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厂的第一批200枚手榴弹刚装箱,30支修好的步枪刚校准完毕,侦查连就传来紧急情报——驻济南的鬼子第117联队,派了一个小队(40人)、2辆卡车,带着轻机枪1挺,正往庞县根据地赶来,目标是抢收后的粮食。“正好让咱们的新武器试试手!”叶树秋拍着装满手榴弹的木箱,当即下令:由二营配合新兵连,在鬼子抢粮的必经之路“石峡谷”设伏,用新武器给鬼子上一课。
“这次伏击,要让修好的步枪发挥精度优势,让新手榴弹发挥威力!”叶树秋在作战地图前,给二营营长韩峰和新兵连连长王小虎部署任务:
- 新兵连负责“精准点杀”:新兵连的150名战士,每人配备1支修好的步枪(校准后射程远、精度高),埋伏在石峡谷两侧的山坡上,专门打击鬼子的步兵和机枪手。王小虎带着战士们提前熟悉武器:“这枪比咱们之前用的旧枪准多了,等会儿听我命令,瞄准了再打,一枪一个!”
- 二营负责“火力覆盖”:二营的200名战士,每人携带2枚新生产的手榴弹,埋伏在峡谷入口和出口,等鬼子进入峡谷后,先用手榴弹炸翻卡车、压制火力,再冲下去近战。韩峰拿着新手榴弹,对战士们说:“这手榴弹是咱们自己造的,威力不比鬼子的差,等会儿听我喊‘扔’,一起往下砸!”
- 百姓情报队负责“引敌入瓮”:城东镇互助小组的王大叔,带着几个村民,伪装成“赶集的百姓”,在峡谷外的路口晃悠,故意让鬼子看到“满载粮食的独轮车”,引诱鬼子进入伏击圈。王大叔拍着胸脯:“保证把鬼子骗进峡谷,让他们有来无回!”
第二天清晨,鬼子的抢粮队伍如期而至——2辆卡车在前,40名鬼子端着步枪跟在后面,机枪手扛着轻机枪,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太君,里面的村子有好多粮食,俺们刚从那儿过来!”王大叔看到鬼子,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指着石峡谷的方向。鬼子小队长佐藤,拿着望远镜看了看,果然看到远处有几辆“装粮食的独轮车”(其实是百姓故意摆的假目标),立刻下令:“快!进峡谷,抢了粮食就走!”
鬼子的卡车刚开进峡谷,王大叔就悄悄往后退,对着山坡上的新兵连比了个“ok”的手势——这是之前约定的信号。王小虎看到信号,立刻压低声音:“准备!鬼子进来了!”新兵们握紧修好的步枪,瞄准峡谷里的鬼子,手指扣在扳机上,大气都不敢喘。
鬼子的卡车刚走到峡谷中间,佐藤突然觉得不对劲:“这里太安静了,会不会有埋伏?”可没等他反应过来,山坡上突然响起了枪声——新兵连的战士们,用修好的步枪,对准鬼子的步兵和机枪手,开始了“精准点杀”。
“砰!”新兵李二牛扣动扳机,子弹精准命中鬼子的机枪手,机枪手当场倒地。紧接着,其他新兵也纷纷开枪——修好的步枪射程远、精度高,鬼子一个个应声倒地,根本找不到射击的目标。
“八嘎!有埋伏!快撤退!”佐藤大喊,可己经晚了——峡谷入口和出口的二营战士们,突然站起来,举起新生产的手榴弹,拉响引信后,一起往下扔。“轰隆!轰隆!”一排排手榴弹落在鬼子队伍里,炸得卡车翻倒在地,粮食撒了一地,鬼子们被炸得哭爹喊娘,乱作一团。
韩峰带着二营战士,端着步枪冲了下去:“冲啊!杀鬼子!”新兵连的王小虎,也带着新兵们冲下山坡,用修好的步枪对着鬼子扫射。李二牛拿着步枪,又打中了一个想逃跑的鬼子:“这枪真准!比俺之前用的旧枪好用多了!”
佐藤看着身边的鬼子越来越少,想跳上翻倒的卡车逃跑,结果被王小虎扔出的手榴弹炸伤了腿。他趴在地上,看着八路军手里的步枪和手榴弹,疑惑地喊:“这是哪里来的武器?怎么这么厉害!”没等他说完,王小虎就冲上去,用刺刀顶住了他的胸口:“这是咱们八路军自己造的武器,专门打你们这些抢粮的鬼子!”
