用性极强,这正是新中国工业需要的精神!”
4 开工试产:第一台“东北造”车床诞生
1949年9月,东北机床厂的第一台标准化车床——“东北一号”正式试产。当车床启动,主轴平稳转动,刀具精准加工出齿轮时,车间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林枫书记专程赶来视察,看着加工出的精密零件,激动地说:“树秋,这台车床,是东北工业的骄傲,更是新中国工业的希望!”
“东北一号”。试产成功后,机床厂立刻投入批量生产,第一批10台车床很快下线,被调拨到东北各地的机械厂,支援工业重建。
就在东北机床厂热火朝天生产时,叶树秋收到了东北局的通知——作为东北工业战线的代表,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
1 临行准备:一份特殊的“献礼”
叶树秋激动不己,他和技术团队商量,决定制作一台微型“东北一号”车床模型,作为献给新中国的礼物。模型按1:10比例制作,全长25厘米,所有零件都按标准工艺加工,甚至能手动转动主轴,加工出微小的齿轮。
制作模型时,工人们纷纷参与:老王手工锉制微型齿轮,小李打磨微型导轨,叶树秋则用千分尺反复测量精度。模型完成后,大家用红绸包裹,叶树秋亲手在底座上刻下:“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机床厂 1949年10月1日”。
出发前,叶树秋站在机床厂的厂房前,看着整齐排列的车床和忙碌的工人,心里充满感慨:从南满的“手搓车床”到沈阳的标准化机床厂,从剿匪土改到工业兴邦,这几年的奔波与付出,都将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2 赴京征程:一路荣光,一路期盼
叶树秋带着微型车床模型,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火车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热情交流,当得知他是东北机床厂的筹建者时,纷纷围过来询问:“叶代表,你们真的能用土法造出精密机床?”“东北机床厂能生产多少台机床?”
叶树秋拿出模型,给大家演示:“这是我们生产的车床模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计划年产1000台机床,支援全国工业建设!”代表们看着精致的模型,纷纷赞叹:“这才是新中国需要的礼物,是工业崛起的希望!”
火车抵达北京时,街头彩旗飘扬,到处是庆祝的人群。叶树秋看着这座即将见证历史的城市,内心无比激动——他从东北的黑土地走来,带着工业人的梦想,即将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3 开国大典:见证荣光,许下誓言
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叶树秋站在观礼台上,身着崭新的军装,手里紧紧抱着微型车床模型。当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广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礼炮齐鸣,响彻云霄。
叶树秋热泪盈眶,他想起了南满的皑皑白雪,想起了通化车间的火星西溅,想起了沈阳机床厂的第一声轰鸣,想起了无数为工业兴邦而奋斗的工人和战友。这一天,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有了最崇高的意义。
阅兵式上,当工业战线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时,叶树秋激动地挥手。他知道,新中国的工业之路,才刚刚起步,而东北机床厂,将成为这条路上的重要基石。
庆典结束后,叶树秋将微型车床模型交给了中央工业部,部长握着他的手说:“叶同志,这份礼物意义重大,它代表着东北工业的力量,代表着新中国工业的未来!希望你们把东北机床厂办好,为全国工业发展树立标杆!”
开国大典结束后,叶树秋立刻返回沈阳。他带着从北京带回的使命感,投入到东北机床厂的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机床厂不断扩大规模,1950年就实现年产500台机床,产品不仅供应东北,还调拨到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支援全国工业重建。
南满的技术经验,在沈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手工研磨工艺”被纳入全国机床制造标准,“土法创新”精神激励着无数工业人,东北机床厂培养的技术骨干,成了新中国机床工业的中坚力量。
多年后,叶树秋站在东北机床厂的展览馆里,看着陈列的“南满一号”车床模型、“东北一号”车床和那台献给开国大典的微型模型,感慨道:“从南满到沈阳,从‘手搓车床’到规模化生产,我们用匠心铸就工业脊梁,用奋斗见证国家崛起。新中国的工业梦,正是在这样的坚守与创新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而那台微型车床模型,至今仍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段工业传奇的见证——见证着一位共产党人,带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在东北黑土地上,用机床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刻下了最坚实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