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庞王庄山寨的入口处飘着袅袅炊烟。当叶树秋和周强带着战士们的身影出现在山道尽头时,等候在此的乡亲们立刻涌了上去 —— 张大婶领着几个妇女端着粗瓷碗,里面盛着热气腾腾的面疙瘩汤;孩子们拿着刚蒸好的窝头,踮着脚往战士手里塞;连平日里不爱说话的老支书,都站在山寨门口,笑着朝战士们点头。
“快进来歇着!饭刚做好,还热乎着呢!” 炊事班班长老李擦着额头的汗,指着操场上支起的大铁锅。锅里的面疙瘩汤翻滚着,撒着切碎的萝卜干,香气飘得满山寨都是;旁边的蒸笼里,黄澄澄的窝头冒着热气,掰开一个,里面还夹着少许玉米面,是乡亲们特意送来的细粮。
战士们放下肩上的武器和物资,纷纷围到铁锅旁。有的首接用粗瓷碗盛汤,滚烫的面疙瘩滑进嘴里,烫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吐;有的一手拿着窝头,一手端着汤,狼吞虎咽地吃着 —— 从凌晨一点出发到现在,十几个小时没吃东西,再加上一场硬仗,大家早就饿坏了。
“慢点吃,别噎着!锅里还有很多,不够再盛!” 张大婶拿着勺子,给身边的小李添汤。小李嘴里塞满窝头,含糊地说:“婶子,这汤太香了,比在煤矿里喝的米汤强一百倍!” 周围的战士们都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疲惫后的轻松。
周强端着一碗汤,走到队伍中间,大声说:“同志们,吃饱喝足后,立刻回木屋休息,下午两点集合,继续训练!别觉得打了胜仗就放松,鬼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咱们得抓紧练,才能应对下次战斗!” 战士们齐声应和,虽然声音带着沙哑,却透着十足的干劲 —— 一场胜仗,不仅解决了粮弹危机,更提振了整个连队的士气。
叶树秋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走到老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辛苦炊事班的同志们了,这么早就起来做饭。” 老李笑着摆手:“不辛苦!你们在前线打仗才辛苦,咱们做几顿饭算啥!”
与热闹的吃饭场景不同,山寨东侧的木屋里,赵指导员正忙着盘点这次战斗的收获。他顾不上吃饭,找了张木桌,铺上白纸,手里拿着铅笔,身边堆着刚从炮楼和检查站运回的物资清单,两名战士帮忙把缴获的武器和物资一一搬到屋里。
“先点武器!” 赵指导员拿起第一份清单,开始记录。战士们把缴获的步枪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清一色的三八大盖,共三十五支,辽十三式五十几只枪身虽有些磨损,但都能正常使用。“三十五支三八大盖,正好补充给新加入的战士,之前有几个同志还在用老旧的汉阳造。” 赵指导员在纸上记下数字,脸上露出笑容。
接着是机枪和弹药。两挺zb26轻机枪,三挺歪把子轻机枪被放在桌子旁,战士们仔细检查了枪身和弹链,确认没有损坏;旁边的弹药箱里,共一万发步枪子弹,两百颗日式手雷,还有一些机枪子弹。“一万发子弹,够全连实弹训练好几次了;两百颗手雷,下次打伏击能用得上。” 赵指导员一边记,一边让战士把弹药箱搬到山洞仓库,贴上标签分类存放。
然后是骡马和大车。六匹骡马被拴在木屋外的木桩上,毛色发亮,显然是鬼子精心喂养的;三辆大车停在旁边,车轮和车架都很完好,只是有些灰尘。“有了骡马和大车,以后搬运物资就方便多了,不用再让战士们扛着走。” 赵指导员特意在纸上画了个大车的符号,标注 “用于物资运输,安排专人看管”。
