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嵩阳县嘎咕村回来后,林万骁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孩子们在寒风中跋涉的瘦小身影,村民们无奈而期盼的眼神,像电影画面一样在他脑海中反复回放。嘎咕村的问题绝非个例,在那连绵的群山深处,在西明广袤的县域里,类似因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难”困境,很可能被掩盖在层层汇报和光鲜的数据之下。
周一上午,他立即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与会者包括所有在家的市委常委、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市教育局班子成员,以及各区县委书记。
会议一开始,林万骁没有绕圈子,直接播放了一段由随行人员在嘎咕村暗中拍摄的短片。画面里,崎岖的山路、孩子们沾满泥泞的鞋子、冻得通红的小脸、废弃的村小旧址……无声却极具冲击力。会场一片寂静,只能听到影片里山风的呼啸声。
播放完毕,林万骁关掉投影,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各位都看到了。这就是我们嵩阳县黑山乡嘎咕村的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走的路。四个多小时,天不亮出发,天黑才能到家。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父母官,如果那是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放心吗?你们忍心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在与会者的心上。几位来自偏远区县的书记县长,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教育公平,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号里。”林万骁语气转为严肃,“嘎咕村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天这个会,只有一个议题:在全市范围内,立刻开展一次针对低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拉网式排查。我不要听‘大概’、‘可能’,我要精准到每一个村、每一个寨、每一个教学点、每一个适龄儿童!”
“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配合,制定统一排查标准和方法。各区县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
“排查范围:全市所有行政村,重点是偏远山区、民族聚居区和边境地区。”
“排查内容:核实因撤点并校或其他原因,导致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单程步行上学时间超过一小时(或距离超过三公里)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数量、家庭情况、交通状况、现有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
“时间要求:一周之内,必须把清单报到我这里!”
命令一下,整个西明市的行政机器迅速运转起来。各级干部纷纷下沉,越野车、摩托车、甚至步行,穿梭在群山峻岭之间。一份份初步的情况汇报开始向市里汇总。
一周后,一份厚厚的、沉甸甸的排查报告摆在了林万骁的办公桌上。
结果触目惊心。
初步统计,全市十一个区县,除核心城区外,其余区县均不同程度存在低龄儿童“上学远”问题。涉及97个行政村(寨),受影响学生预估超过2300人。
看着这一长串清单和背后一个个具体的困境,林万骁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这不仅仅是两千多个孩子的上学问题,背后是两千多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关系到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公平的大事。
他再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解决方案。
会上,有人提出:“既然问题是撤点并校引起的,是不是可以考虑大规模恢复教学点?”
也有人反对:“恢复教学点谈何容易?师资、经费、设备都是问题,而且分散办学,教学质量确实难以保障,不符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大方向。”
还有建议:“能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让偏远地区的孩子集中住校。”
立刻有人反驳:“低龄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长期住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也加重家庭经济负担。”
争论很激烈。
林万骁静静地听着,等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他开口了:“同志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问题很复杂,但我们必须解决。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总的原则是:保障就近入学是前提,提升教育质量是目标。”
“具体采取以下几种模式,由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组合使用:
第一,合理恢复或新建教学点。对于像嘎咕村这样学生相对集中、确实不具备长途走读条件的村落,要坚决恢复或新建低年级教学点。市里在师资配备、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师资可以采用‘县管校聘’,轮流派驻,保证基本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对于确实过于分散、无法设立教学点的极偏远地区,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寄宿条件,配备专门的生活辅导员,给予寄宿生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建立与家长的定期沟通机制。
第三,开通校车服务或提供交通补贴。对于路况尚可、距离适中的地区,由县乡政府统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开通校车线路,或给予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定的交通补贴。
第四,探索‘巡回教学’或‘线上教学’辅助模式。对于个别特别偏远的散居户,可以探索教师定期巡回授课,或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辅导,作为补充。”
他最后强调:“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安全必须是底线,质量必须是追求,公平必须是核心。 市财政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各区县也要拿出配套方案。这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我要看到每一个名单上的孩子,都能得到妥善安置!”
市委形成决议后,一场针对低龄儿童“上学难”的攻坚战在西明全市打响。各级财政资金迅速到位,教育、交通、民政等部门协同发力。
林万骁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部署层面。他将西明市此次排查的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整理成一份详尽的报告,附上了嘎咕村等几个典型案例,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正式上报省委、省政府。
他在报告中写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对于西明这样的边疆多民族地区,保障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偏远山区、民族地区低龄儿童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关乎个人命运,更关乎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长治久安……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责任,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努力让西明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份带着泥土气息和为民情怀的报告,很快摆在了省委书记贾振国和省长庄本富的案头。报告反映的问题之具体、解决方案之务实,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贾振国亲自做出批示,对西明市委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担当作为的态度予以肯定,并要求省教育厅牵头,立即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类似排查,借鉴西明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切实解决低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问题。
一场由嘎咕村几个孩子上学路引发的风暴,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明市,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省范围内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实质性行动。