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27章 解决兵工厂困境(2)

第127章 解决兵工厂困境(2)(1 / 1)

满洲里兵工厂解决电力问题后,生产虽有起色,但叶树秋很快发现新的瓶颈:技术人才断层——老工匠懂传统手艺却不熟悉精密设备,年轻战士缺乏系统技术知识,鬼子遗留的先进机床和生产工艺没人能完全吃透。为此,他定下“引才、育才、留才”三步走策略,从俘虏中招募日本工程师,联合当地党委招聘青年学员,却在一次检查中发现人才待遇漏洞,用一场“雷霆整改”激活了全厂的生产活力。

兵工厂的精密车床、炮弹组装线,大多是鬼子留下的“洋设备”,李师傅等老工匠对着图纸琢磨半天,仍有不少技术难点突破不了。叶树秋得知战俘营里关押着20多名原鬼子军工厂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当即决定:“只要他们愿意为解放事业出力,不搞破坏,咱们就放下偏见,用他们的技术!”

叶树秋带着翻译和李师傅,专程前往满洲里战俘营。战俘营里,带头的日本工程师山口一郎(原鬼子军工厂技术主管)正带着几人修补破损的工具,眼神里满是戒备。叶树秋主动上前,没有提过往的敌对,只谈技术:“山口先生,我们的兵工厂有你们熟悉的车床和组装线,但很多工艺没人能掌握,想请你们去指导生产,待遇我们一定保证。”

山口一郎愣住了,他以为会被歧视或强迫劳动,没想到是邀请做技术指导。他犹豫着问:“你们真的会相信我们?不会让我们做苦工?”

“技术没有国界,只要你能用专长帮我们造武器、打反动派,就是在为和平出力。”叶树秋承诺,“我们给你们单独的宿舍,三餐有米有肉(比普通战士多一个荤菜),每月发相当于50斤粮食的‘工资’(用物资抵扣),保证人身安全,绝不强迫加班。

山口一郎和其他工程师商量后,最终有12人愿意加入——他们大多是技术人员,厌恶战争,更想靠手艺谋生。

到厂后,叶树秋没有把他们当“俘虏”,而是按技术专长分配岗位:

- 山口一郎负责总技术指导,协助李师傅优化炮弹生产工艺;

- 懂精密车床的佐藤负责车床车间,教中国工匠操作高难度机床;

- 懂焊接的田中负责维修车间,改进武器修复技术。

他还特意交代:“对日本工程师,要称呼‘师傅’,不准说侮辱性语言,技术上有分歧,就摆数据、试工艺,谁对听谁的。”

起初,中国工匠有抵触情绪,李师傅带头打破隔阂:“山口师傅,你看这车床的进给量,咱们之前调的总出废件,你帮着看看?”山口一郎蹲下身,用卡尺测量零件,指出“进给量太快,刀头磨损快”,调整后废品率果然下降。工匠们渐渐服了,开始主动请教。

日本工程师能解燃眉之急,但长远看,必须培养中国自己的技术工人。叶树秋找到满洲里当地党委,提出“招聘初中毕业青年”的需求:“初中生有文化基础,学理论快;年轻机灵,动手能力强,培养几年就是工厂的骨干。

当地党委很快组织各村镇报名,筛选出50名16-20岁的初中毕业生(当时初中生算“文化人”)。叶树秋和李师傅、山口一郎一起面试,重点考两项:

- 基础能力:考简单算术(比如计算零件尺寸)、认图纸(指出机床的基本部件);

- 动手能力:给一个生锈的扳手,让他们用砂纸打磨、用锤子矫正,观察是否细心、有耐心。

18岁的王小柱,农村出身,父亲是铁匠,他不仅算术快,还能说出“扳手矫正要先找受力点”,被叶树秋一眼看中:“这小子有灵性,重点培养!”最终30名青年通过面试,组成“兵工厂青年培训班”。

叶树秋让李师傅和日本工程师一起制定培训计划,分三个月进行:

- 第一个月:理论学习:每天上午,山口一郎讲机械基础(比如车床的工作原理),李师傅讲安全规范(比如操作机床要戴防护手套、禁止用手摸旋转零件);下午让学员背图纸、画简单零件图,每周考核,不及格的晚上补课。

- 第二个月:基础实操:学员分成小组,在老工匠或日本工程师带领下,操作简单机床(比如打磨零件、组装步枪零件),每人每天至少练习2小时,要求“零件尺寸误差不超过1毫米”。

