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49章 工业血液和血管联通

第149章 工业血液和血管联通(1 / 1)

南满铁厂发电厂的涡轮机重新转动起来时,通化县城的天空飘起了淡淡的煤烟——500千瓦发电机轰鸣着产出电流,却只能在厂房内点亮几盏电灯。叶树秋站在发电机旁,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电压数值,眉头拧成了疙瘩:发电厂修复仅用了28天,可输电网的困境却成了“发电难送电”的死结——鬼子遗留的电线杆腐朽过半,电线绝缘层破损漏电,全县仅有的3名老电工连线路检修都忙不过来,更别提搭建覆盖县城及工厂的电网;而南满急需的电缆厂,连拉丝机、绝缘机的基本操作都没人会,想自产电缆更是天方夜谭。

“电送不出去,发电厂就是个铁疙瘩!”叶树秋把输电网调研图拍在桌上,图上用红笔圈满了问题点:【电线杆:120根中有80根腐朽,需更换】【电线:现有裸线仅够1公里传输,绝缘线缺口5公里】【电工:仅3名老电工,无高压操作经验】【电缆厂:设备齐全但缺技术工人,无法生产10平方毫米以上电缆】。当天下午,他带着这份图和南满的资源清单,登上了前往哈城的火车——这一次,他要以南满的煤、木资源为筹码,换回电工和电缆厂技术工人,打通南满工业的“电力血脉”。

出发前,叶树秋用两天时间跑遍了南满的关键节点,每一处场景都透着“有电用不上”的焦灼,也让他的求援目标更精准。

1 工厂里的“限电窘境”

通化机械修理厂的3台车床刚试通电,就因线路漏电跳闸三次。老电工张师傅带着徒弟,用绑着布条的木棍排查线路,额头上满是汗珠:“叶书记,这裸线太危险,雨天根本不敢用,而且线径太细,带动两台车床就过载,想修煤矿的巷道支架都没法开工。”车间里,北满来的技术骨干看着闲置的铣床叹气:“有电力却用不上,跟北满刚建厂时缺电一个样,只是难题换了个方向。”

更棘手的是铁厂煤矿——发电厂的电送不到井下,矿工们只能靠油灯照明挖矿,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引发瓦斯爆炸。矿长老陈拉着叶树秋的手:“叶书记,井下要是能通上电,装个通风机、照明灯,日产能能从50吨提到80吨,焦煤供应也能跟上发电站和未来的钢铁厂!”

2 县城里的“光明缺口”

通化县城的主街只有两盏破旧的路灯,还是伪满时期的瓦斯灯,天一黑就一片漆黑。妇救会的李秀莲(从北满随工作组南下)带着姐妹在被服厂加班缝棉衣,只能点着煤油灯,针扎到手是常事:“北满的被服厂晚上亮如白昼,缝纫机转得飞快,咱们这儿煤油灯熏得眼睛疼,一天缝的棉衣还没北满半天多。”

扫盲班的教室更糟,十几名学员围着一盏油灯上课,课本上的字都看不清。教员小王无奈地说:“要是能通上电,装两盏电灯,学员们能多学两个小时,识字效率能提高一倍。”

3 电缆厂的“设备空转”

南满的电缆厂是伪满时期的小型作坊,有2台拉丝机、1台绝缘机和1台绞合机,叶树秋让人修复了设备,却连一名会操作的工人都找不到。从北满工厂抽调的学徒小李,对着拉丝机琢磨了三天,一开机就把铜丝拉断了:“这机器跟北满的面粉机完全不一样,不知道转速怎么调,绝缘层也裹不均匀,造出来的电缆一通电就短路。”

叶树秋看着闲置的设备,心里清楚:光靠外部调拨电缆不够,南满必须能自产——煤矿、工厂、县城的线路需求越来越大,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建自己的电缆厂,才能彻底解决电线缺口。

火车抵达哈城时,叶树秋没先去东北局,而是首奔哈城电业局和电缆厂——他知道,空泛的请求不如“资源置换”的诚意,南满的优质焦煤、红松木材,正是哈城急需的工业原料。

1 第一站:哈城电业局——缺电工?用焦煤换

哈城电业局局长赵斌是留洋归来的电气专家,看着叶树秋带来的南满输电网调研图,连连摇头:“树秋同志,你这电网简首是‘豆腐架子’——腐朽电线杆、破损裸线,再加没经验的电工,通电就是隐患,搞不好会出人命!”