不到半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鬼子小队被歼灭35人,俘虏5人(包括小队长佐藤),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支、卡车2辆(虽然翻倒了,但能修好),还有鬼子带来的空麻袋(本来想装粮食,结果成了俘虏的“囚衣”)。
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把”翻倒的卡车推到路边,把缴获的武器和粮食(鬼子没抢到,反而留下了自己携带的干粮)运回根据地。王大叔看着缴获的武器,笑着说:“咱们自己造的手榴弹真厉害,一炸一个准!”李二牛拿着修好的步枪,得意地说:“这枪俺能打100米远,以后再打鬼子,俺肯定能多杀几个!”
叶树秋来到战斗现场,看着满地的鬼子尸体和缴获的武器,对战士们和百姓们说:“这次胜利,多亏了咱们兵工厂的新武器,多亏了战士们的勇敢,更多亏了百姓们的情报!只要咱们军民同心,武器越来越强,就没有打不赢的鬼子!”
被俘的佐藤,看着八路军的新武器,沮丧地说:“我们以为八路军只有旧枪旧炮,没想到你们能自己造武器,我们输得不冤!
石峡谷战斗的胜利,很快传遍了庞县根据地。百姓们纷纷来到兵工厂,想看看“能打鬼子的新武器”;新兵们更是干劲十足,每天都缠着老兵教他们用新步枪、扔手榴弹;兵工厂的工匠们,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张铁匠抡着大锤说:“俺们要多造手榴弹、多修步枪,让战士们有更多的武器打鬼子!”
叶树秋在庆功大会上,把李二牛、王小虎等战斗英雄请到台上,给他们颁发了“战斗能手”的奖状:“你们用新武器打了胜仗,是新一团的骄傲!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训练,用好咱们自己造的武器,把鬼子赶出中国!”
台下的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欢呼起来——石峡谷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根据地的粮食,更证明了新一团兵工厂的实力。从此以后,新一团不仅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有了充足的粮食,更有了自己造的武器,在抗日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更强。
石峡谷战斗缴获的2辆鬼子卡车,成了新一团军工升级的“宝贝疙瘩”。叶树秋看着翻修后能正常行驶的卡车,又望向兵工厂忙碌的厂房,拍板定下“双线升级”计划:“先用卡车改造成移动弹药库,解决游击战中弹药补给难题;再借着这股劲,扩大兵工厂规模,从‘修枪造手榴弹’往‘造炮弹、修机械’迈一步!”
“鬼子的卡车用来抢粮,咱们的卡车用来运弹药——让弹药跟着部队走,打游击再也不用怕补给跟不上!”叶树秋召集兵工厂技术负责人李师傅、锻造车间组长王小虎,还有懂机械的战士,成立“卡车改造小组”,一步步推进改造。
缴获的卡车翻倒后,发动机、轮胎、车厢都有损坏。李师傅带着懂机械的战士,先把卡车拆解检修:
- 发动机维修:清理发动机里的泥沙,更换磨损的零件(用缴获的鬼子机械零件适配),给轴承上机油,经过三天调试,发动机终于能正常启动;
- 车厢加固:用砖窑烧的青砖和厚木板,在车厢底部和西周砌上10厘米厚的“防护层”——既能防止弹药碰撞,又能隔绝潮气;
- 轮胎更换:把损坏的轮胎换成从鬼子据点缴获的备用轮胎,在车厢两侧加装“防滑栏”,防止运输时弹药滑动。
战士们笑着说:“这卡车以前是鬼子的‘抢粮车’,现在要变成咱们的‘补给车’,也算‘改邪归正’了!”
为了让弹药存放有序、取用方便,李师傅借鉴兵工厂的弹药存放规范,给车厢做了“分区设计”:
- 分层存放:用木板把车厢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放手榴弹、子弹(用木箱装好,贴上标签),下层放步枪、刺刀(用帆布包裹,避免磕碰);
- 防潮防爆:在车厢底部铺一层油纸,再垫上干草,防止弹药受潮;在车厢角落放4个装满沙子的铁桶,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灭火;
- 便捷取用:在车厢侧面开两个“取弹口”,用木板做门,战斗时不用打开车厢后门,就能快速拿出弹药;在车厢顶部装一个“瞭望口”,方便押运战士观察西周情况。
王小虎带着锻造车间的工匠,还在车厢外焊了两个“武器架”,用来固定轻机枪,押运战士能首接从架上取枪射击,保护弹药库安全。
改造完成后,叶树秋带着二营,在庞县的山区公路上进行“实战测试”——卡车装满200枚手榴弹、5000发子弹、30支步枪,跟着部队进行“游击演练”。
演练中,二营模拟“遭遇鬼子巡逻队”,押运战士从“取弹口”快速递出弹药,前线战士不用等后方补给,很快就压制了“鬼子”。韩峰笑着说:“有了这移动弹药库,咱们打游击就像‘随身带了军火库’,再也不用背着沉甸甸的弹药跑山路了!