- 第三个月:岗位实习:把学员分配到各个车间,跟着师傅做辅助工作(比如给车床递工具、记录生产数据),熟悉实际生产流程,表现优秀的可以独立操作简单工序。

人才到位后,叶树秋发现工厂纪律松散:有的工匠上班迟到,有的操作机床不按规范,甚至有学员在车间里打闹。他立刻让行政组牵头,制定《兵工厂管理制度》,从考勤、安全、生产三个维度立规矩:

- 考勤制度:每天早上6点吹哨集合(代替打卡),迟到一次扣1斤粮食补助,迟到三次停训一天;晚上6点收工,统一讲评当天工作。

- 安全制度:操作机床必须戴防护眼镜和手套,车间内禁止吸烟(违者没收当月补助),每天收工后检查设备电源、清理废料,由车间组长签字确认。

- 生产制度:每个车间每天制定生产目标(比如车床车间每天加工50个零件),超额完成的小组奖励20斤粮食,未完成的分析原因、限期改进;零件废品率超过10的,师傅和学员一起返工。

制度实施后,工厂秩序明显好转——早上集合没人迟到,车间里听不到打闹声,工匠们操作时都格外小心,生产效率比之前提高了20。

制度推行半个月后,叶树秋按惯例到各车间检查,却在食堂和宿舍区发现了问题:中国工匠的餐桌上有土豆炖肉,而日本工程师的餐盘里只有咸菜和糙米饭;工程师的宿舍漏风,窗户上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糊着,被子也薄得像纸片。

“后勤组的人呢?!”叶树秋当场发了火,声音震得食堂的碗都在响,“我当初怎么说的?不管是中国工匠还是日本工程师,只要为工厂做事,待遇就必须一样!现在倒好,分三六九等,这是把技术人才往外推!”

后勤负责人低着头解释:“叶司令,现在物资紧张,我们想着先紧着自己人”

“放屁!”叶树秋打断他,“技术不分‘自己人’和‘外人’,山口师傅他们教咱们操作机床、改进工艺,比谁都卖力,凭什么吃差的、住差的?今天就改!”

他当场下令整改:

1 伙食统一:日本工程师和中国工匠、干部吃一样的饭菜,每天至少保证一个荤菜,每周加一次鸡蛋,由食堂公开采购账目,接受所有人监督;

2 宿舍维修:两天内修好工程师宿舍的窗户,装上玻璃,换成和中国工匠一样厚的棉被,再给每个宿舍配一个取暖的煤炉(煤量和干部宿舍相同);

3 待遇补全:之前欠发的工程师“工资”(粮食),三天内补齐,以后每月按时发放,绝不拖欠。

整改当天,叶树秋还亲自去工程师宿舍道歉:“山口师傅,之前是我们考虑不周,让你们受委屈了,以后有任何问题,随时找我。”

山口一郎看着新换的棉被和窗户上的玻璃,眼眶红了:“叶司令,我们没想到您会这么重视我们我们一定好好工作,不辜负您的信任。”

- 日本工程师积极性大增:山口一郎主动画出鬼子军工厂的“炮弹精度优化图”率从之前的40降到10;佐藤教青年学员操作精密车床时,从之前的“点到为止”变成“手把手教””;

- 全厂生产效率翻倍:之前每天只能生产30个合格的迫击炮炮弹外壳,现在能生产80个;步枪零件的成品率从60提升到90,维修车间每周能多修复15挺重机枪,源源不断地支援前线。

叶树秋站在生产车间里,看着山口一郎和李师傅一起讨论工艺,看着王小柱熟练地操作机床,笑着对韩峰说:“你看,只要尊重人才、公平对待,不管来自哪里,都能为咱们的事业出力。这兵工厂,以后就是咱们东北的‘武器粮仓’!”

车间里,机床的轰鸣声、工匠们的讨论声、学员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满洲里兵工厂最动人的“生产交响曲”——叶树秋用“引才、育才着眼长远、留才贵在公平”的思路,彻底盘活了兵工厂的人才资源,为后续支援东北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涅盘归:废柴嫡女搅风云 为了活命,处处吻怎么了 纭纭出生在五十年代 开局全网黑,逆天小记者捅穿黑幕 错失系统的我,捡到了舰娘 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 天上掉下个炼丹炉 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 抗战:我,神枪手,团长当祖宗供 官场:权利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