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穿越到1938年 > 第105章 新一团的应对策略

第105章 新一团的应对策略(1 / 1)

临时指挥所里,煤油灯把西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叶树秋将侦查连的情报报告摊在木桌上,团政委老周、副团长马刚、团参谋长吴斌围坐一圈,指尖都落在地图上的庞县区域——红色代表鬼子,灰色代表伪军,黄色代表国民党顽军,三方势力的分布清晰可见。

“先说说情况,”叶树秋敲了敲地图上的鬼子据点,“城东炮楼、城西粮站、城南弹药库,三个点呈‘铁三角’,但侦查连摸清了要害:粮站藏着汽油补给,弹药库夜间巡逻有规律,据点间支援要一个钟头以上,这是咱们的突破口。”

老周推了推眼镜,接过话头:“鬼子是庞县最大的威胁,也是最硬的骨头。我的意见是,先集中力量打粮站和弹药库——断了他们的粮和弹,炮楼里的鬼子就是没牙的老虎。”他指着粮站的位置,“侦查连说后天有粮食从济南运来,加派了10个鬼子护送,咱们正好可以‘半路截粮’,既抢粮食,又能削弱粮站的守卫。”

马刚是从主力部队调来的,打仗勇猛,他攥着拳头补充:“截粮之后,咱们趁热打铁,夜袭弹药库!侦查连说了,弹药库每晚十点有个班巡逻,巡逻空档有三分钟,咱们派爆破组摸进去,炸了它的弹药堆,让鬼子没弹药可用。至于炮楼,暂时不用硬攻,等他们粮弹耗尽,要么投降,要么突围,到时候咱们再设伏打他们!”

吴斌拿着铅笔,在地图上画了条虚线:“我算过了,截粮的地点选在济南到粮站的必经之路——黑风口,那里两边是山,中间是窄路,适合打伏击。夜袭弹药库的话,需要派一个班伪装成鬼子巡逻队,骗开门口的守卫,再让爆破组冲进去,动作要快,不能拖到炮楼的鬼子增援过来。”

叶树秋点点头,把这些想法记在纸上:“就这么定,先断鬼子的‘粮路’和‘弹路’,这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解决伪军和顽军的问题,不能让他们在咱们打鬼子的时候背后捅刀子。”

“伪军那边,情况有点意思。”老周翻了翻侦查连的报告,“刘歪嘴的保安团150人,大多是混饭吃的,只有20个贴身卫队是死心塌地跟着他的。而且他还私下和国民党顽军联系,说明这人没立场,只认利益。”

叶树秋笑了笑:“这种人好对付,拉打结合。一方面,咱们派人和他的手下接触——侦查连说有伪军抱怨鬼子给的粮少,咱们可以许他们‘反正后编入新一团,待遇和咱们战士一样’,争取一部分人倒戈;另一方面,要是刘歪嘴敢帮鬼子,咱们就打他的‘软肋’——他在县城有个粮铺,是他的私产,咱们派小队去‘光顾’一下,让他知道咱们的厉害。”

吴斌补充道:“我建议让侦查连的人伪装成老百姓,去保安团的岗亭附近‘传话’,就说‘八路只打鬼子,不打真心抗日的中国人’,先动摇他们的心思。等咱们打鬼子的时候,要是伪军敢开枪,再狠狠收拾他们;要是他们按兵不动,咱们暂时放他们一马,留着以后慢慢争取。

提到国民党顽军,马刚的语气就沉了下来:“张启山这伙人,就是‘墙头草’,表面抗日,实则抢老百姓的粮,还和鬼子‘默契相处’。咱们不能放任他们在北边山区待着,万一咱们打鬼子的时候,他们来抢咱们的后方,麻烦就大了。”

老周皱着眉说:“顽军有两挺重机枪和一门迫击炮,装备比伪军好,不能硬打,但也不能惯着。我的意见是,先警告——派个通讯员去他们的道观,告诉张启山,‘只要你们不帮鬼子,不抢老百姓,咱们就井水不犯河水;要是敢动咱们的人,或者帮鬼子,咱们新一团就先收拾他们。”

叶树秋接过话:“警告之后,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侦查连说他们经常在村里抢粮,咱们可以派一个排,在他们抢粮的路上设伏,抓几个俘虏,没收他们抢的粮食,再把俘虏放回去,让张启山知道咱们的战斗力,不敢轻易招惹咱们。同时,咱们要在顽军控制的村庄里宣传,说‘八路是来保护老百姓的,顽军抢粮是害老百姓’,争取村里人的支持,让张启山在山里待不下去。

最后,叶树秋把几个人的意见汇总,在地图上标出步骤:

1 第一步(3天内):派一营去黑风口设伏,截击鬼子的运粮队,缴获粮食后,一部分分给老百姓,一部分留作部队补给;

2 第二步(截粮后1天):派二营夜袭弹药库,炸毁弹药堆,同时派三营在炮楼和弹药库之间设伏,防止鬼子增援;

3 第三步(打鬼子期间):派侦查连接触伪军士兵,争取倒戈,同时警告并敲打国民党顽军,确保后方安全;

4 第西步(鬼子粮弹耗尽后):围歼城东炮楼的鬼子,彻底清除庞县的鬼子势力,之后再逐步解决伪军和顽军的问题。

“咱们的目标,不只是打跑鬼子,”叶树秋看着三人,语气坚定,“还要在庞县站稳脚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所以每一步都要稳,既要打胜仗,也要争取老百姓的支持,这样咱们在庞县才能长久。”

