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刚落,372 团驻地的指挥部就亮起了灯火。关政委带着旅部的命令,刚回到团里,叶团长就立刻让通讯员通知各连连长、指导员,半小时后到团部开会。消息传开,连以上干部们都加快了手头的事 —— 谁都知道,关政委去旅部是为了这批缴获的物资,现在紧急开会,肯定有重要消息。
不到半小时,团部的会议室就坐满了人。叶团长坐在主位,关政委坐在一旁,两人脸上带着笑意,让在场的干部们更加好奇。“好了,人都到齐了,咱们开门见山。” 叶团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众人,“这次关政委去旅部,不仅把咱们缴获物资的事汇报了,还为咱们团争取到了一个好消息 —— 旅部批准咱们扩编新连队了!”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一阵小声的议论。“扩编新连队?是用这次缴获的装备吗?”“肯定是,咱们团现在正好缺人手,有了新连队,战斗力又能涨一截!” 叶团长抬手示意大家安静,接着说:“关政委,你给大家说说旅部的具体命令吧。”
关政委站起身,从口袋里掏出旅部的命令文件,念道:“经旅部研究决定,批准 372 团将原周强武工队与叶树秋所带一排三班合并,扩编为 372 团独立连,任命周强为独立连连长,叶树秋为独立连副连长兼一排长,任命赵刚(赵班长)为独立连指导员。独立连驻地定为青林镇附近山区的庞王庄,该庄为武工队原有堡垒村,群众基础好,便于开展敌后工作。”
念完命令,关政委补充道:“旅部还特别强调,独立连要以‘灵活作战、敌后袭扰’为主要任务,利用庞王庄的地理优势,配合团主力打击日军,同时继续发展群众,扩大抗日根据地。”
“周强、叶树秋,你们俩站起来跟大家认识一下!” 叶团长喊道。周强和叶树秋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在场的干部们敬了个军礼。叶团长看着两人,语气郑重:“周强,你在敌后带武工队经验丰富,以后独立连的整体统筹就靠你;叶树秋,你作战勇猛,战术灵活,既要带好一排,也要协助周强做好战斗部署。赵刚,你是老党员,政治工作扎实,独立连的思想建设和群众工作就交给你了,你们三人要好好配合,把独立连打造成咱们团的‘尖刀’!”
赵刚站起身,坚定地说:“请团长放心!我一定配合周连长、叶副连长,把独立连带好,不辜负团部的信任!” 周强和叶树秋也齐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叶团长又对独立连的人员编制做了补充:“原武工队六十人,全部编入独立连,分为一、二排;叶树秋带的三班二十人,编入一排,由叶树秋首接指挥;团里再从各连抽调二十名有战斗经验的战士,补充到三排,确保独立连满编一百人。装备方面,优先给独立连配备这次缴获的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和掷弹筒,保证每个排都有足够的火力。”
关于驻地庞王庄,周强主动介绍:“庞王庄在青林镇后山,村里有五十多户人家,都是支持咱们的乡亲,之前武工队就在那里驻扎过,有隐蔽的山洞和粮库,还能随时得到乡亲们的支援,作为独立连的驻地很合适。” 叶团长点头:“好,那你们三天后就带着队伍去庞王庄,抓紧时间熟悉环境,开展训练,争取早日形成战斗力。”
会议的气氛渐渐从喜悦转向严肃。叶团长收起笑容,语气沉重地说:“大家别忘了,这次咱们端了日军的物资仓库,石岗旅团和古县守卫队损失了大量人员和装备,鬼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很可能会进行大规模报复。”
他指着墙上的古县地图,继续说道:“各连要立刻提高警惕,加强驻地的警戒巡逻,尤其是靠近古县县城的一营、二营,要在驻地周边埋地雷、设岗哨,防止鬼子突然偷袭;三连刚打完阻击,先休整两天,然后负责在青林镇到团部的公路上设伏,监控日军的动向;独立连到庞王庄后,也要密切关注古县日军的动静,一旦发现鬼子有异动,立刻向团部汇报。”
关政委也补充道:“除了军事防范,还要做好群众工作。各连要通知驻地周边的乡亲们,让大家提前做好转移准备,万一鬼子来扫荡,能及时躲进山里;同时,要组织乡亲们参与防御,比如帮着挖战壕、传递情报,军民一起应对鬼子的报复。”
在场的干部们纷纷点头,认真记录着任务。叶树秋看着地图上的庞王庄,心里暗暗盘算:独立连刚组建,就面临着日军报复的压力,接下来不仅要抓紧训练,还要尽快熟悉庞王庄的地形,做好应对鬼子的准备。他知道,这对新成立的独立连来说,是挑战,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干部们纷纷离开团部,赶回各自的连队传达命令。叶树秋、周强和赵刚留了下来,三人围着庞王庄的地图,开始讨论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团部的灯火却依旧明亮 ——372 团上下,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充分的准备。
团部会议结束后,叶树秋、周强和赵刚围着桌案上的庞王庄地图,眉头都微微皱着。桌角放着一份兵力统计清单,上面清晰写着:原武工队 62 人,叶树秋带的三班 十二 人,赵刚原所在班 15 人,合计 90人 —— 距离满编 150 人的连队还差60 人,且人员来源分散,武工队擅长敌后游击,正规班战士熟悉阵地战,若不整合,很难形成合力。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队伍太散,武工队的兄弟擅长摸哨、袭扰,但阵地攻防经验不足;咱们正规班的战士枪法准、纪律强,可敌后生存技巧不如武工队的兄弟。” 赵刚先开口,手指在清单上划动,“要是按原建制分排,打起来很容易出现配合漏洞,不如打散混编,让两边的人互相学习。”
周强点头认同,他最清楚武工队的短板:“之前武工队跟鬼子正面硬拼时,好几次因为不懂阵地防御,吃了不少亏。把正规班的战士混进去,正好能补这个缺。我建议,把叶树秋的三班、我的武工队和赵刚的班拆成两部分,每部分都有正规兵和武工队员,组成两个排,暂时先不设三排,等后续团里补充人员再扩编。”
叶树秋看着地图,补充道:“混编时还要考虑特长搭配。每个排里,至少配 3 名懂埋雷的武工队员、2 名枪法准的正规兵当狙击手、1 名会用掷弹筒的战士。这样不管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每个排都能独立作战。我带一排,赵刚带二排,周连长负责统筹全局,怎么样?”
