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八年的初夏,应天城笼罩在闷热的湿气中。奉天殿内,文武百官肃立两侧,空气中弥漫着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氛。一封来自南洋的八百里加急战报,刚刚在朝堂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陛下!”科道言官王琎手持玉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皇明祖训》碑文明载,琉球、安南、暹罗等十五国为‘不征之国’,以示天朝仁德。今汉、宁、吴三王虽为宗室,然其兵锋所向之满者伯夷,历来朝贡,亦在‘不伤不伐’之列。三王此举,恐违太祖高皇帝圣训,有损我大明信义于四海!”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殿内顿时哗然,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交头接耳,面露忧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陈瑛更是连连摇头,显然对三藩擅自用兵极为不满。
就在议论声渐起之时,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喧嚣:“王御史忠心可嘉,然其所言,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王朱橚缓步出列。这位在诸王入京后便留在应天的亲王,今日身着绛紫色亲王常服,气度从容。
朱橚向御座上的朱棣行了一礼,而后环视群臣,声音清朗:“太祖高皇帝所列‘不征之国’,乃是约束大明这个天下共主不可轻动刀兵,体现的是天子对藩邦的宽仁。然此训令,并非加之于藩邦自身之间。”
他顿了顿,见众臣都在凝神倾听,便继续道:“今日汉、宁、吴三国与海外之满者伯夷,皆乃大明藩属。彼等之间或因贸易,或因地界,生出龃龉而至兵戎相见,此乃藩国间之矛盾纠纷。就如同民间邻里有争,自有法度调解,非必君王亲临。只要不损大明威严,不危及疆土安全,朝廷自可持超然之态。藩国相争,胜者拓土,弱者知勉,实乃天子羁縻四方、以藩制藩之良策。”
这番话如石投静水,激起千层浪。礼部尚书吕震当即出列质疑:“周王此言差矣!藩国终归是大明藩属,若纵其相互征伐,岂非损天朝威仪?”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紧随其后:“臣亦以为不妥。纵是藩国相争,若大明坐视,恐失藩国之心。”
面对质疑,朱橚不慌不忙,从容应对:“吕尚书、陈都宪忧国之心,本王感同身受。然诸位可曾细想,若藩国间每有争端皆需朝廷亲问,北至漠南,南抵重洋,朝廷岂非要疲于奔命?太祖封建诸王,本意就是屏藩皇室。今日藩国能自保疆土,正是太祖所愿见。”
这时,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若有所思地开口:“周王所言,不无道理。去岁北疆用兵,国库耗费白银三百馀万两。若南洋诸事皆需朝廷出兵,实难支撑。让藩国自行处置周边事务,倒也不失为权宜之策。”
兵部尚书金忠也站了出来:“臣以为周王之见甚为妥当。藩国拥有一定自主之权,既可减朝廷负担,又能练其军力,实为一举两得。”
几位翰林学士低声商议后,大学士杨荣代表发言:“经臣等细思,周王殿下确实深谋远虑。让藩国处理周边事务,既全太祖‘不征’之训,又能保疆土安宁,可谓两全。”
眼见群臣意见渐趋一致,端坐龙椅的朱棣微微颔首:“周王此言,深得朕心。传旨:今后藩国间之争端,可由其自行处置,但须及时禀报朝廷。”
退朝后,夏原吉与朱橚并肩而行,穿过奉天殿前的汉白玉广场。夏原吉感叹道:“周王今日一席话,可谓开创我朝外交新局。往后边境纷争,朝廷便可多一分从容。”
朱橚含笑回应:“此乃形势使然。如今大明疆域潦阔,若事事亲力亲为,反易顾此失彼。让藩国各司其职,方是长久之计。”
夜幕降临,朱高煦独立于爪哇岛中央山脉的最高峰,远眺着远方满者伯夷新都的微弱灯火。山风猎猎,吹动他猩红的披风。于仁不知何时已悄然来到他身后不远处,山风拂动他朴素的衣袍。
“王爷,今日之胜,倚仗火器之利,以力服人,其势虽速,其根基却未必稳固。恐已埋下他日祸患之种。”
朱高煦并未回头,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笑意:“孤岂能不知?故而,才要‘三顾茅芦’,请于先生这般大才出山,以圣人之儒学正道,春风化雨,教化这片新土之上的百姓,收服其心。”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令郎于谦,天资颖悟,气度不凡,他日必为国之栋梁。孤每每见之,皆心生喜爱。只可惜孤膝下虽犬子数人,却唯独未有贤女,不然,定要与你结为儿女亲家。”
海天之际,最后一抹晚霞沉入黑暗,山下新建的大明租界已是灯火如星。朱高煦凝视着这片新得的土地,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豪情。这份《爪哇条约》,让他真切地过了一把“列强”的瘾。他清楚地意识到,只要善用这些条约条款,再辅以儒学的文化渗透,不出十年,满者伯夷必将彻底沦为大明原材料的供应地和工业制品的倾销市场。到那时,这个曾经叱咤南洋的帝国,将永远成为大明的附庸,再无翻身之日。
这份被称为《爪哇条约》的文书,以其苛刻的条款,标志着大明海外殖民扩张的全面开端。条约规定:满者伯夷去帝号,改称“满者伯夷王国”;割让爪哇岛及所有附属岛屿;赔款白银二百万两;开放全境所有通商口岸,给予大明商船最惠待遇;允许大明在满者伯夷新都设立永久性大使馆,使馆区周边五里划为大明租界,实行自治;大明公民在满者伯夷境内享有领事裁判权;满者伯夷必须遣使赴应天,正式向大明皇帝称臣纳贡;同时,每年须派遣贵族子弟入南京国子监学习儒典。
这份以绝对武力缔结的城下之盟,正在悄然重塑着南洋的天地。而朝堂上定下的“以藩制藩”新策,更为大明开启了一条独特的海外扩张之路。在这个闷热的夏夜,无论是应天城内的朱棣,还是远在爪哇的朱高煦,都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徐徐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