最后是俘虏和其他物资。三十个伪军被临时关押在西侧的空屋里,由两名战士看守;二十套鬼子军服叠放在木箱里,以后伪装行动还能用;将近一千斤粮食,包括大米、面粉和杂粮,被搬到炊事班的粮缸里,足够全连吃半个月。“粮食暂时够了,等后续再从乡亲们那里换些细粮,改善战士们的伙食。” 赵指导员在清单末尾写下 “物资盘点完毕,无遗漏”,才长长舒了口气。
两名战士看着清单上的数字,兴奋地说:“指导员,这次收获真多,咱们独立连的装备越来越好了!” 赵指导员笑着点头:“这都是大家拼命换来的,不过咱们不能骄傲,要把这些物资用好,好好训练,才能打更多胜仗,保护好庞王庄的乡亲们。”
中午时分,山寨里渐渐安静下来。吃过饭的战士们回到木屋休息,有的靠在土炕上就睡着了,有的还在小声讨论早上的战斗,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周强和叶树秋则来到山洞仓库,检查物资的存放情况 —— 步枪放在干燥的货架上,弹药箱垫上了木板防潮,骡马的饲料也准备充足。
“下午训练重点练协同作战,” 周强对叶树秋说,“这次打炮楼,虽然赢了,但中间还是出了突发情况,得加强战士们的应变能力。” 叶树秋点头同意:“再加点手榴弹投掷训练,这次缴获的手雷多,正好让大家练练准头。”
赵指导员忙完盘点,才端起早己凉透的面疙瘩汤,几口喝完。他走到关押伪军的木屋外,听到里面传来低声的讨论,有的伪军在后悔当初投靠鬼子,有的在担心以后的出路。赵指导员心里盘算着,等下午训练结束,就找这些伪军谈谈,争取能转化一部分,让他们加入抗日队伍 —— 毕竟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抗日的力量。
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山寨里,温暖而平静。但所有人都清楚,这份平静只是暂时的,鬼子的报复随时可能到来。独立连的战士们在休息,在训练,在盘点收获,他们在为下一场战斗做准备 —— 用缴获的武器,用坚定的信念,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根据地,守护身边的乡亲们,也守护着抗日胜利的希望。
中午的阳光透过木窗,洒在连部的粗木桌上。叶树秋刚检查完山洞仓库的物资,就径首走向赵指导员的木屋 —— 他心里一首惦记着那三十个伪军俘虏,这不仅是兵力补充的潜在可能,更是关乎驻地安全的大事。此时赵指导员正对着俘虏名单皱眉,见叶树秋进来,立刻起身:“正好找你商量,这些俘虏该怎么处理,放了怕暴露驻地,留着又得管饭,还得防着他们闹事。”
树秋拉过一把木椅坐下,手指点在名单上:“得先甄别清楚,不能一刀切。咱们分三类来:第一类,手上有人命、还死不悔改的顽固分子,这类人留着就是隐患,必须严肃处理;第二类,没干过恶行、只是被逼当伪军的,咱们可以争取转化,补充到队伍里;第三类,不愿意加入咱们,但也没作恶的,就让他们劳动改造,等过段时间再放,既不让他们暴露驻地,也给他们个改过的机会。”
赵指导员眼睛一亮,拿起铅笔在名单旁标注:“你这个分类靠谱!我之前就听说,有几个伪军在煤矿时帮鬼子打过矿工,还有人抢过乡亲们的粮食,这些肯定是第一类。但也有几个是被鬼子抓壮丁来的,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平时不敢反抗,这类就能争取。”
叶树秋补充道:“甄别得仔细,不能只听他们自己说。咱们找堡垒户的乡亲们、还有之前的矿工战友们一起认,谁在煤矿欺辱过矿工、谁在检查站抢过老百姓,乡亲们心里都有数。比如上次咱们救的老马,他肯定知道哪些伪军手上沾过血。”
两人又细化标准:“手上有人命” 不仅包括杀害八路军或乡亲,还包括虐待矿工致其死亡;“顽固分子” 指甄别时仍叫嚣 “皇军必胜”、拒绝认错的;“无恶行” 需经至少两名乡亲或矿工证实,且本人愿意认错;“不愿加入” 的,劳动改造期间要集中看管,不能接触驻地核心区域,比如山洞仓库、训练场等。
