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写不下去了写了十几万字别说是上架连签约都没有,实在是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整理一下后续思路,大家有兴趣就看看没兴趣就算了。
随着藩王都响应了朱棣海外就藩的战略,藩王被逐步分封在日本到马六甲这一串岛链上,藩王利用东南亚雨热同期的特点和马六甲海峡这道海上丝绸之路,每年都为中央输送了大量的税银和税粮。为朱棣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和迁都北京提供了物质基础。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改为加强中央对宗藩的控制。
中间埋个暗手,朱高煦把青霉素显微镜给了周王朱橚,朱橚在朱棣的支持下创建了大明皇家医学院,因此大明医学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朱棣晚年身体情况要比历史上好的多。同时朱高炽因为好吃甜食,吃了太多水果罐头的原因(朱高煦的计策)比历史上早死了一年,朱棣准备改立朱高煦为太子。
朱棣的想法被朱瞻基发现了,他不甘心做一个亲王于是联合整个文官体系和他在军中收买的将领发起政变,夺取了皇位。
朱瞻基登基后对海外诸藩极为忌惮,同时因为他得位不正,于是在文官团体的支持下再次闭关锁国。
朱瞻基闭关锁国后就是对海外藩王出兵讨伐,第一个目标就是朱高煦这个二叔,但朱高煦凭借后世的知识,打造出了远超这个时代的火器,朝廷的进攻被击退,他凭借这次大胜成为了南洋霸主
第三卷疯狂扩张
朱高煦身边的长使于谦(就是于少保)坚决反对北上。朱高煦听从了他的建议,通过外交的方式和朝廷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闭关锁国对海外藩王而言是巨大的危机,但也是机遇。之前朝廷对海外藩王的地盘人口军队都有着严格的限制。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由创建朝贡贸易体系变成了加强中央对藩王的控制,但现在因为闭关锁国,又在朱高煦这打了败仗,这就导致中央对藩王的控制直接归零。
朱高煦凭借大胜之势,不仅成为藩王的领头人,创建藩王议会,以较为温和的方式瓜分了整个东南亚和日本,并且向南发现并开始逐步开发大洋洲。
中央坚持海禁,但是走私屡禁不止,藩王们的利益虽有受损但也在承受范围之内这时传来一个消息朱瞻基病死了(根据史书推测应该是死于糖尿病)。
朱高煦没有试图干涉朝廷的决定,现在大明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任何行为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应激反应。朱高煦的做法是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发展自身。
我没有试图干涉朝廷的决定,现在大明正是主少国疑的时候,任何行为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应激反应。我的做法是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发展自身。比如南下并占领澳大利亚。
经过从永乐到正统四十年的发展,海外形成了以朱高煦为主,占领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的庞大联盟。成为了一个无论人口还是国土面积都不逊色明朝的势力团体。这时从大明传来一个消息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朱高煦向朝廷请旨带兵入京勤王,但被中央的文人士大夫拒绝了。他们担心朱高煦勤王是假,谋逆是真。面对朝廷是猜忌朱高煦选择按兵不动。
因为北京缺少于谦这样有魄力、有大局观的忠臣,朱祁钰无法成为皇帝,瓦剌大军带着皇帝攻打北京城引发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北京城破,成王朱祁钰战死。但他比他哥强的多,死前把太子朱见深和孙太后送到了南京。
朱见深于南京登基,但他一个小孩子什么都决定不了,朝政被孙太后和文臣把持。朱高煦再次请旨带兵入京勤王被拒,然后他依旧是按兵不动,但私底下开始默默动员准备。
南京小朝廷的决策是灾难性的,瓦剌没有满足于仅仅占领北方,他们在占领北方后实力迅速扩张,并且兵锋直指南京。随后不久又是一个类似头皮太痒,水太凉的故事。南京城破,朱见深在乱军中被战马踏死。
这次朱高煦没请旨,也没中枢让他请旨了。朱高煦起兵北上,打出承太祖高皇帝之志,驱逐挞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分水陆两路兵马北上。
我凭借燧发枪、纸壳定装弹、2000米射程的新型野战炮和风帆战列舰(搭载了蒸汽机,但是因为没橡胶密封性差,动力没那么足),4000米射程的舰炮,一路势如破竹。
在朱高煦准备渡过黄河给予瓦剌最后一击的时候,消失已久的朱祁镇在南京重新登基了,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朱高煦是叛逆并派出石亨率军和瓦剌大军南北夹击朱高煦。
朱高煦知道消息后没有争辩什么而是平静的率军从海上撤军。
这时朱祁镇为了对抗我竟然宣布和瓦剌划江而治,并且宣布向瓦剌称臣纳贡。
朱祁镇这种为了继续做皇帝而愿意做赵构的行为,给了百官极大的压力,他们并不想陪着朱祁镇当秦桧。
这时南京武将兵谏,逼迫朱祁镇下罪己诏并退位。文武百官请朱高煦入京主持大局。
朱高煦入京后百官上书请他登基称帝,被朱高煦拒绝,他选择先带兵北上,抗击瓦剌。
等朱高煦得胜还朝后,文武百官再次上书请朱高煦登基,天下藩王也请朱高煦登基称帝。三辞三让后最终朱高煦在南京称帝。
登基后朱高煦继续执行海外封藩的策略,并创建隶属中央的海军震慑诸藩,同时要求诸藩和其番地的贵族子嗣来南京读书,并给他们选年纪合适的贵女为妻。
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给海外拓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同时继续研究蒸汽机,让其能在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传授算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为日后的科技生产大爆发打下基础。
内部我任命于谦为内阁首辅,并推行考成法。
登基五年后朱高煦驾崩,死前他没遵循立嫡立长的传统而是将皇位传给了为最有远见,最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儿子。
庙号中祖,谥号启天立极绍道英文瑞哲仁德神功纯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