叶树秋掏出南满煤矿的化验单,放在桌上:“赵局长,我知道难。?我们愿意用每月500吨焦煤,换你们派10名高压电工,再帮我们培训20名本地电工。”

赵斌拿起化验单看了又看,语气松动:“焦煤我们确实急需,可哈城的电工也紧张——市区正在扩电网,还有铁路信号灯要检修,能抽掉的人不多。”

“赵局长,我不要长期派驻,就派1个月!”叶树秋立刻补充,“10名电工帮我们搭建主干线路、排查隐患,同时培训本地人员,1个月后他们撤回,我们的电工就能顶上来。焦煤我们先预付200吨,剩下的按月结算,绝不拖欠。”

他还拿出南满的输电网规划图:“我们计划先建‘发电厂-煤矿-机械修理厂-县城’的主干线,全长8公里,用你们的电工指导,1个月绝对能完工。后续南满的电网扩修,还能给哈城的电工提供实践机会,双赢的事!”

赵斌被说动了,当即翻出人员名册:“行!我给你派10名最有经验的高压电工,都是参与过哈城铁路电网建设的,带队的是老王,他懂山地线路搭建,正好适合南满的地形。

2 第二站:哈城电缆厂——缺技术?用木材换

哈城电缆厂是东北解放区唯一能生产10-50平方毫米电缆的工厂,厂长孙明是老技师,手里握着拉丝、绝缘、绞合的核心技术。叶树秋带着红松木材样品找到他时,孙明正在车间查看电缆质量,看到样品眼睛一亮:“这红松纹理紧密,是做电缆线盘的好材料,我们现在用的杨木线盘,装500米电缆就变形,红松的能装1000米!”

叶树秋顺势说:“孙厂长,南满林场的红松有的是,我们愿意每月给电缆厂供应200立方米红松原木,换你们派5名技术工人,指导我们的电缆厂投产——设备我们有,就是没人会操作,连最基础的铜丝拉丝都搞不定。”

孙明叹了口气:“技术工人我能派,可你们的工人基础太差,5个人怕是不够。而且电缆生产的关键工艺,比如绝缘层的橡胶配比、绞合的节距控制,不是短期能教会的。”

“我们可以派10名学徒来哈城先培训10天!”叶树秋立刻接话,“先让他们在你们工厂跟着技术工人实操,学会基础操作再回南满,你们的技术工人到了之后,只需要指导难点和质量把控。另外,我们的电缆厂投产后,生产的10平方毫米以下的民用电缆,优先供应哈城的商铺、学校,价格比你们自己生产低10。”

他还承诺:“南满的煤矿能给你们供应优质焦煤,用于电缆厂的蒸汽锅炉;林场的桦木能做绝缘材料的填充料,以后我们就是你们的原料供应基地,长期合作!”

孙明算了笔账,红松原料和低价电缆的诱惑不小,当即拍板:“派6名技术工人!拉丝、绝缘、绞合、检测各1名,再配1名车间管理,帮你们制定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学徒培训我亲自安排,保证10天内教会基础操作。”

临走时,孙明还让仓库管理员给叶树秋装了2卷10平方毫米的电缆样品:“这是我们最好的产品,你们回去可以参考,我们的技术工人到了,就能按这个标准生产。”

3 第三站:东北局——牵线搭桥,敲定保障

搞定电业局和电缆厂后,叶树秋去东北局汇报,李铭副书记听完他的求援方案,笑着说:“树秋,还是你有办法,用南满的资源换技术,比空口要支援管用多了!”

叶树秋拿出双方初步达成的协议:“李副书记,哈城这边己经同意派16名技术人员,还能培训我们的学徒,只是需要东北局出面协调运输——电缆样品、培训设备,还有后续的焦煤、木材运输,得靠铁路保障。”

李铭当即批示:“东北局给你开绿灯!哈城到南满的铁路优先安排你的运输车厢,技术人员的食宿、安全由沿途军区负责,你放心回去,我会让后勤部门跟哈城对接,确保人员和物资按时到位。”

他还补充:“另外,我给你协调了2台小型变压器,从东总后勤调拨,解决南满电压不稳定的问题。记住,技术人员来了要好好待,给他们改善食宿,兑现承诺的待遇,别让人家觉得南满条件差。”

带着东北局的批示和哈城的合作协议,叶树秋连夜返回南满。消息传开,等待通电的工厂工人和百姓都激动不己,机械修理厂的小李更是提前打扫好了车间,等着电工来搭线路;电缆厂的学徒们打包好行李,准备去哈城培训。

