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大明第一藩 > 第22章宝钞困局

第22章宝钞困局(1 / 1)

朱高煦进献二十万枚银币,一万枚金币为朱棣贺寿的消息,如同乘着海风的商船,不出半月便传遍了应天城的大街小巷。

这日清晨,紫禁城尚衣监的宦官们刚打开宫门,便见又一队驿马疾驰而至,马上使者风尘仆仆,却难掩兴奋之色——吴王朱允熥和宁王朱权的寿礼,同时抵达了京师。

宁王的礼单浩浩荡荡:犀角十对、象牙二十根、南洋珍珠百斛、龙涎香五十斤,皆是南洋珍奇。朝臣们对此习以为常——宁王封地富庶,且素来低调,这般厚礼虽显诚意,却不出格。然而当吴王朱允熥的礼单展开时,满殿哗然,五万枚新铸银币整整齐齐码在红木箱中,银光刺得户部尚书夏原吉眯起了眼睛。

“这……这怎么可能?”夏原吉指尖微颤,“吴王就藩不过半年,哪来这般财力?”

更令人心惊的是,银币上马皇后的肖象纤毫毕现,边缘防伪齿纹如刀刻斧凿,竟比内帑旧藏的精银还要成色十足。龙椅上的朱棣摩挲着一枚银币,目光扫过殿下神色各异的臣子,最终定格在垂首不语的朱允熥使者身上:“吴王在爪哇,过得可还习惯?”

使者伏地禀报:“陛下洪福,吴王殿下日日焚香祝祷,言说若非陛下开恩准其就藩,如今仍是凤阳一庶人……此次寿礼,俱是殿下变卖昔日府中古玩,又向汉王赊借方才凑足。”

不过三日,各地藩王的奏疏如雪片般飞入通政司。周王朱橚的折子写得最是恳切:“臣每思坐食俸禄,未尝不汗透重衣……愿效汉王故事,泛舟南洋,为陛下开疆拓土!”楚王朱桢更是直接:“闽广水师旧船犹在,乞准臣率之巡戈西洋!”

连远在西安的秦王朱尚炳都来凑趣,洋洋洒洒万言书,他并未过多言及其他,而是痛心疾首地写道,感觉自己空耗俸禄是在丢已故父亲——秦愍王朱樉的脸面。

当朱棣读至此处,几乎失笑出声。他对着侍立一旁的太子朱高炽扬了扬手中的奏疏,语气中带着几分嘲讽:“他这个做儿子的,莫非真不知他父亲朱樉是个什么东西?难不成‘愍’字还能是个美谥不成?”

说着将奏折掷于案上,“如今见海外有利可图,一个个的倒想起‘愧对太祖’了!”

“愍”这个谥号,意味着在国逢难,使民折伤,祸乱方作。在朱棣看来,哪怕朱尚炳在封地胡作非为,也不过是“子承父业”罢了。

奉天殿内,工部给事中悄悄扯了扯郑沂的衣袖:“部堂,下官核算过,汉王新币含银量高达九成五,而工部铸钱旧例,每千文需耗银六钱、工料二钱……若将京畿铸币差事交予汉王……”

郑沂瞳孔骤缩。他想起三日前暗访银作局时,老工匠捧着新币连连惊叹:“这般手艺,民间绝无可能仿造!”此刻听着同僚的嘀咕,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过:若让汉王承揽铸币,成则朝廷省下大笔开支,败则正好借机削其财权……

正当他沉吟时,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突然出列:“陛下!汉王所铸新币做工精美引得百姓竞相兑换,长此以往恐民间只认藩王币,不认宝钞啊!”

十日后的朔望大朝,争议彻底爆发。陈瑛率先发难,“陛下,汉王所铸新币,每枚仅重八钱,却要当一两使用。此等行径,实与民间私铸劣币无异,长久以往,恐扰乱市场,损害朝廷威信!”

陈瑛话音未落,工部尚书郑沂立即出列反驳:“陈大人此言差矣。臣已查验过汉王新币,虽重量稍轻,但成色达九成五以上,远胜市面上流通的各类银锭。且其铸造精良,防伪措施完备,商民皆愿溢价兑换。据市舶司奏报,在浙闽一带,一枚汉王银币可换一两一钱普通白银!”