测试结束后,叶树秋给移动弹药库配了“押运小组”:3名懂机械的战士负责开车、修车,5名战斗经验丰富的战士负责警戒,确保弹药库在运输途中安全。
移动弹药库改造成功,让叶树秋看到了兵工厂的潜力。他召集团部干部和兵工厂工匠,制定“扩能计划”:“咱们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车间、扩充人员、提升技术,让兵工厂能造炮弹、修机械,成为咱们新一团的‘军工支柱’。”
依托砖窑和煤矿的资源,兵工厂的厂房很快扩建起来:
- 新增车间:在原有“锻造、维修、弹药”三个车间的基础上,新增“机械维修车间”(修卡车、造简单机械)和“炮弹车间”(尝试制造迫击炮炮弹),用砖窑烧的青砖砌墙,屋顶铺厚茅草,地面铺煤渣(防潮防滑);
- 升级设备:把露天煤矿的煤首接通过运煤道送到各车间,保证熔炉24小时有足够火力;在锻造车间加装“水力风箱”(利用山谷的小溪水流驱动,比人工风箱省力,火力更旺);在维修车间搭建“土车床”生产线,能同时加工3个零件。
百姓们主动来帮忙:有的搬运青砖,有的清理场地,有的搭建工作台。王大叔笑着说:“兵工厂造的武器能打鬼子,俺们多干点活,让工匠们早点造出更多武器!”
兵工厂扩能,最缺的是技术人才。叶树秋让工作队分头行动,在周边县镇招募工匠:
- 机械工匠:从临县找到曾在铁路工厂当过工人的刘师傅,他会修火车、造简单机械,负责机械维修车间;
- 弹药工匠:从费县请来懂炮弹制作的老匠人孙师傅,他曾在国民党兵工厂工作过,擅长装填炮弹,负责炮弹车间;
- 学徒培养:从部队和百姓中挑选30名年轻力壮、肯学肯干的人,组成“学徒队”,跟着老工匠学习打铁、修枪、造弹药,王小虎兼任学徒队队长,每天带着大家练习锻造技巧。
李师傅看着壮大的团队,激动地说:“以前咱们就几个人摸索着干,现在有了这么多懂行的师傅,咱们一定能造出更厉害的武器!”
扩能后的兵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 枪械维修:维修车间每天能修好10支步枪、2挺机枪,比之前翻了一倍;
- 弹药生产:弹药车间每天能生产300枚手榴弹、1000发子弹,还开始尝试制造“土制迫击炮炮弹”——用废铁熔铸弹壳,用军区支援的火药装填,虽然射程不如制式炮弹,但近距离杀伤力足够;
- 机械加工:机械维修车间不仅能保养移动弹药库的卡车,还能制造“土制冲压机”(用来加工弹壳),让弹药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
叶树秋还制定了“生产奖励制度”:每月评选“生产能手”,奖励粮食、布匹;工匠们提出的技术改进建议,一旦被采纳,就给予额外奖励。张铁匠因为改进了刺刀锻造工艺,让刺刀更锋利、更耐用,被评为“生产能手”,他拿着奖励的粮食,笑着说:“俺一定好好干,造出更多好武器!”
兵工厂的扩能和移动弹药库的改造,离不开军民的同心协力:
- 物资支持:百姓们把家里的废铁、旧农具都捐了出来,有的甚至把祖传的铁锅都送来了;互助小组的百姓们,每天给兵工厂送粮食、蔬菜,帮着搬运零件、清理车间;
- 安全保障:民兵连在兵工厂周边巡逻,防止鬼子特务偷袭;儿童团员们在山口放哨,一旦发现陌生人,立刻报信;
- 技术创新:战士们在战斗中缴获的鬼子武器残骸,都第一时间送到兵工厂,供工匠们研究模仿;有的战士还提出“把手榴弹引线缩短”的建议,让手榴弹爆炸更快,更适合近战。
叶树秋站在扩建后的兵工厂前,看着机械维修车间里正在检修的卡车,弹药车间里忙碌的工匠,还有远处行驶的移动弹药库,对团部干部们说:“咱们的兵工厂,不仅是造武器的地方,更是凝聚军民力量的地方。有了这些‘硬家伙’和百姓的支持,咱们新一团一定能在抗日的战场上,打得更主动、更有力!”
夕阳下,兵工厂的熔炉火光冲天,移动弹药库的车轮在山路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新一团的军工升级,不仅提升了战斗力,更让庞县根据地的根基,扎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