两人都表示赞同。赵刚立刻拿出纸笔,开始制定混编名单:“一排:叶树秋任排长,配武工队 20 人(含 5 名埋雷手)、正规兵 15 人(含 3 名狙击手)、掷弹筒手 2 名;二排:我任排长,配武工队 22 人(含 4 名埋雷手)、正规兵 15 人(含 2 名狙击手)、掷弹筒手 2 名。剩下的 3 人暂时编入连部,负责通讯和后勤。”
名单确定后,三人立刻召集所有战士在操场集合,宣布混编方案。起初,有些战士对打乱原建制有顾虑,武工队的一名战士小声说:“咱们跟叶排长、赵排长不熟,怕配合不好。” 叶树秋笑着走上前:“不熟没关系,接下来的路上,咱们一起训练、一起吃饭,用不了三天,保证比亲兄弟还亲!而且正规兵兄弟懂的阵地战技巧,咱们多学学,以后打鬼子更有底气;咱们懂的游击战术,也教给正规兵兄弟,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打更多胜仗!”
战士们听了,都纷纷点头。混编后的队伍很快排好队列,虽然穿着不同的衣服(有的穿军装,有的穿便衣),但眼神里都透着期待 —— 他们知道,这是一支全新的队伍,也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第二天清晨,独立连的队伍在晨光中出发,朝着庞王庄前进。队伍行进在山道上,叶树秋和赵刚刻意让不同背景的战士两两结伴,互相熟悉。武工队的埋雷手李大叔,主动跟正规兵狙击手王小虎搭话:“小虎,你这枪法真准,上次阻击战听说你一枪打死了鬼子的机枪手?” 王小虎有些不好意思:“大叔,您埋雷的本事才厉害,以后可得教教我。”
路上休息时,叶树秋还组织了 “互助训练”:武工队的战士教大家如何在山林里辨别方向、设置简易陷阱;正规兵的战士教大家如何快速构筑掩体、精准射击。周强则带着连部的人,在队伍前方探路,同时观察周边地形,在地图上标记出隐蔽的山洞、可作为伏击点的峡谷 —— 这些都是未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资源。
行至中途,突然下起了小雨,山路变得泥泞。二排的一名正规兵不小心滑倒,武工队的两名战士立刻上前扶起他,还把自己的草鞋换给他:“这草鞋防滑,你穿我的。” 那名正规兵感动地说:“谢谢哥,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就这样,原本陌生的两拨人,在一路的磨合中渐渐熟悉起来,队伍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第三天傍晚,队伍终于抵达庞王庄村口。村口的乡亲们早己闻讯赶来,张大婶带着几个妇女,端着热气腾腾的米粥和馒头,笑着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早就收拾好住处了,快进来歇着!”
安顿好队伍后,周强带着叶树秋和赵刚,在村里的老支书带领下,熟悉庞王庄的环境。老支书指着村西北的方向,说:“从这儿往西北走五十里,有一片山区,里面有个小型煤矿,是鬼子三年前开的,现在有十几个鬼子看守,还有三十多个伪军,强迫矿工们挖矿,矿工们苦不堪言,好几次想逃跑都被鬼子抓回来毒打。”
叶树秋眼睛一亮:“煤矿?矿工们都是穷苦人,被鬼子欺压,肯定恨透了鬼子,要是咱们能把煤矿打下来,不仅能获得煤炭资源(冬天取暖、以后可能还能造炸药),矿工们更是最好的兵源!他们身体壮、能吃苦,稍加训练就是好战士!”
赵刚也兴奋地说:“而且煤矿地处山区,隐蔽性好,咱们拿下后,既能作为物资储备点,又能发展矿工加入队伍,一举两得!” 周强沉吟片刻,补充道:“不过鬼子虽然只有十几个,但煤矿周围有铁丝网和炮楼,还有伪军看守,硬打容易造成伤亡。咱们得先派侦察兵去摸清煤矿的布防,再制定计划。”
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先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庞王庄建立临时根据地,组织战士们帮助乡亲们干农活,巩固群众基础;第二步,派 3 名侦察兵(1 名武工队、2 名正规兵)潜入煤矿周边,摸清鬼子的换岗时间、布防弱点和矿工数量;第三步,等侦察情报回来后,联合矿工里的积极分子,里应外合拿下煤矿。
当晚,在庞王庄的祠堂里,三人对着地图,详细规划着根据地建设的每一步。窗外,乡亲们的屋子里亮起了灯火,偶尔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屋内,油灯的火苗摇曳,映着三人坚定的脸庞。叶树秋看着地图上的煤矿标记,心里暗暗盘算:拿下煤矿,不仅能扩充兵源、获得资源,更能在敌后建立一个稳固的据点,为以后的抗日斗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独立连的庞王庄征程,才刚刚开始。他们知道,未来会面临日军的报复,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团结一心、军民协作,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 因为他们不仅是一支战斗队伍,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 “火种”,是乡亲们心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