郑尚书接着解释道:“工部近年铸造制钱,每千文需耗银六钱、工料二钱,亏损严重。若能将铸币之事交予汉王,工部每年可节省数十万两开支。”他言词恳切,显然已被铸币的巨额损耗压得喘不过气。

这时,户部尚书夏原吉缓步出列,神色凝重:“陛下,臣以为此事需慎重。汉王如今掌握南洋铸币权,已能影响当地经济。若将中央铸币权也交予他,恐形成‘币权下移’之势。届时朝廷无钱,做什么事都将受制于人。”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汉王新币成色足、工艺精,可解决当前货币混乱的问题;反对者则担忧藩王势力过度膨胀,可能威胁中央财政安全。

龙椅上的朱棣静静听着臣子们的辩论,手指轻轻敲打着御座扶手。他目光扫过案上那枚刻着马皇后肖象的银币,忽然开口:“朕记得,洪武八年初行宝钞时,一贯钞可换米一石。如今呢?”

夏原吉额头沁汗:“现今……需五十贯。”

“所以诸卿,”朱棣声如寒铁,“宝钞如今已形同废纸。而汉王新币却能在海外受追捧,诸卿可曾深思其中缘由?”

夏原吉躬身回应:“陛下明鉴。汉王新币之所以受欢迎,一在成色足,二在工艺精,最重要的是汉王在交趾立下了一条铁律——所有赋税,只收新币。”

朝堂上一片寂静,夏原吉继续道:“百姓要纳粮完税,商人要交市舶税,都必须要用新币兑换。这就意味着,每个要向官府缴税的人,都不得不去换取新币。这才是新币能够流通的根本!”

他环视群臣,语气愈发沉重:“汉王这一招,看似简单,实则高明。他让新币成为了交趾百姓与官府打交道的必须品,只要人还要交税,就绕不开新币。

朱棣将新币在掌心掂了掂,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既然新币利于流通,朕意已决,即日起逐步以新币置换旧币。夏爱卿,你意如何?”

夏原吉手持玉笏,缓步出列时,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他整了整衣袖,沉声道:“陛下,此事关乎国本,臣不得不直言。”他略作停顿,似在回忆具体数字,“自洪武八年发行宝钞至今,朝廷印造的宝钞数量……就连户部都难以确数。仅永乐元年至六年,为填补北伐军费、修建北京皇宫,就增发宝钞近三千万贯。”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抽气声。夏原吉继续道:“若要以新币兑换,按一贯宝钞折银一两计算,需白银三千万两……这还只是近六年的数目。若算上洪武年间发行的宝钞,恐怕把国库所有的存银都拿出来,也兑不了十之一二。”

工部尚书郑沂忍不住插话:“可若是不兑换,岂不是让百姓手中的宝钞变成废纸?朝廷威信何存?”

“这正是两难之处。”夏原吉长叹一声,“但臣要奏明的是,汉王在交趾推行新币时,采取的是‘另起炉灶’之策——新币与宝钞根本不相兑换。”他环视群臣,一字一句道:“在交趾,大明宝钞从始至终,一文不值。”

“哗——”殿内顿时炸开了锅。几位老臣激动得胡须直颤:“这成何体统!宝钞乃太祖所创,岂能任其沦为废纸?”

夏原吉待喧哗稍息,继续奏道:“交趾新附,宝钞本未流通。汉王直接以新币发放官俸、收购粮草,百姓纳税交易皆用新币。不过半年,新币便成主流,而宝钞……从未进入流通。”

“此法断不可行!”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厉声道,“大明境内宝钞流通数十年,若突然宣布作废,必致民怨沸腾!”

几位地方官也纷纷出列:“江浙一带商贾多存宝钞,若骤然作废,恐生民变!”

“北方边军粮饷仍用宝钞发放,此举将动摇军心!”

朱棣目光扫过激愤的群臣,最后定格在一直沉默的太子身上:“太子以为如何?”

朱高炽缓缓出列:“儿臣以为,可折中处置。新币与宝钞并行流通,但新币专用于大宗贸易、官员俸禄,宝钞仍用于市井小额交易。同时逐步减少宝钞发放,以十年为期慢慢收回。”

一场朝会,在暮色四合时不欢而散。而大明宝钞的命运,已然悬于一线。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原神,变成猫猫穿越提瓦特 星铁:我丰饶令使,老婆飞霄 树与海:开拓,旅行,音乐 血魔之路 快穿:绿茶尤物的生子上位史 崇阳 火影:开局吃垮根部,团藏让我滚 卖寿衣,缝尸体,养鬼妻 神级插班生程宇林雨菡 护夫娇妻三姐妹异世名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