老周、马刚、吴斌纷纷点头——这份策略既考虑了打仗,又兼顾了根据地建设,还分化了敌人,可谓面面俱到。窗外的天渐渐亮了,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图上,仿佛为新一团的庞县破局之路,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

临时指挥所的煤油灯彻夜未熄,在敲定对鬼子、伪军、顽军的斗争策略后,叶树秋将一张空白的庞县地图铺展在桌上,指尖划过那些被战火摧残的村庄与山林:“打鬼子是为了守家园,咱们不仅要把敌人赶出去,更要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今天,咱们就定下庞县根据地的发展规划,分三步走——先稳民心,再建根基,最后扩影响。

“老百姓是根据地的根,根扎稳了,咱们才能站得住。”团政委老周率先开口,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民情记录本,上面记着侦查连摸查的各村情况,“庞县有12个村,大半被鬼子烧过,老百姓缺粮、缺衣、缺药,还有不少孤儿和老人没人照顾。咱们得先解决这些‘急难愁盼’。”

叶树秋接过记录本,在地图上圈出3个受灾最严重的村庄:“就从这三个村开始。第一,成立‘救灾小组’,让三营抽一半兵力,带着截获的鬼子粮食、从根据地调来的棉衣,挨家挨户送过去,顺便帮老百姓修补被烧的房屋;第二,建‘临时医疗点’,把团里的卫生员派过去,再从济南地下交通线调一批药品,免费给老百姓看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第三,办‘扫盲班’,让识字的战士教老百姓认字,不仅教‘抗日救国’,还教‘农耕技术’,让大家既懂道理,又能过日子。”

副团长马刚补充道:“我再派一个排,在各村周边巡逻,防止鬼子和顽军偷袭,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过日子。另外,咱们可以组织‘互助组’,村里的壮劳力帮孤寡老人种地,妇女们一起纺线织布,互相帮衬着,日子能过得快些。”

解决了民生问题,团参谋长吴斌将一份《庞县根据地建设草案》放在桌上:“光靠‘救’不够,得有长久的制度。咱们要在庞县建立‘党政军’一体化的体系,让根据地能自己‘造血’。”

“首先是‘建政权’。”吴斌指着地图上的中心村,“在这里成立‘庞县临时苏维埃政府’,选村里有威望、肯为老百姓办事的人当村长、农会主席,咱们派干部协助,不搞‘包办代替’,让老百姓觉得这是‘自己的政府’;其次是‘搞生产’,庞县多山地,咱们组织老百姓开垦荒地,种玉米、豆子这些早熟作物,再在山沟里挖水井、修水渠,解决灌溉问题,争取明年能自给自足;最后是‘练民兵’,从各村的壮劳力里选骨干,编成‘民兵连’,咱们派战士教他们打枪、埋地雷,既能保卫村庄,又能补充咱们的兵源。”

老周点点头:“还要建‘物资仓库’和‘兵工厂作坊’。仓库用来存粮食、药品,派专人看管;作坊就用鬼子废弃的炮楼改造,让会打铁的战士教老百姓修农具、造土枪土炮,以后咱们的武器、农具,能自己造一点是一点,不用全靠根据地接济。”

“庞县只是起点,咱们要让根据地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叶树秋手指从庞县往外延伸,指向周边的几个县,“等咱们在庞县站稳脚跟,就要向周边辐射,争取把邻近的临县、费县也拉进来,形成‘沂蒙西麓抗日根据地群’。”

马刚立刻接话:“我来负责‘军事辐射’。等咱们消灭了庞县的鬼子,就派小部队去临县、费县,帮当地的游击队打鬼子据点,展示咱们的实力,让他们知道‘跟着新一团,能打胜仗’;同时,咱们还可以搞‘战利品分享’,把缴获的鬼子粮食、武器,分一部分给当地老百姓和游击队,拉近距离。”

老周补充道:“我来负责‘思想辐射’。咱们编《庞县抗日简报》,写咱们打鬼子、建家园的事,让交通员送到周边县,再派宣传队去各村演戏、唱歌,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让更多人知道‘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愿意加入咱们。”

吴斌最后说:“我来做‘后勤辐射’。等咱们的生产搞起来了,就帮周边县的老百姓搞生产,教他们开垦荒地、修水渠,甚至把咱们的种子、农具借给他们,让他们觉得‘跟着根据地,能过好日子’。这样一来,不用咱们‘硬拉’,他们也会主动靠过来。”

最后,叶树秋将所有人的意见汇总,在地图上写下“三年目标”:“第一年,肃清庞县鬼子、伪军、顽军,让12个村的老百姓都能安稳过日子;第二年,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民兵连能独立保卫根据地,临时政府能自主运转;第三年,把庞县建成‘沂蒙西麓抗日堡垒’,辐射周边3个县,成为山东军区西部的‘桥头堡’。”

他看着老周、马刚、吴斌,语气坚定:“咱们不仅要打胜仗,更要建一个‘打不垮、拆不散’的根据地。等抗战胜利了,老百姓能在这里种庄稼、孩子能在这里上学,这才是咱们打仗的真正目的。”

窗外,天己经大亮,沂蒙山区的太阳升了起来,金色的阳光洒在地图上,照亮了那些被圈出的村庄、被标注的生产地,也照亮了新一团在庞县的“筑梦之路”。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 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 你的机缘很好,我笑纳了 快穿后,我的绝症治愈了 满级悟性:我在修仙界卷哭天才 凡人小仙府 穿越后,我在红楼当贾府救世主 穿书后情敌们都能听见我心声 开局被赛罗骂衰仔 小队里都是妹子凭实力单身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