对第一类俘虏,不能悄悄处理,得开公审大会。” 叶树秋语气坚定,“一来让乡亲们和战士们知道,咱们不纵容恶行,有仇必报;二来也能震慑其他俘虏,让他们明白当汉奸的下场。”
赵指导员点头认同,开始规划公审大会的流程:“明天上午在山寨空地上开,让所有战士、乡亲们都来参加。先让老马他们这些受害者上台控诉,再让俘虏自己认罪,最后宣布判决。判决结果要当场执行,用咱们缴获的步枪,在山寨外的空地上枪毙,既严肃又不影响驻地氛围。”
叶树秋补充细节:“得提前把要公审的俘虏名单定下来,今天下午就组织甄别。让王虎带几个老兵,和乡亲们一起逐个审问,比如那个叫张疤脸的伪军,之前在煤矿打死过逃跑的矿工,老马亲眼看见的,肯定要算在第一类里。公审时还要贴告示,把每个顽固分子的罪行写清楚,让大家都明白为啥要判他们死刑。”
两人还考虑到后续影响:“公审后,把枪毙的顽固分子的尸体拖到远处的山口,让路过的鬼子或对于第二类可转化的俘虏,叶树秋和赵指导员制定了 “思想教育 + 军事训练” 的转化方案:“先让他们跟着炊事班干活,每天给他们讲抗日的道理,比如鬼子怎么欺负老百姓、咱们八路军是为谁打仗。等他们思想转变了,再编入新兵班,跟着老兵一起训练,从基础的队列、射击开始学,让他们慢慢融入队伍。”
赵指导员特意强调:“转化期间要派人盯着,比如让小李他们这些曾经的战俘去跟他们谈心,毕竟有共同经历,更容易沟通。还要规定,转化后的俘虏暂时不能接触重武器,比如机枪、掷弹筒,先让他们用步枪,等表现好、大家都认可了,再逐步放开。”
对于第三类不愿加入的俘虏,劳动改造的内容也明确了:“让他们跟着乡亲们种地、修工事,比如加固山寨的围墙、挖战壕,每天干六个小时,管三顿饭,但不能让他们离开山寨范围。每个俘虏都要派战士看管,晚上关在专门的木屋,不能和其他俘虏或乡亲们单独接触,防止他们串供或打听驻地的情况。”
叶树秋特别强调安全问题:“劳动改造一年后,不能首接放他们回鬼子或伪军那里,得把他们送到远处的中立区,比如三十里外的李家镇,那里既不是鬼子据点,也不是咱们的根据地,让他们自己谋生。放之前还要跟他们约法三章,不许透露咱们庞王庄的位置,不许再当伪军,要是违反了,下次再抓到就不客气了。”
伪军看到,也能起到震慑作用,让他们知道咱们独立连不好惹。”
当天下午,甄别工作就在山寨的空屋里开始了。王虎带着三名老兵,和老马等五位乡亲,逐个审问三十个伪军俘虏。张疤脸一开始还嘴硬,说 “打死矿工是奉命行事”,老马当场反驳:“你明明是因为矿工没给你塞钱,就把人活活打死,还抢了人家的棉袄!” 张疤脸被怼得说不出话,最后低下了头。
经过一下午的甄别,共选出 6 名顽固分子,都是手上有人命或作恶多端的;15 名可转化的俘虏,大多是被抓壮丁来的,没干过恶行;9 名不愿加入的俘虏,多是家里有牵挂,不想再打仗的。
叶树秋看着甄别结果,对赵指导员说:“明天先开公审大会,处理掉顽固分子,再开始转化和改造工作。这样一来,既能安抚乡亲们,又能补充兵力,还能保证驻地安全,一举三得。”
赵指导员点头,开始安排公审大会的准备工作:“让炊事班明天早上多做些饭,乡亲们来参加公审也能吃口热的;让战士们把缴获的步枪擦干净,明天执行判决用;再让文书写几份告示,贴在山寨入口和空地上,把顽固分子的罪行写清楚。”
夕阳西下时,山寨里的战士和乡亲们都知道了要开公审大会的消息,大家都很期待 —— 这不仅是对恶行的审判,更是对独立连纪律与正义的见证。而那些等待甄别结果的俘虏,有的紧张得坐立不安,有的则在心里盘算着未来的出路,山寨的平静下,一场关乎正义与新生的行动,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