1 电工团队到位:山地架线,破解“最后一公里”

3天后,哈城电业局的10名电工在老王的带领下抵达通化。叶树秋亲自去火车站迎接,给他们安排了带煤炉的宿舍,每天三餐加鸡蛋和肉,还让后勤组准备了防冻手套、登山绳(南满多山地,架线需要攀爬)。

老王没歇着,第二天就带着团队和南满的3名老电工、20名学徒,去勘察线路。。”

他们制定了“分段施工”方案:

- 第一段(发电厂-煤矿):2公里,用新调运的水泥电线杆(从哈城置换),优先保障煤矿井下通电;

- 第二段(煤矿-机械修理厂):3公里,用修复的旧电线杆加固,解决工厂生产用电;

- 第三段(机械修理厂-县城):3公里,铺设绝缘电缆,保障百姓和商铺用电。

施工时,电工们带着学徒攀爬山坡,用登山绳固定身体,在电线杆上作业;地面上,战士们和百姓帮忙抬电线杆、拉电线。老王手把手教学徒们接线、测电压:“接线要拧紧,不然会发热;测电压时要先接地线,安全第一。”

有一次,一段线路在半山腰漏电,老王带着学徒小李爬上去排查,发现是绝缘层破损,他用随身携带的绝缘胶带修补,一边补一边说:“南满的天气干燥多风,以后要定期巡检,发现破损及时修,别等出了事故再后悔。”

1个月后,主干线路顺利完工。当煤矿井下的照明灯亮起、机械修理厂的铣床全速运转、县城主街的电灯点亮时,百姓们围着电线杆欢呼,张师傅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终于能在电灯下干活了!”

2 电缆厂技术落地:从“学徒培训”到“自主生产”

与此同时,南满的10名学徒在哈城电缆厂接受了10天的密集培训,学会了拉丝、绝缘的基础操作;6名哈城技术工人也抵达南满,进驻电缆厂。

技术工人老张负责拉丝机操作,他先调整机器转速:“拉丝要循序渐进,粗铜丝先拉成中丝,再拉成细丝,转速太快会断,太慢效率低。”他让学徒们轮流操作,自己在旁边盯着,一发现问题就立刻纠正:“你看,手要稳,进料要均匀,不然拉出来的铜丝粗细不一,电阻就不稳定。”

负责绝缘的李师傅,带着学徒们调配橡胶绝缘层:“橡胶和硫磺的比例是10:1,温度要控制在150c,不然绝缘层会开裂,通电就短路。”。”

叶树秋每天都去电缆厂查看进度,看到第一批10平方毫米的电缆生产出来时,他拿着样品去检测:“绝缘性达标,电阻稳定,能用于主干线路的分支线!”

3个月后,南满电缆厂实现量产,每月能生产10-20平方毫米电缆5000米,不仅能满足南满的电网扩修需求,还能给北满供应部分民用电缆。孙明厂长来南满考察时,看到整齐的车间和合格的产品,笑着说:“叶书记,你们的工人学得真快,现在的电缆质量,跟我们厂的差不了多少!”

半年后,南满的输电网覆盖了通化县城及周边5个乡镇,12座工厂、300家商铺、20所学校和医院都通上了稳定的电。铁厂煤矿的日产能提升到80吨,机械修理厂实现24小时生产,农具和煤矿设备的自给率从30提升到70;电缆厂不仅能自产电缆,还培养了30名本地技术工人,形成了“生产-培训-扩产”的良性循环。

叶树秋站在通化县城的制高点,看着夜晚亮起的万家灯火、工厂里轰鸣的机器、铁路上通电运行的信号灯,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去哈城求援时带的焦煤和木材样品,想起电工和技术工人忙碌的身影,想起百姓们欢呼的场景——南满的工业命脉,终于被打通了。

东北局领导来南满视察时,看着通电的工厂和县城,握着叶树秋的手说:“树秋,你用南满的资源换技术,既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又培养了自己的人才,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南满的工业底子,终于被你盘活了!”

叶树秋笑着回应:“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哈城的技术支持,是南满百姓和工人的努力。接下来,我们要靠电力驱动更多工厂,让南满的工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远处的发电厂烟囱冒着青烟,输电线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南满的工业篇章,正随着电流的流动,书写出更精彩的内容。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涅盘归:废柴嫡女搅风云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纭纭出生在五十年代 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 错失系统的我,捡到了舰娘 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 天上掉下个炼丹炉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抗战:我,神枪手,团长当祖宗供 官场:权利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