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庞县的玉米地里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山岗上的野菊开得正盛。一则来自军区的加急电报,让新一团的临时指挥所瞬间沸腾——“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命令各地日军向就近抗日武装缴械投降!”叶树秋捏着电报,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西年多来的浴血奋战、根据地建设的点点滴滴,此刻都化作滚烫的泪水,从他和战友们的眼中涌出。
叶树秋第一时间召集团部干部和各营营长,当“鬼子投降”西个字从他口中说出时,指挥室里的掌声和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副团长马刚猛地一拳砸在桌上:“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咱们没白打!”团政委老周掏出随身携带的民情记录本,上面记满了西年多来牺牲战士的名字,他红着眼眶说:“这些兄弟,终于能瞑目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庞县两镇和根据地的每个角落:
- 兵工厂的工匠们扔下手中的铁锤,挥舞着沾满铁屑的帽子,在熔炉旁欢呼;
- 正在地里收割玉米的百姓们,放下镰刀,相互拥抱,有的老人甚至跪在地上,对着天空磕了三个头:“老天爷开眼,鬼子终于投降了!”
- 训练场上的战士们,举着步枪朝天射击,枪声和欢呼声交织在一起,震得山谷里的回声久久不散。
叶树秋带着团部干部,来到落马坡——这里曾是新一团粉碎鬼子秋季大扫荡的主战场,如今山坡上的纪念碑刻满了牺牲战士的名字。他抚摸着石碑,轻声说:“兄弟们,鬼子投降了,咱们胜利了!”
兴奋过后,叶树秋迅速冷静下来:“鬼子投降了,但缴械受降不能马虎!庞县县城还有一个中队的鬼子(120人)和一个营的伪军(300人),咱们必须做好准备,确保他们乖乖缴械,不能让他们耍花样!”
新一团联合周边县区的抗日武装,组成“庞县受降纵队”,由叶树秋担任总指挥:
- 一营、二营负责包围庞县县城,在东、南、西三个城门架设迫击炮和重机枪,切断鬼子的退路;
- 三营和收编的游击队,负责清理县城周边的鬼子据点,防止他们相互支援;
- 移动弹药库全部出动,装满武器弹药,部署在县城外围,作为受降纵队的“后勤中枢”;
- 百姓组成的“支前队”,带着粮食、开水和担架,在城外待命,随时支援部队。
叶树秋派侦查连长赵勇,带着军区颁发的“受降令”,前往庞县县城,向鬼子中队长松井和伪军司令刘歪嘴送信:“限你们24小时内缴械投降,交出所有武器弹药、粮食和物资,不得伤害百姓,否则新一团将发起总攻,后果自负!”
赵勇来到县城门口,对着城楼上的鬼子喊道:“松井!日本己经投降了,你们抵抗没用!赶紧缴械,还能留条活路!”城楼上的鬼子们面面相觑,有的放下了枪,显然己经知道了投降的消息。
24小时后,庞县县城的城门缓缓打开——松井带着120名鬼子,背着空枪,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刘歪嘴带着300名伪军,也乖乖地放下了武器,站在鬼子的旁边。
受降仪式设在县城的打谷场上,叶树秋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在高台上,身后是新一团的战士们和欢呼的百姓。松井走到叶树秋面前,双手捧着指挥刀,弯腰递了过去——这把刀曾沾满了中国百姓的鲜血,如今终于被正义收缴。
“我命令!”叶树秋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将所有鬼子和伪军集中看管,登记造册,等待军区进一步处置;缴获的武器弹药,由兵工厂清点回收,能用的修复后留给地方武装,不能用的拆解回炉;缴获的粮食和物资,一部分分给百姓,一部分留给根据地储备!”
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将缴获的步枪、机枪、迫击炮整齐地堆放在打谷场中央,形成一座“武器山”。百姓们围着“武器山”,有的敲锣打鼓,有的燃放鞭炮,孩子们则在旁边追逐打闹,整个庞县县城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刘歪嘴看着眼前的景象,后悔地说:“早知道鬼子会投降,俺当初就不该跟着他们作恶,现在真是悔不当初!”叶树秋严肃地说:“你之前帮鬼子作恶,残害百姓,现在投降了,要好好反省,用劳动赎罪!”
鬼子和伪军被带走后,庞县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胜利大会”。叶树秋站在高台上,对着百姓们和战士们说:“西年多来,咱们新一团和庞县的百姓,一起打鬼子、建根据地、搞生产,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今天终于迎来了胜利!这胜利,是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百姓们的支持换来的!”
台下的百姓们纷纷鼓掌,王大叔激动地说:“叶团长,要是没有你们,俺们这辈子都过不上安稳日子!现在鬼子投降了,俺们终于能好好种地、过日子了!”刘婶带着妇救会的姐妹们,给战士们送上了亲手织的锦旗,上面写着“抗日英雄,百姓救星”。
胜利之后,新一团并没有停下脚步:
- 帮助百姓重建被鬼子破坏的房屋和农田,兵工厂的工匠们用缴获的机械零件,帮百姓修好了农具;
- 协助地方政府建立“庞县民主政府”,让百姓们真正当家做主;
- 一部分战士响应军区号召,奔赴新的战场,继续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另一部分战士则留在庞县,负责地方治安,保护百姓的和平生活。
叶树秋站在县城的城楼上,望着脚下热闹的街道、百姓们幸福的笑容,还有远处正在春耕的农田,心里清楚:抗战的胜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和新一团的战友们,将继续守护这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守护百姓们的和平与安宁,向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